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所有的境遇,都可以是快乐的,也都可以是痛苦的。古时候,皇宫里面的生活很多人会向往,但是在皇宫里面;侯门深似海,伴君如伴虎,如果没有什么智慧和能力,在那里也是很受苦的。也有很多人向往出家人的生活,;只要头剃光,不怕天下荒,认为到了寺庙里面,环境清幽,衣食具足,又能听闻佛法,简直是人间净土。当然如果有三宝作为依靠,生命就有了归宿。
但是很多人出了家以后,依然烦恼痛苦一大堆,有时候心理变得更加脆弱,感觉无依无靠。所以,世间的外在表相,任何一种只要你能列举得出来,它都可以令人痛苦,也都可以令人快乐。其实,快乐只在于我们的内心中,就像颜回,;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实际上,每个人对痛苦和快乐的感受是有一个基本标准的。人从生下来的那刻开始,承受力就在不停地得到训练。出生在穷苦人家的孩子,满足的标准就放得低一点,他比较容易得到满足,得到快乐。一生下来就很幸福的孩子,标准就定得高一点。尤其是被大人宠坏了的孩子,标准一直放得很高。可是现实人生不是完全随我们的标准来给予的,所以标准高的人就比较不容易满足,不容易得到快乐。
这背后说明一个问题,就是我们快乐的标准虽然有个基准,但常常是随境而转的,转了一大圈,回过头来才发现,标准还是在我们的内心深处。就像有些在农村里的人,总是羡慕城市里的生活;等到了城市里面赚了钱,买了房子,成了家,事业做大了,还是回过头来向往自己小时候住过的农村,那里空气好,环境好,在那里能感觉到一种幸福感、一种快乐。
一个人买福利彩票中奖的时候,那种欣喜和快乐是暂时的,等过了两三个月以后,他的幸福快乐感又回复到了中奖以前。当一个人突然遭到天灾人祸,或者患了什么疾病,或者遭受了什么打击,他的幸福标准可能会降低,他会觉得自己以前是多么幸福;等过了一段时间他自己恢复了,他的幸福标准也会随之回到原来的那个尺度。根据不同的标准,人们对自己人生要求自然就不一样。古人很在意教育,在一个人很小的时候,在他的脑海里、身心当中植入一种幸福的标准。过去的传统教育是:你的心如果安了,你就会幸福;人际关系处理好了,你就会幸福;你要与人为善,要少一些贪欲,多一些关爱,你就会幸福。但是随着物质的发展,许多人把物质的享受当作衡量人生价值的一个重要尺度,导致了现代人外在的生活越来越丰富,内在的精神却越来越空虚,原因是他们的尺度、标准不稳定了。
我们凡夫又常常会执着内心的某一种固化的标准而使自己痛苦。我刚出家的时候,如果看到别人穿漂亮的衣服,我就觉得这个人不是修行人,我不理他,后来想想这简直可笑!有一位老师父还专门批评我说:;我徒弟穿的都是绸缎一样的衣服,很漂亮,你怎么天天穿破衣服呢?看上去讨厌,不好看。我心里想: ;你的徒弟贪图享受,你还说我?也有人问他徒弟:;出家人穿这么漂亮的衣服干什么?他徒弟说:;你看佛菩萨,全身都是贴金的,我已经很可怜了,我要向佛学习。
实际上,外在的表现是假象,我们内心的标准才是最关键的。所以,记住这句话:我看到别人的错误,实际上是我内心有错误的标准。我们觉得那个人是一个坏人,是因为我的内心有恶人、坏人的标准;如果心中没有这种标准,满世界都看不到一个坏人。佛菩萨看到一切众生都是佛,因为他们内心没有错误的标准。如果我们能够像佛菩萨一样,抛弃这些固有的标准,就能够开发内心快乐的源泉,就能够找到生命真正的意义。
版权所有:地藏经结缘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