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笔者所居住的城市,偶尔会见到有乡下手艺人在实用杂草编织的各种鸟兽鱼虫,或喜鹊,或蚱蜢,或金鱼,或小鹿,个个逼真神似,栩栩如生。每当一见之下,笔者就会不由得衷心赞叹,这些乡下手艺人真可谓有化腐朽为神奇的力量,那些丝毫不起眼的杂草,长在山里无人问,长在地里嫌抢肥,生在路上嫌挡道。可是一到了他们手里,竟被运用得如此有价值,直逗得城里孩子们围着买。其实,这里面蕴含着一个简单的道理,即世界上的一切事物,本身无所谓有没有价值,是由于与人类生活发生了关系,才显示出有价值或没有价值,关键在于人如何去运用。像那些杂草,本身仅仅是草,如果以能否满足人的基本生存需要来衡量,草不能食用,故而没有价值。但是手艺人却在生存需要和食用目的之外,存有关于自然事物、艺术及人的审美情绪等更丰富的意念,用比食用目的更灵活博大的意念去观照杂草,就看出了它的价值,从而正确运用它,使它得以从无用闲物甚至有害之物,转化为有用的东西。
同样的道理,金钱和财富,本身无所谓干净与肮脏,也无所谓善恶,只是由于它们与人的贪欲相关联,与社会和人生的痛苦相关联,才被佛家视为肮脏、视为邪恶而加以贬斥。能否化肮脏为洁净,变邪恶为美善,关键看人们是否具有像乡下手艺人那样的匠心,挖掘出它们更美好的价值。而佛家的智慧恢宏之处,正在于它一方面要人们看到对金钱和财富追求不当,使用不当的危害;另一方面则启迪人们的匠心,用更远大的生命关怀来运用金钱和财富,使之为美为善,为人的生命超越服务。
我们知道,在当今世界上,没有哪一个国家,哪一个民族,哪一个人敢以贫穷自夸,人类社会发展的目的和方向,就是要消灭贫穷,发展富足。我国过去在错误路线引导下,自己穷得叮当响,还嚷嚷着要解救世界上三分之二的人于水深火热之中,以贫穷的精神傲视西方富裕的物质,已成历史笑柄,而今日已猛醒回头,明白了欲担负起拯救人类于水火的使命,自己必须先富起来。因此,如果把佛家主张离欲灭贪看轻富贵理解成要人穷不要人富,那是不正确的。佛家对金钱和富贵的一切批判,目的只有一个,就是要人明白金钱和富贵不是人生所追寻的终级价值,如果把金钱和富贵看成人生的唯一价值,以对金钱和富贵的追逐为人生唯一目标,就会刺激和放纵贪欲,给个人和社会带来痛苦和灾难。而且,佛家并不把自己的宗教限制为只是穷人的宗教,世界上那么多富贵之人,难道就对他们弃之不顾,把他们排除在追求生命超越胜境的范围之外这显然不可能。因而佛家在向人们指明了贪欲的危害和金钱、富贵的负面意义之后,就把启迪众生追求生命超越的重心放在指导人们如何正确运用财富,使之为人追求更高的生命目标服务上。
为此,佛家首先在金钱和富贵之外,为众生树立起更宝贵的生命价值目标,培养起人们的终极关怀。
在《妙色王因缘经》中,佛家讲述了这样一个故事在古代婆罗病斯王国,有一位叫妙色王的国王,妙色王治国有方,把国家治理得国富民丰,他自己更是大富大贵,有一位美丽的妻子和一个可爱的儿子。这妙色王虽然大富大贵,却并不沉溺于富贵,而是对如何获取生命超越的妙法满怀渴慕。为了得闻妙法,妙色王把装满金宝的箱子悬吊在木竿上,然后鸣鼓召告四方,如果有谁能为我讲解妙法,我就把金箱送给他。天帝知道后,就化身为一个凶恶的夜叉去见妙色王,说我能告诉你妙法,但我现在又饥又渴,需要先吃点东西。妙色王就叫厨子端来食物,但夜叉说;我不吃平常的食物,我只吃人的热血肉。妙色王说,哪里去找人的热血肉给你吃呢夜叉说,那就把你的儿子给我吃。妙色王听后,虽然为难,但慕法情切,就把儿子送给夜叉狼吞虎咽地当场吃了。夜叉吃完后说我还感觉饿,快把你的妻子送给我吃。于是又把妙色王的妻子吃了。可是夜叉仍不立即说法,他对妙色王说,我还是没吃饱,现在请把你自己的身体拿给我吃。妙色王面无难色地回答说我很愿意把自己送给你吃,但我死了,又怎能听到你讲法呢你先让我闻法,我听完后马上让你吃。于是他们约定后,夜叉就向妙色王宣法由爱故生忧,由爱故生怖。若离于受者,无忧亦无怖。妙色王闻此妙法,无限欢喜,欣然对夜叉说我已觉悟了,快请把我吃掉。这时天帝见妙色王心念坚定,知他必获大智慧,就恢复原形,把他的妻儿还给他,并赞美他说你追求生命超越的信念很坚定,已经使你破除了烦恼,去掉了愚痴,超脱了生死,不久就会成就正果。
从妙色王的故事中我们可以看出,妙色王之所以能够舍弃富贵荣华乃至自己一家人的生命,原因就在于他心中有一个比这些东西更高的追求,那就是成就菩提智慧,实现生命超越。因此,为了实现生命超越的需要,漫说是金钱富贵,就是自己的现实生命,也可以毅然抛弃。这里,佛家意在破除世人对世间俗物的贪爱迷恋,而树立起关于生命归宿终极关怀。但是为了实现终极关怀的目标,金钱富贵可以舍弃,却并不意味着金钱富贵没有价值。妙色王之所以能请功天帝下凡,不就是因为他能够用满箱的金子悬赏吗天帝最终愿为他示法,不就是因为他愿意舍弃的是富贵之躯吗因此可以说,金钱和财富能够被用作世人追求生命超越的工具,而且可以更进一步说,拥有富贵,就是拥有了实现生命超越的重要有利条件。这就叫做富贵成佛,富贵可以成佛。
那么,具体如何实现富贵成佛呢按佛家的主张,人们要想名脱苦海,取得来生好的命运乃至成就涅磐正果,就必须行善,通过布施来积累功德,为死后命运或成就菩提正果创造好的条件。所谓布施,是梵文Dana的意译,音译檀那。反映施与他人财物、体力和智慧等,通过为他人造福成智而求得积累功德以至解脱的一种修行方法。小乘佛教布施的目的,在于破除个人吝啬和贪心,以免除未来世的贫困。大乘佛教则将布施与大慈大悲的教义相联系,用于超度众生。由于佛家主张布施为追求生命超越的一种方法,这就使金钱和财富派上了很大的用场,愈有钱,财富愈多,布施的面就愈广、愈充分,积累的功德也就愈多,所得的造化也就愈大。据《佛说大意经》讲,从前有一个国家名叫欢乐无忧,国中有一位名叫摩诃檀的居士。一天,其妻柞陀产下一个儿子,这婴儿刚一堕地就立下誓愿,要布施天下,救济人民,使孤独贫穷者活得安稳。因此摩诃檀夫妇为儿子取名大意。大意长安稳到十七岁,对父母说我要布施穷苦人;使他们过得安稳父母回答说我们家财富无数,随你的意去布施好了。但大意嫌家中的财物仍不够他布施之用,告诉父母说要到大海里去采七宝来布施,父母同意后,他便入海来宝。
其后大意经过种种曲折斗争,抒干海水,战胜海神,取得海中无限珍宝回国。回国后,他一连数载,广为布施,使国中消灭了饥寒贫穷,四方百姓,都扶老携幼,离乡来投,洋飞鸟走兽鱼虫之类也受恩非浅。大意由于通过布施积累了无量功德,因而寿终之时得成正果,成为帝释。
这个佛经故事中的主人公,可说是富贵成佛的典型例子,他成佛的途经再简单不过,就是大量布施,而这一宏大举动的基础,正是他所拥有的巨量财富。由此一方面可见金钱财富在人们追求生命超越中的作用和价值之大,另一方面则充分说明了正确运用钱财的重要性。
笔者自谓在社会生活中也颇不乏同情心和追求生命超越之心,但却深感财力不足的窘迫。希望工程、水旱灾害、儿童福利院、无钱治病的病人、街头弃婴……社会上需要我们救济的项目和人事实在是太多太多,而我们一介书生的钱却又实在太少太少,每次都只能是略尽心意而已。面对许多生活得很不幸的人,要想帮助他们,实在是心有余而力不息。当然,佛家并不在乎我们所做奉献数量的多少,关键是看我们对待钱财的态度和运用钱财的方法是否正确,看我们是否具有超越的精神。
在现实社会生活中,有些人虽然有钱,但他们只会大肆挥霍浪费,要不就是把钱用来拉关系走门道,或为女明星锦上添花。而对于社会生活中需要援助的人和事,他们却总是一毛不拔。有一次笔者去一家金银珠宝店采访,见一大款手持大哥大,气度不凡地陪一娇媚女郎买手饰,当时那大款的情形,真可谓一掷千金,未见手软。出得店门,恰遇希望工程宣传队摆摊设箱,向过往行人宣传贡献爱心,为失学儿童捐款。那娇媚女郎想拉大款过去看看热闹,那大款却不屑一顾地大声说钱多了没地方花?目不斜视地扶女郎钻入轿车绝尘而去。像这样的人,虽然也许很有钱,但他们的钱既不能为社会做贡献,又不能提高自己的精神境界,再多也缺乏价值。
由此笔者倒是很敬佩那些身居海外的华人大富翁,如包玉刚、霍英东、李嘉诚、邵逸夫等,以他们的经济实力而论,足可与过去的帝王比肩,是不折不扣的富贵之人。但他们并不是抱住自己的财富不放,而是经常向国内捐款,或兴建学校,或救济水灾,或扶持文化,或捐助慈善,使他们的生命境界远远超越于他们的富贵地位之上。令人欣慰的是,国内现在有些心存高远境界的优秀企业家也走上了这条富贵成佛之路,他们创造的业绩和对社会的贡献有目共睹,但愿我们的社会生活中能有愈来愈多的人走上这条富贵成佛的净财大道。(信息来源:香港宝莲禅寺)
编辑:明蓝
版权所有:地藏经结缘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