编者按:佛有三十二相,对最近流行的“佛系”的描述却远远不止三十二种。当有人把“佛系”人生定义为“一部放弃抵抗生活史”时,也有人可以说“佛系”只是“颓废”。或许恰如作者所说,价值迷失是现代性的一个基本特征,佛系青年、佛系人生之类说法的出现,是现代性中价值迷失状态的再一次确证。颓废与狂飙,一步之遥。既然放下屠刀,可以立地成佛,从“做什么都可以”变成“随便怎么样都无所谓”又有什么关系呢?(本文不代表澎湃新闻观点。)
转眼之间,千树万树梨花开。佛系青年、佛系人生等字眼迅速刷屏。什么意思?翻阅之下,方知那指的是随遇而安,“怎么都行,不打走心,看淡一切”。而且据说专指90后青年。我不大相信能够用一个符号来精准的概括一个群体,那肯定会牺牲很多特殊性。但我也不大相信这是一个“伪命题”,是信息轰炸时代层出不穷的提法之一。因为如果我们这么认为了,虽然我们很多人不是90后,但显然也成为了佛系一族当中的一员,其基本特征就是,随便你们怎么认为,无所谓。套用《坛经》中的名言:“非风动,非幡动,人心自动。”仿造一句:“风动,幡动,吾心不动即可。”
然而,这是佛系吗?恐怕不是,这只是颓废,只是价值迷失的深沉表现。
说起佛学,博大精深,不是吾辈能够在此说三道四的。但流传在世间,至少有两种说法,一种是菩萨低眉,还有一种就是金刚怒目。什么是金刚怒目?想想怒目圆睁的四大金刚就知道了。路见不平一声吼,就是一种表现。金刚怒目代表的是佛系中惩恶扬善——甚至不惜借助暴力——的一面。请问佛系青年,你有吗?
当然,按照最近刊出在“澎湃新闻”“思想市场”栏目中的文章,佛系青年还是在抗争的。只是现实既沉重且巨大,压得人喘不过气来,所以采取了消极、不作为的方式进行。正如当年甘地所倡导的“非暴力不合作”。不过佛系青年的不合作是隐性的,说白了就是消极怠工。这种抗争,既无奈又可笑。正如有的网络言论所说的,也许只是懒,却被小清新的冠以“佛系”的名目。
在理论上,坚持佛系是蕴含着抗争、积极向上的结论的。1906年章太炎从监狱里释放之后,东渡日本,成为同盟会机关报《民报》的主编。他撰写了大量文章发表在《民报》上,倡导“用宗教培养道德”。换而言之,用佛学义理来培养现代的理想人格。有的人批评他这是在作宗教宣传,而不是革命宣传。章太炎的回答是,我之所以主张佛学,因为早先康有为的维新变法、唐才常的庚子事变之所以失败,是因为主事者在道德上不过关,眷恋金钱、美女。所以他要用佛学来告诉革命战士,这个世界是虚幻的,金钱是粪土,美女是骷髅,生死一如。如此,革命战士就能够勇往无前。可见,一百多年前,章太炎就是一个佛系青年(章太炎出生于1869年,至1906年也才37岁),他要用《民报》培养一批佛系青年。但他们显然不是“怎么都行”的。
当然,就章太炎的逻辑来看,我们马上能够发现他的内在矛盾:既然这个世界是虚幻的恶,那么为什么还要抗争?一方面的确如他所说,由于金钱、美女都是空无,所以也不必迷恋;生死一如,所以也不必贪生怕死:如此的确会培养出勇敢的战士;但是另一方面,既然根本上没有这个世界,那所有的抗争都是没意义的。事实上章太炎本人晚年他转向了儒家,更加注重现实世界中的努力。不过,如果说到彻底,佛系青年至少也试图在俗世好好活着,喝点小酒,吃个烧烤,而不是将佛系精神贯彻到底,比如堕入空门。因此,与其说章太炎的思想中有矛盾,不如说,我们更值得重视的是,要看到佛系思想中高扬抗争的一面。
那么,有的人说我主张的佛系人生侧重于菩萨低眉一路。但是,菩萨低眉就是柔弱吗?这本质上还是抗争精神的另一种表现。没有心怀天下、对世间苍生的遭遇感同身受,能够救苦救难吗?
也许,一个初步的结论是,那只是颓废,不要拿佛系说事。
往深里看,佛系青年、佛系人生之类说法的出现,是现代性中价值迷失状态的再一次确证。
价值迷失是现代性的一个基本特征,在英美往往表现为个人主义。这种立场认为信仰是个人的事情,政府管理的是人间事物,所谓“上帝的归上帝,凯撒的归凯撒”,由此导致的是个人可以随意选择任何信仰。而个人事实上并未强大到可以自行决定一切。由个人主义而走向整体主义的例子比比皆是。人总要有一种归属感的。
在中国传统社会中,政教合一。但是,晚清政治体制的解体同时伴随着教化体系的坍塌。正如章太炎对那个时代的描绘:人们已经不知道什么是对什么是错。唯一可以诉诸的,是自己的良知。但我们完全能够想象,每一个人的良知的差别有多么巨大。这就意味着价值标准的游移不定甚至根本不存在,“做什么都是可以的!”一百年来,我们提出了一系列重建价值世界的努力,然而现实情况依旧不容乐观。世间有所谓康有为主义的复兴,然而我们的青年居然变成了佛系青年,或许就是此种吊诡之一。
但是,我还是相信鲁迅先生的《一件小事》,还是相信先生所刻画的“中国的脊梁”:“我们从古以来,就有埋头苦干的人,有拚命硬干的人,有为民请命的人,有舍身求法的人,……虽是等于为帝王将相作家谱的所谓‘正史’,也往往掩不住他们的光耀,这就是中国的脊梁。
”他们,不是“佛系青年“”、也不是“油腻中年”之类的说法所能涵盖的。版权所有:地藏经结缘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