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藏经结缘网

赵宝珠内功禅:静坐——为什么风靡西半球?

发布时间:2023-07-19 10:18:56作者:地藏网
赵宝珠内功禅:静坐——为什么风靡西半球?

近一二十年来,静坐的风气蔓延全世界。美国于20世纪80年代掀起静坐热潮,静坐教室有如雨后春笋纷纷设立,据估计,光是全美就约有1000万人经常静坐。

越来越多的医院亦以静坐为辅助疗法。静坐甚至被广泛应用在生活上:美国爱荷华许大学校区,包括中学、小学,每天固定两次静坐,使得校园暴力大幅降低。

西点军校也开设静坐课程;美国通用公司免费提供员工六周的静坐训练之后,生产力大增。

靠近北美的一座监狱,犯人经长期静坐训练后,再犯率因而下降。

此外,越来越多旅游景点也改装成静坐中心,观光客趋之若鹜。

美国国家卫生研究院(NH)甚至拨款800万美元给爱荷华许医学院研究静坐。

热衷静坐的政商名流也不乏其人,福特汽车总裁比尔福特、影星李察吉尔、麦特戴蒙、导演大卫林奇、情绪管理大师丹尼尔高曼、NBA湖人队教练杰克逊等等,都是静坐爱好者,在亚洲,日本、台湾地区的民众对静坐的接受度也很高,禅修、静坐中心设遍大街小巷。

静坐本就是内功修炼的功法之一,此刻谈的是比较狭义的静坐,属于目前大多数现代人学习的松静式静坐。

《大学》云:“知止而后能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

静静地坐着,常会悟通许多道理,苏格拉底经常到河边静坐冥想;基督接受约翰洗礼之后,曾于旷野中,历经四十日的默想;穆罕默德也曾进人席拉洞中静坐。

静心冥想能产生智慧,静坐蕴含了很高深的道理。

现代社会通讯发达,现代人又怕孤独寂寞,经常拿起电话讲个不停,并花很多时间上微信,不晓得静思能生智慧。

英国文学家卡菜尔就说过:“蜜蜂不在黑暗中釀不出蜂蜜;大脑不在沉默中生不出思维。”我们在阅读、练琴、写作的时候,不都是安静、孤独的吗?

佛典说:“若人静坐一须臾,胜造恒沙七宝塔。”可见古代佛家很重视静坐实修。

静坐没有时代性,也没有地域性,更不分宗教种族、贫富贵贱,又不需购买器材,的确是人类提升生命境界的最佳途径。

现代人静坐的动机除了放松压力,还寄望它能预防、延缓或控制一些慢性病,如高血压、心脏病、偏头痛、慢性疼痛甚至癌症等。

《庄子·外物篇》就说过“静然可以补病”,庄子生于公元前368年,早在几千年前他就发现,身心放松能引发身体的自疗机制,自然就有治病效果。科学家发现,静坐时脑部会产生大量低频,促进脑部自我调整功能。

班森在《松静反应》一书中说:“静坐能影响脑部活动,尤其是大脑边缘系统,新陈代谢、血压、呼吸和心跳速率也随之放慢。”

压力大时,免疫系统会降低,容易生病,这是因为心电不正常,致使气血流动发生紊乱;而身心放松,可使气行顺畅,可以改变脑波,脑细胞也开始分泌脑内啡、血清素等物质,增强身体免疫力及抵抗力。

这种身心松静的静坐法,即道家所谓的“澄清功”、“清静功”,目的在于排除肌肉紧张及意识纷乱对身体所产生的干扰,让身体恢复自我调整的功能。

这种形态的松静静坐,跟武术、修道的静坐比较起来,因目的不同,所以在功法上也有差异。

美国麻州大学医学中心减压诊所创立者卡巴金博士认为:“静坐练习不是技巧,而是一种生活方式。”

这是针对松静静坐的“无法之法”而言,其实武术、修道静坐的过程变化万千,必须获得正确的心法才能顺利修炼,心法就是技巧,而且每个阶段的修炼心法不同,足以让人毕生追求。

《重阳立教十五论》说:“凡打坐者,非言形体端然,瞑目合眼,此是假坐也。”静坐也分真坐与假坐,道家认为,没有“炼气养神”就不是真打坐,真打坐就是要让自身能量产生变化,以期达到“形神俱妙”的境界。

静坐在中国已有几干年的历史,除了道家功法之外,佛家止观修禅亦以静坐为主,佛家坐禅大都由数息、观想等入静功夫着手,虽说“坐久必有禅”,但毕竟修炼进程难以掌握。

道家认为静坐修性不修命会产生“独坐孤修气转枯”的现象,坐久了气不增反减,反而使身体越来越差,浑身是病。

究其原因,是因为打坐时,将身体中的初级能量转成高级能量,但肉体所需的初级能量却没有获得补充。

现代佛教的传播方式改变,各大名山的佛殿里善男信女万头攒动,出家人“穿上袈裟事更多”,不但要招待信众,还要忙着办法会、为信众说法,禅坐时间少之又少,很难在实修方面达到高深的境界。

至于民间,自明清以来,修佛的居士大都花费时间在谈心、谈性,沦为文字禅、学问禅及口头禅,更不重视实修功夫。

在儒家方面,先秦思孟学派本有养内功夫,后来失传了,故韩愈有轲之死,不得其传焉”之叹。

孔子曾问道于老子,以致赞叹朝闻道,夕死可矣”,可见孔子也认为道乃人间至高之真理。

因为老子言道不言术,史上有孔子与其学生讨论静坐心法的记载,大概也不是跟老子学的。

此后,历朝读书人学习静坐的风气都很盛,儒家静坐大都在强调“修心”。

历代先贤如司马承祯、朱熹、王阳明、刘宗周、罗洪先、高攀龙,直至近代的曾国藩、梁启超,都是很热衷静坐的学者。宋代理学家更提倡半日打坐,半日读书,苏东坡、白居易、陆放翁等人还热衷于练内功。

中国文人静坐,大都采用庄子的“心斋”,又称为“听息法”,功法的重点是排除杂念、收视返听,以避免眼见耳闻消耗能量。

此外,道家认为“日出千言,不死亦伤”,多说话最耗费元气,尤其与人争辩更加损气伤身。

读书人以庄子的“坐忘”为修炼之道,司马承祯在《坐忘论》说:“内不觉其身,外不知乎宇宙,与道冥一,万虑皆遣”,指出坐忘时识神会归零,由坐忘而生“定解”,洞彻生死邪正。

但是,有人认为应该“守静而不着空”,心无指归、灭断党知只能入于“盲定”,炼气不宜直接从坐忘着手,还是要从累积能量一步一步地修炼,如果身体败坏未经整理,坐忘必生困难,即使坐忘又有何益?

唐宋以来,许多有名道士都兼通佛家修炼之学,道家守窍,佛家守空,司马承祯的坐忘即受到佛教天台观空方法的影响。

基本上,由静坐入手的人容易坐忘,修炼丹田气的人因为全身充满精气,如果没有释放身上初级的能量,要脱离心识进入坐忘反而比较困难,所以入定坐忘,需息心息气,忘却守窍,这就是老子“有欲观窍,无欲观妙”的分野。

相关文章

猜你喜欢

  • 初识佛法

  • 佛学课本

  • 佛光教科书

版权所有:地藏经结缘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