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尊敬的净土法门教授、各位老师、各位同学、青年朋友们:大家好!
非常感谢澳洲净宗学院,为我们举办为期一周的‘幸福人生讲座’。这个讲座将带给我们最丰富的精神食粮,让我们了解中国人的祖先是怎样教导他的后代的。中国传统道德教育的精华会在这里展现。如何做人,如何赢得幸福美满的人生会在这里得到充分的讨论。
非常感谢净宗学院院长净土法门教授给我们这个机会,让我们在这里研讨青年应有的美德──孝与戒淫。我们都是青年人,面临复杂的社会,而立身之本,守身之要就是孝与戒淫。所以末学不揣浅陋,借此机会,与大家共同研讨,并以此论题请教于在座各位大德。
现在先讨论第一个问题:
一、孝─立身之本
〈一〉、为什么要孝
1.儒家──晓之以要理
两千多年前,在中国春秋时代,‘至圣先师’孔子和他的学生们就讨论了这个问题。一天,孔子闲坐著,他的学生曾参(曾参,就是曾子,《大学》的作者)在旁边侍奉。孔子问曾参:‘先王有至德要道,以顺天下,民用和睦,上下无怨,汝知之乎?’意思是说,前代帝王有至高无上的德行,极为重要的道理,去教化天下百姓,使人民和睦,尊贵和卑微的人都能相安,没有怨言,你知道这个至德要道是什么吗?曾参听到老师讲这么重要的问题,立刻恭恭敬敬地站起来,离开座位。他到孔子面前说:‘弟子不聪敏,哪能知道这种至德要道呢!请夫子详细讲解。’孔子这么一问,曾参这么一请教,就引出了宇宙的精华,做人的根本──孝。
孔子在《孝经》中说:‘夫孝,德之本也,教之所由生也。’意思说,孝是道德的根本,一切教化都从此而产生。所以,被誉为‘万世师表’、‘至圣先师’的孔子,首先教人的就是孝。‘自天子至于庶人’,‘人之行莫大于孝’。孔子在《孝经》中论述了从天子到镇守各方的诸侯,九卿官员、读书的士人,以及庶人百姓的孝道。
天子的孝道,是‘爱敬尽于事亲,而德教加于百姓’。意思说,皇帝或者说是国家领导人,自己要以身作则,极尽孝敬父母之事,而且用这种孝道教化天下百姓。
古代的圣贤帝王,都是这样为我们做出了榜样。周文王还未继承王位之前,是太子的时候,对父母就由衷的敬爱。每日三次问候父亲从不间断。早晨鸡初啼时,即整理衣装,去向父亲请安,中午又去问安,晚上再去问安。听到父亲安康,就心中欢喜。若知道父亲欠安,就很担忧,并想方设法,帮助父亲解除不安的因素,然后才放心。对父亲的饮食,也十分注意,对饭菜的冷热,父亲饭量的多少,都关心入微。这就是中国著名的传统童蒙教育课本《弟子规》‘入则孝’篇中说的‘晨则省,昏则定’。早上起来,先看望父母,向父母问好,晚上回家后,亦复如是。有些人,觉得周文王一日三次问安,是很简单的事啊,可是就这么简单的事,我们有多少人能做得到呢?现在父母关心独生子女,确实做到了早晚的呵护,关心入微,可是反过来,以这样的爱心体贴入微对待父母的,却只有周文王啊!周文王以孝著称,以德治国,五伦(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都尽到至极。自己成为全国人民的表率,而且以德教化四海百姓,开创周朝八百年基业,是我国历史上最长久的王朝。天子,位尊在人民之上,他的道德也要高于人民之上,行为世范,周文王做到了,所以他被人们称为圣人。
下面我们再看一个例子──汉文帝侍奉母亲的故事。汉文帝是汉高祖刘邦的第三个儿子。他是嫔妃所生。原本不是太子,后因孝顺贤能,而被群臣拥之为皇帝。汉文帝即位之后,没有一点骄慢之气,侍奉生母薄太后非常殷勤体贴。薄太后一次生病,一病三年不起,文帝尽心尽力在床前照顾,几乎没有很好地睡过一觉。有时连衣服也不解开,以备母亲随时召唤。每当汤药煎好了,给母亲喝之前,文帝都要自己先尝一尝,体味药的火候是不是适中,会不会太苦,或者是太烫,然后才送给母亲服用。薄太后看在眼里,很感动,也很心疼自己的儿子,就说:‘宫里这么多人,都可以照顾我,你不要这么辛苦操劳了,而我的病又不是三两天就能好的。以后叫宫女们服侍我就可以了。’汉文帝跪下来对母亲说:‘如果孩儿不能在您有生之年,亲自替您做点事,那要什么时候才有机会报答您的养育之恩呢?’汉文帝虽贵为天子,却成为久病床前的孝子。他的耐心、他的柔和、他的勤劳、他的体贴,真正做到《弟子规》的‘亲有疾,药先尝,昼夜侍,不离床’。示范久病床前有孝子!汉文帝的仁孝,传遍了四方,感化所有的官员、百姓,为政不在多言,《论语》中说‘己身正,不令而从’。当时天下大治,中国历史上有名的‘文景之治’正是说的汉文帝开创的历史时期。所以孔夫子在《孝经·孝治章》中说:‘是以天下和平,灾害不生,祸乱不作,故明王之以孝治天下也如此。’明哲的君王,用孝来治理国家,天下自然和平,人民安定,风调雨顺。
中国古代的帝王重视以孝德来治国。现代的中国领导人也极重视这一问题。2004年5月在北京召开的‘全国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工作会议,胡锦涛主席以及党和国家的领导人都发表了重要讲话。指出要把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作为精神文明建设的重点之中的重点,纳入经济社会发展总体规划,切实把以德育人放在首位。古今领袖,皆是英雄所见略同。
今年2月17日中央电视台举办的‘感动中国2004年度人物评选’揭晓了。推举出十位感动中国的人物,包括奥运会金牌冠军,立志让人类远离饥饿的水稻专家,二十年出生入死的缉毒员警,充满爱心到贫困山区的义务青年教师,健康的守护者爱滋病防治专家,等等。其中有一位孝子,他的孝行感动全中国,他叫田世国,是一名广州市的律师,男,38岁。2004年他的母亲患尿毒症,他得知母亲最好的治疗方式是移植一个健康的肾脏,就毅然决定瞒著母亲,将自己的一个肾脏移植给妈妈。去年9月29日,在上海医院,母植子肾手术成功,二人都已经康复出院。正是:‘慈母身上肾,孝子一片心’。田世国,把生命的一部分回馈给病危的母亲,至今不让母亲知道,他的孝行,让天下所有的母亲含泪微笑,他的真情唤起天下所有儿女的孝心。
‘感动中国人物评选’委员会对田世国的评价是:
孝顺、孝心、孝道,是今天社会转型期人际间情感疏离的感召。小羊有跪乳之恩,乌鸦有反哺之义。捐肾救母,大亲、大情、大义。
中央电视台对这位元孝子的宣传、表彰报导,唤起全国人民的孝心。孝,在感动中国!孔子说:‘教民亲爱,莫过于孝’(《孝经·广要道章》)意思是说,教人民相亲相爱,莫过于推行孝道了。
在2005年的中国春节联欢晚会的精彩节目中,我们多次看到以孝为主题的演出。例如,为父亲庆80大寿的短剧,回忆童年和感恩母亲的相声小品等等。这些感人的节目,都是寓教于乐。今天的中国领导人善于用中华传统的道德文化教育人民。
下面,我们再介绍孔子所推崇的百官和读书人当中所应奉行的孝。儒家主张‘读书志在圣贤,为官心存君国。’读书学习圣贤之道,圣贤之道以孝为根本,做官心里常想著国君与百姓,首先孝敬自己的父母,再以这种孝敬的心来事奉国君,事奉上级。‘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敬奉自己的老人,推广而至所有的老人,爱护自己的儿女,推广而爱护所有人的儿女。为官的,能这样恭敬谨慎地去做,‘非先王之法言,不敢道。非先王之德行,不敢行。是故非法不言,非道不行。’不是古圣先王所提倡的道理,不敢随便说,不是古圣先王所奉行的道德,不敢去做。‘然后能保其禄位,而守其祭祀’,用现代的话来说,以孝敬父母之心来忠君爱民,才能使官位永久,不辱没祖先,而光宗耀祖。
我们现在来看一个例子。宋朝时,有一个才子,叫黄庭坚,是宋朝的大学问家,擅长书法、绘画和写诗。特别是他的行书和草书是传诵古今的。他做过县长,后做到国家太史的官职。他非常孝顺母亲,侍奉年老的母亲很殷勤。每天,一定亲自为母亲清洗马桶(尿器)。这个工作本来可以由仆人去做的。可是黄庭坚坚持自己去做,而且做得很认真,洗得很干净。因为黄庭坚知道自己的母亲平生最喜好洁净,如果让仆人去做怕不能尽心如意。所以自己亲自动手,让母亲生欢喜心。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地去做,无有疲厌。黄庭坚贵为国家的官员和当时著名的文人,在经济上奉养母亲是不成问题的,但是他的孝敬之心还包括对母亲全面的体贴关怀,顺从母亲的特性爱好。因此,他的孝行被列为中国著名的二十四孝的典范之一。后人评论他是‘此大人者不失其赤子之心也’。
孟子曰:‘事孰为大?事亲为大。’意思是说,什么事最重大?侍奉父母最重大。为什么呢?古德说:水有源,木有本,父母者,人子之本源也。孝本于天性。黄庭坚成名和做官之后仍不忘本,所以他的事业才长久,名垂千古,正是有源头之水,有根本之木啊!
我们讲到这里,在座的朋友们也许有人会问,古代的官员和读书人会孝敬父母,而带动当时的风气。我们今天就没有这样的孝子了吗?我正要惊喜地告诉大家。2005年元月中国评出十大孝子。其中有一位,名叫李世同,文化程度:大学,是经济师。他担任河南省杞县政协副主席。这位孝子,他的爱心遍及全县的老人。几年来,他深入50多个行政村调查,了解乡村老人的真实生活状况,调查的资料达20多万字。他统计出,这些村子里的老人,生活愉快者占20%,一般情况者占20%,受委屈、招嫌弃者占40%,受虐待遗弃者占20%。他还统计出,这些农村老人,自己劳动养活自己的占70%;一半靠自己一半靠子女供养的占20%;完全由子女养活的占10%。鉴于这种情况,他发起组织成立‘敬老孝老志愿者活动协会’,开展多种形式的敬老孝老活动。例如,举行‘敬老孝老思想教育报告会’60多场,直接受教育的群众7万多人。他直接关怀帮助解决老人子女纠纷案件200多起。发动开展‘敬老孝老思想教育进万家’的活动等等。这位孝子,被称为‘精神文明建设的使者’,‘老年人的贴心人’,‘敬老孝老的楷模’,‘爱心功臣’。在他的带动下,敬老孝老志愿者队伍已发展到300余人了。孔子在《孝经》中说:‘教民亲爱,莫善于孝’。意思是说:教人民相亲相爱,莫过于推行孝道了。河南省杞县政协副主席李世同不正是这样做的吗?
另外,还有令人高兴的资讯。2004年10月,四川省成都市一名律师,叫李宗发,他郑重地向省人大呈交了一份《孝法》的立法草案建议书,详细题目是《四川省父母子女家庭关系规定》。这位律师认为,对于如何尽孝,中国仅有的婚姻法略有涉及,但不够详尽。因此,他希望四川省能率先发起为‘孝’立法,让子女尽亲情的孝养义务,让中国传统的美德受法律保障。李宗发律师的《孝法》建议书,还提出:‘本省招收、聘用、晋升公务员、领导干部,必须审查其孝敬、赡养父母情况,并以此作为衡量审查其品行是否端正的第一前提。’这位律师还指出:乡政府、村委会、街道办事处、居民委员会等对所管辖区内亲情文明建设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孝敬、赡养父母风气不好的,街道办事处等基层单位领导干部不得连任、晋升或平调。
李宗发律师的《孝法》立法草案建议书,获得新闻舆论的热烈反响。《成都晚报》记者评论:
‘人孰能不老,百事当以孝为先!……但随著经济的不断发展,我们不得不承认,对利益的追求正不断地冲击著人们原有的道德观,包括“孝道”在内的传统美德也渐渐地遭到一部分人的淡忘。现在,成都的一名律师振臂而起,建议为“孝道”立法,试图让这一传统美德得到法律的保障。这无疑是一种新的探索,使“孝道”这一美德能在社会上得到普遍的遵行。’
孔子在《孝经》中说:‘五刑之属三千,而罪莫大于不孝。’意思说古代五大类刑法所属的条例有三千多种,但没有比不孝的罪过更大的了。今天有律师为孝立法,建立社会的机制,惩恶扬善,真是令人拍手称快!
从以上的两例,可以看到,今天的官员和知识份子,在推行孝道方面,十分善于因地制宜,结合时代的特点,让孝道为民众所接受。
接下来,我们再介绍孔子所推崇的平民百姓所奉行的孝。孔子在《孝经》‘庶人章’中说:‘用天之道,分地之利,谨身节用,以养父母,此庶人之孝也。’古时候的平民百姓,包括农工商,其中农民占的比例最大,百姓能善于利用天时(春夏秋冬节气种植)地利(收成庄稼),兢兢业业地工作,勤俭节约,谨慎自己,丰厚地赡养父母,这就是平民百姓的孝。
我们来看一个例子。汉朝的时候,有个平民叫蔡顺,父亲早去世了,他奉侍母亲非常孝顺。当时,朝廷王莽篡位,天下大乱,又逢年岁饥荒,收成不好,缺乏粮食。蔡顺只好到野外采些桑椹果给母亲吃。采桑椹时,他总是带著两个篮子来分装。有一次正在采桑椹时,遇到强盗。强盗好奇地问他:‘你采的果子为什么用两个篮子分装?这样子不是很麻烦吗?为什不装在一起呢?’蔡顺回答说:‘黑色的桑椹已经成熟了,比较甜,是给母亲吃的;红色的还没有熟透,比较酸,是留给我自己吃的。所以要分装两个篮子’。强盗听了很感动,也很同情蔡顺。不但没有抢劫他,还送他三斗白米和一些肉。可是蔡顺没有接受,宛然谢绝了。
这也是中国著名二十四孝的故事之一。蔡顺孝敬母亲的心行。虽遇饥荒之年,而分毫不改。有些人在顺境之中,能孝敬父母,在逆境中,在困难当中就不行了。我们看到蔡顺的故事,就会惭愧和反省。同时,在这个故事中,我们也看到孝是人之天性。它最能感化人,强盗本是要抢劫东西的,可是遇到孝子,他们不仅不抢劫,还生恭敬心,送东西给孝子。从蔡顺的角度来看,他能奉行孝为立身之本,因此不仅不会遭强盗的杀劫,而且还感化了他们自动献出食物。由此,可以体会到孔子所说的:‘夫孝,德之本也,教之所由生也。’
平民百姓中,孝子不乏其人。古有孝子流芳百世,今天的孝子更是令人感动赞叹。在2005年元月全中国评出的十大孝子中有一位,名叫戴永胜,男,27岁,文化程度是初中,是山东省枣庄煤矿工人。戴永胜的母亲在2001年确诊为卵巢癌,而且癌细胞已广泛转移扩散无法手术,医生说他母亲的生命期限不超过一年。戴永胜看到母亲的身体每况愈下,全身浮肿、呕吐,吃不下饭,经常发烧,精神已经到了崩溃的地步。孝子戴永胜,决定先从心理上抢救母亲,他一方面请医生们帮忙用‘经过治疗检查肿瘤已完全消除’的方便语言,来焕发母亲对生存的希望,一方面积极努力到外地寻药访医,治疗母亲的癌症。他曾经为寻药,跋涉三天三夜,忍饥挨饿。为母寻药,他辗转九省二市,从各地善良的医生那里得到各种抗癌药物十多种,搜集了150多个民间药方。由于他的爱心、孝行和各种努力,终于使在他母亲体内的癌细胞萎缩了60%。这位妇女现在已经能下田干农活了。医生们非常惊讶,认为这是医学史上的奇迹。戴永胜并不以此为满足,他现在一边打工,一边还在寻找抗癌良方。他希望有一天能彻底地治愈母亲的癌症。
我们看到这位孝子,也是在困难当中,在逆境中,不失孝心!即使医生在2001年就宣判了他母亲的‘死刑’,可是戴永胜仍怀赤子之心,为母亲四处寻药访医。几年来他不倦的努力,终于使全身浮肿,经常发烧呕吐的母亲能恢复到下田干活了,这不就是孝心的奇迹吗?!这不是仁爱的成果吗?!《四书·中庸篇》里说:‘仁者,人也,亲亲为大。’(意思说,仁爱是孝敬双亲为最大。)戴永胜做到了。
谈到这里,我们回忆一下,今天开始讨论孝道的时候,是曾子(曾参)向老师孔子请教的。孔子提出了孝是至德要道,并阐述了从天子到百姓,人们所应奉行的孝。曾子听罢感叹道:‘甚哉!孝之大也。’意思是说孝亲之道,真是伟大,范围真是广大无边啊!
孔子说:‘夫孝,天之经也,地之义也,民之行也。’意思说,孝,是天经地义的事,是人民本有的自然的行为。孔子这段话,说到了天、地、人三才。而孝一字,对三才能一以贯之。我们知道,天是指万物赖以生存的空间,包括日、月、星三种光明的来源,包括四季的更替不乱,昼夜寒暑有序。俗话说:‘万物生长靠太阳’‘春天播种发芽’。所以天所包括的一切,能启发万物生生不息,天是仁爱的;地是包括田野、山林、江河、湖海等能包容宽厚载物,地依靠天时以成熟万物,地是恭顺的;人在天地之间,禀受天地之精气,也就是承受了仁爱与恭顺的气息,就自然行孝了。所以这个孝,就含著仁爱与恭顺。所以孝是含天地之德。所以孝,是宇宙的精华。孝,是天性。孝,是一切道德的总纲。
曾子又问孔子:‘敢问圣人之德,无以加于孝乎?’意思是说,请问圣人的道德有没有比孝更高的了?子曰:‘夫圣人之德,有何以加于孝乎。’孔子回答:‘圣人的道德没有超过孝道的了。’儒家认为以孝为中心,把这种仁爱恭顺父母之心推广到君王则忠诚,推广到兄弟则友爱,推广到夫妇则和睦,推广到朋友则守信,推广到天下人民,则能敬爱天下的人民。正如孟子说的‘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孔子认为以孝道治理天下是‘圣治’,使‘圣人之教不肃而成,其政不严而治,其所因者本也。’意思说,因为孝是根本,所以以孝治天下,自然政通人和,国泰民安。所以孔夫子才会说孝是至德要道。
我们真是感谢至圣先师孔子,一部薄薄的《孝经》就把孝的理论给我们说的这么清楚。
接下来,我们再介绍一位圣人,他从另一个层面,也把孝的含义给我们揭示无疑。
2.佛家──述之以恩德
这位圣人,就是释迦牟尼佛。我们知道,他是佛教的创始人。释迦牟尼佛,原本是古印度迦毗罗卫国(即现在的尼泊尔)的太子,名叫悉达多。西元前六世纪中期,有的书记载是西元前565年降生的。当时的中国正值东周春秋战国时代,他与孔子几乎是同一历史时期的(孔子西元前551-前479年)。悉达多太子看到人间生老病死的痛苦,决定舍弃了宫廷富贵的生活,出家求道。经过五年的参访、拜师求学,又经过六年的苦行,树下悟道,终于成佛,证得圆满的智慧之后,又到处讲学,帮助众生觉悟,离苦得乐。佛教是西元67年,汉朝时正式传到中国来的。当时中国皇帝正式修建河南洛阳白马寺(中国第一寺院),迎请印度高僧及佛教经典。以后又敕令在全国各地建寺院,推广佛教。佛教,是释迦牟尼佛的教育,跟中国的儒家是孔夫子的教育一样。
释迦牟尼佛一生讲经说法49年,其中他讲了一部《父母恩重难报经》。这部不朽的经典,详细记述了妇女从怀胎一月至十月所经历的辛苦,胎儿吸收母亲精华生长的情况。释迦牟尼佛以佛眼观众生的疾苦,比现在X光透视更清楚。佛阐述父母对儿女的恩德,特别是以母亲为例,说出父母对子女的十种深厚恩德:
第一、怀胎守护恩。佛告诉我们,胎儿在母腹中,逐渐长大。使母亲有山压下来的沉重感,若胎儿在母腹中乱踢乱动,使母亲有地震风灾的感觉。母亲心惊肉跳,担忧腹中的胎儿,没有心思打扮自己,连梳妆镜和漂亮的衣服都闲置一边了。
第二,临产受苦恩。十月怀胎之苦总算熬过去,一朝分娩,如生重病,血流满床,疼痛难忍,但是母亲还是牵挂祈祷著让小儿能平安降生。
第三,生子忘忧恩。母亲经过一场生死挣扎的痛苦,生出了孩子,而且知道小儿平安无事,她就不以自己的苦为苦,脸上露出了笑容。
第四,咽苦吐甘恩。父母对子女的照顾不舍昼夜,对子女的爱重情深,无法用语言来描述,只要子女能健康温饱,父母就感到安慰。
第五,回干就湿恩。如果直解就是小儿尿床,弄湿被褥(古代还没有现代的这些尿片纸巾)母亲赶紧把孩子移到干爽之处,自己睡在又湿又冷的地方。引申意思是父母总是把好东西给儿女享用,自己虽然没吃好,没睡好,而毫无怨言,只求儿女平平安安,健健康康,快快长大。
第六,哺乳养育恩。佛说,母亲如同大地,父亲如同苍天,子女被父母的爱所覆盖滋养。即使你长得很丑,父母还是爱你,即使你是残缺手足的人,父母还是不厌倦地照顾你。父母的养育之恩,在点点滴滴,在日日夜夜。父母的爱是伟大的,是无微不至的。
第七,洗濯不净恩。母亲为孩子每日洗涤,操持家务,这个恩也是说不尽的。母亲原本是花容月貌,玉手纤纤,而过度洗涤不净之物,包括孩子的屎尿,双手变得粗糙起来,母亲原本红润青春的面孔,也因日夜操劳而憔悴。只为爱子女,慈母改容颜。
第八,远行忆念恩。爱子远去他乡,或求学或出差或工作,父母早晚悬念,祈祷儿女平安。如果儿女不懂事,或离家出走,或外出毫无音信,父母会为儿女伤心落泪,肝肠寸断。
第九,深加体恤恩。父母看见子女受苦受累,总是想尽办法帮助子女,为子女分担。看见子女辛苦,父母心不安。正如佛所说的:‘子苦愿代受,儿劳母不安。’父母的恩德是这样伟大,对儿女之爱,永无枯竭。
第十,究竟怜悯恩。佛说:‘母年一百岁,常忧八十儿,欲知恩爱断,命尽始分离。’父母对儿女的爱,伴随一生,是‘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烛成灰泪始干。’父母对子女的爱是这样永恒,这样长久,这样无微不至!不管子女处顺境,还是逆境;不管子女是呀呀学语的儿童,还是踏上社会的青年;不管子女是默默无闻的平民百姓,还是光宗耀祖的名流显贵,父母的爱永远常相随!父母对儿女这样无私、博大、真诚、长久的爱,这种富于牺牲精神的爱,佛说:‘假使有人为于爹娘打骨出髓,经百千劫,犹不能报父母深恩。’这句话说,假使有人为于父母献出骨髓,经过百千劫的漫长岁月,也不能报尽父母恩啊!
释迦牟尼佛所讲述的《父母恩重难报经》,从我们的具体生活说起,父母的一生都在关心帮助子女,而子女的一切,从胎儿到出生,到读书工作,成家立业,没有一样离开父母的关怀。读罢此经,没有人不为之感动的!读罢此经,方知自己是忘恩负义的人。看看今天的社会,有多少人或为功名,或为妻子,或为金钱而疏远父母,甚至嫌弃父母,背离父母,虐待父母。我们甚至听到新闻报导河北有为赌博还债杀害父母,北京有为婚前同居不遂杀害父母,陕西有为抢夺财产杀害父母,种种大逆不孝,令人痛心不已。所以,当时佛的弟子们听罢此经,‘垂泪悲泣,痛割于心……深生惭愧,共白佛言:世尊!我等今者深是罪人,云何报得父母深恩?’我们都是罪人啊,我们怎样才能报父母恩呢?
佛告弟子:‘欲得报恩,为于父母书写此经,为于父母读诵此经,为于父母忏悔罪愆,为于父母供养三宝,为于父母受持斋戒,为于父母布施修福。若能如是,则得名为孝顺之子;不作此行,是地狱人。’
这段话主要的精神是开示我们只有宣扬孝道,实践孝道,才能谈得上报恩。佛家,重视孝道。释迦牟尼佛,以身作则,为人演说孝道,成佛以后,亲自为父母讲经说法,告诉他们宇宙人生的真相,启发他们的智慧而彻底离苦得乐。在他父亲去世的时候,释迦牟尼佛守在他父亲身边,安慰他,开导他,让父亲放下一切忧虑烦恼,念阿弥陀佛,往生一个美好的世界──极乐世界去。给予父亲临终的关怀。父亲过世后,佛亲自抬棺材,安葬父亲。释迦牟尼佛在另一部著名的经典──《佛说观无量寿佛经》中说:‘孝养父母,奉事师长……’,是成佛的正因之一。成就佛道,就是成就了最圆满的智慧,而这种最圆满智慧的基础,第一步就是孝养父母。
在去年(2004年7月份)我们看到一则新闻报导:中国江苏省泰州高港区口岸镇第二中学校长姚总杰非常重视弘扬孝道。以此作为加强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一项重要内容。该校在2004年6月13日举办了‘如何孝顺’的座谈会。办得很成功。该校校长老师都认为不仅要给孩子们说孝道,还要让他们从日常生活小事做起,比如,要求学生对父母讲话态度要恭敬,不顶嘴,不发脾气,不让父母生气,自己能做的事自己做。在学校进行的有关这方面的测试题中,曾问:你父母的生日是几月几号?你最关心的家中事有哪些?等等。促进孩子们对父母的关心思考。姚校长还教学生唱孝歌:‘父母养儿女,恩情重如山;人老年纪大,千万不能嫌;衣被勤换洗,饭菜应煮烂;生病请医生,侍奉在床前;入冬添衣被,老人怕天寒;入夏蚊子多,挂帐睡得安……’因此这间中学的孩子们都逐渐学习从生活中体现孝道。
我们还听到中国海口孝廉国学启蒙中心的老师们,在全国各地乃至马来西亚、新加坡、印尼、澳大利亚等国家宣讲孝道,把孝道融入‘幸福人生讲座’,广为劝化,将儒家启蒙教本《弟子规》作为人生第一规,而第一规的第一条就是‘圣人训,首孝悌’。
中国古代著名的唐诗:‘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孟郊《游子吟》)这是一首家喻户晓的唐诗。诗中描述的是一件生活中极平常的事,儿子要出远门了,母亲为他缝制衣服,一针一线,密密地缝,就怕缝得不结实。因为儿子外出不知何时归来,要是缝制得不牢固,儿子离乡背井在外,会带来不方便。就是这么一件小事,母亲的爱,母亲无微不至的关怀已融进里面了。所以诗人感叹地说:母亲的恩德就像太阳,作子女的如同小草。小草啊,如何报答太阳的伟大恩德呢!
我们真是感谢释迦牟尼佛,为我们说出了一部《父母恩重难报经》,我们才清楚地知道,父母的恩情比山高,比海深。
上面我们介绍了儒家孔子所阐述的《孝经》的道理,又介绍了佛教中释迦牟尼佛所讲述的父母恩重难报的恩德。现在我们再从道家善恶因果感应定律来体会孝道。
3.道家—明之以因果
道家的代表人物是老子,又称太上老君。老子与孔子都是周朝时代的人。孔子曾经向老子请教过‘道德的本源’及礼乐制度。孔子对这位太上老君是十分尊敬的。这位太上老君有一篇教人改恶行善的《太上感应篇》。文章中说道:‘太上曰:祸福无门,惟人自召。善恶之报,如影随形。’这里指出善有善报,恶有恶报,福和祸都是自己造作,自己招来的。因此他教导人要‘忠孝友悌,正己化人’。太上老君还说:‘所谓善人,人皆敬之,天道佑之,福禄随之,众邪远之,神灵卫之,所作必成。’意思是说,行善之人起码是忠孝友悌都做到(能忠效国家,孝敬父母,友爱兄弟姐妹)。这样的人,人人尊敬他,上天会保佑他,福禄不求自来,凶事会远避他,神灵会卫护他,他做任何事都能成功的。有没有这样的例子呢?有。
中国古代著名的帝王舜,就是一个例证。孔子曰:‘舜其至孝矣!五十而慕。’孔子说,舜的孝敬做到了至极了,舜到五十岁了,还是那么爱敬他的父母。舜,名字叫虞舜,为人温和孝顺。母亲很早去世,后母对他刻薄虐待,父亲不明事理,受后母挑拨,不喜欢舜。弟弟是后母所生,对待舜也极不友善。舜,就是在这样一个家庭中生活,但是他很能忍耐,他明白道理,正如‘弟子规’所说的‘亲爱我,孝何难,亲憎我,孝方贤’。虽然父母不喜欢他,他还是孝敬父母,虽然弟弟跟他作对,他还是友爱弟弟。后母视他为眼中钉,但无谕让他做什么重活,舜都能很好地完成。让他去耕田,他就很好地耕田;让他去捕鱼,他冒著大雷大雨,也无怨言。甚至后母和弟弟想害死他,在他下井工作时,倒土填井,幸亏他预先在井底挖了一个通道口,爬了出去。舜没有死,给他后母很大的震惊。他回家后,对后母和弟弟,一句怨恨之言也没有,一点怨恨之心都没有。还是那么恭敬友爱,最后终于感化了双亲。舜的孝,感动天地,据二十四孝记载,舜耕田时,山中大象跑出来,为他耕耘,代他劳动,小鸟为他播种。舜的孝行,传到当时帝王尧那里,尧帝非常欢喜。他觉得自己的接班人,应该是这样有道德的人,尧就把自己的女儿嫁给了舜,请舜出来协助自己管理国家大事,以后把王位就传给了他。当时天下是风调雨顺,国泰民安,民俗谆厚。尧舜皆是中国古代的圣君。孟子说:‘尧舜之道,孝悌而已矣。’(《孟子·告子章》),这不正是证明了《太上感应篇》所说的‘所谓善人,人皆敬之,天道佑之,福禄随之,众邪远之,神灵卫之,所作必成。’道家另一大德,吕洞宾,尊称吕祖,在《劝孝文》中说:‘世之人,善莫大于孝,不善莫大于不孝。’老子在《道德经》说:‘六亲不和有孝慈’,意思是说,在六亲不和的家族里,有行孝的人,才最难能可贵。舜是个耕田的人,他并没有想到会当帝王,可是他的孝行,却招感福禄自来而成为天子。
‘不善莫大于不孝’也有例子。古代有一个故事,有一个人叫原谷,嫌自己母亲年老多病,就叫他的儿子,把奄奄一息的母亲放在破车上,推到山林里去,扔弃不管。他的儿子就照办了。然后回到家里来,他父亲见儿子回来,就问:‘你为什么把破车又带回来了?’他的儿子回答:‘这破车等你老的时候还有用。’这句话多可怕!这不是‘善恶之报,如影随形’吗?种瓜得瓜,种豆得豆;种不孝之因,将得不孝之果。
再看一个例子。清朝,乾隆年间,在福建莆田这个地方,有一个很有名气的算命先生,叫冯赓,他给别人算命,都说得很准,所以闻名一时,收入也很丰厚。他给自己算命,命里有两个儿子,而且其中一个能显贵。可是他已经五十多岁了。这两个儿子哪一个也没显贵,而且都赌博成性,不务正业。他心里很痛苦,听说武夷山上有一个道人,叫一目道人,修行很好,能知祸福,就前往参拜请教。一目道人说:‘命之不灵,乃心术之变也。为人莫重于孝。汝得罪天条久已。汝生平鲜衣美食,钟情妻妾,而于父母之奉,意甚寥寥。身非汝妻妾所生,何不思木本水源乎?汝能以爱妻子之心事亲,可以息鬼神之怒。’这位一目道人是当时武夷山很有名的道长,他开示教导冯赓说:‘你算的命,不灵了,那是你的心术变了。人生第一就是孝,而你的不孝已经得罪上天了。你平常吃得好,穿得好,宠爱妻妾,对父母非常刻薄。你要知道啊!你的身体从哪里来的?是父母所生的啊!而不是妻妾所生的。你如果以爱妻子的心侍奉你的父母,可以改变上苍和鬼神的愤怒,就可以转回命运。冯赓听了以后,深深拜谢归去,从此将功补过,孝敬双亲,不敢怠慢。慢慢地,果真他的两个儿子也回头了,变得纯良了,能听从父亲的教导,保住了家业。
这正如太上老君所说的,‘其有曾行恶事,后自改悔,诸恶莫作,众善奉行,久久必获吉庆,所谓转祸为福也。’所以,吕祖在著名的‘劝孝文’中说:‘我能孝,自无逆子。子能孝,自无逆孙,绳绳克继,叶叶永昌,善孰大焉,利孰厚焉。’意思是说,我能孝顺,给孩子做好榜样,自然没有不孝的儿子,儿子能孝顺,自然没有不孝的孙子。一代传一代,这是最大的善事。这是最丰厚的利益了。
我们非常感谢道家的太上老君和吕祖从善恶感应的因果定律、从天理上让我们来认识孝道的重要。
(二)如何行孝
以上,我们可以看出,儒、释、道三教一贯以孝为基础,教化人民。正如清朝‘雍正皇帝上谕’中所说的,‘朕惟三教之觉民于海内也。理同出于一源,道并行而不悖。’孝是做人的根本,是成佛作祖的正因,是百善之先,人间第一事。那么,奉行孝道,我们在生活中应该怎么做呢?
孔子在《孝经》中说:‘孝子之事亲,居则致其敬,养则致其乐,病则致其忧,丧则致其哀,祭则致其严,五者备矣,然后能事亲’。意思是说,一个孝子侍奉双亲,对父母日常生活饮食起居,能尽自己恭敬心,用欢喜心供养父母,使父母心情愉快;父母有病,及时提供治疗,日夜侍候不轻易离开;父母去世时,能给与临终的关怀,并认真地办好丧事;父母去世以后,每年祭祀要严肃认真,常常追思,感怀父母的养育之恩。这五样具备,才算是事奉双亲了。
当年,孔子的弟子们,曾经就如何行孝的问题多次来请教孔子。孔子对不同的人,有不同的回答,在《论语》中都有记载。
有一个鲁国的大夫(官员)叫孟懿子,他来问孝,孔子回答:‘无违’。‘生,事之以礼;死,葬之以礼,祭之以礼。’意思是说,对父母不要违背礼节。父母在世的时候,尽子女责任侍奉供养他们;死的时候,按礼节埋葬,和按礼节祭祀他们。《弟子规》说:‘丧三年,常悲咽,居处变,酒肉绝。丧尽礼,祭尽诚,事死者,如事生。’孔子在《论语·阳货第十七》说:‘夫君子之居丧,食旨不甘,闻乐不乐,居处不安。’君子守丧时,吃美味也不感到好,听音乐不觉快乐,住在家里不感到舒适。我们从这里可以感触到古代孝子对父母的那种深情。儒家提倡守孝三年,现代人很多都不能理解。孔子说得好:‘子生三年,然后免于父母之怀。夫三年之丧,天下之通丧也。’儿女生下来之后,三年以后才能离开父母的怀抱,替父母守丧三年,当时天下都是这样做的。这不是很正常的回报吗?中国传统祭祀祖先,通常在清明节、中元节(农历七月十五)和冬至节。祭祀活动或扫墓,或设坛供品或缅怀先人之德,或诵经念佛,以功德回向祖先等等,都是旨在不忘本。一家人在这种恭敬肃穆的祭祀活动中培养一种感恩的心,培养孝敬父母祖先的心。儒家认为:‘慎终追远,民德归厚矣。’(《论语·学而第一》),能够谨慎地给予父母临终的守护关怀,又能永远祭祀祖先,那么民风就变得淳厚了。
孔子的一个学生子游来问孝,孔子回答说:‘今之孝者,是谓能养。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孔子说,现在的所谓孝,只能说养活爹娘而已,连狗、马都能得到饲养,如果不敬重孝顺父母,那养活爹娘和饲养狗、马有什么区别呢?孔子这里提出的问题,值得我们深思。对父母如果没有恭敬之心,仅仅解决父母吃饭问题,这不是孝的含意。孟子说:‘不顺乎亲,不可以为子。’教诫我们不但为父母提供物质供养,还要存心孝敬恭顺。
孔子的学生子夏来问孝。孔子回答说:‘色难。有事,弟子服其劳;有酒食,先生馔。曾是以为孝乎?’孔子说,在父母面前经常保持和颜悦色,是难能可贵的。有事情,晚辈代为效劳;有酒菜,长辈先吃。难道仅仅是这样就可以算是尽孝了吗?
四书《中庸》篇中孔子说:‘夫孝者,善继人之志,善述人之事者也。’意思是说,孝,就是善于继承先人的志向,善于继续先人的事业。
以上我们可以看到,至圣先师孔子阐述对孝的实行是层层深入,节节提升的。总归三条:孝养父母之身,孝养父母之心,孝养父母之志。
1.孝养父母之身
中国著名的二十四孝的故事,有很多这种例子。例如,孔子的学生子路,出身贫寒,经常吃野菜度日。但是为了让父母能吃到饭,他不辞辛苦,走到百里之外买米,背回家,奉养双亲。后来双亲去世了,他周游列国,在楚国做了大官,家中的米堆积如山,随从的车辆数以百计,吃饭时,山珍海味摆满桌子,可是子路却很伤感双亲已去,再不能承欢膝下,虽想报父母之恩也不能了啊!
各位朋友们,假如你的双亲还在,你要及时行孝啊!古人讲:‘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待。’
2.孝养父母之心
在二十四孝的故事里有这样的一个记载。春秋时期楚国有一个姓莱的人,年纪七十了,大家都叫他老莱子。老莱子的父母还在,都是九十多岁的人了。老莱子很孝顺,每天给父母提供的饭菜,都是柔软可口,便于老人食用的。老莱子很体贴老人的心,从不说自己老,怕父母伤感自己的老迈。为了娱乐双亲,他常常穿起色彩鲜艳的衣服,扮成小孩,在父母身边玩耍,甚至翻跟斗逗父母开心。有时让父母捧腹大笑,使父母每天都过得很快乐。
各位朋友们,现代人,能以自己的收入供养父母,已经很难得了,还注意让父母活得开心,这就更难得。广州市评出的十大孝子里,看到一个例子。一九九三年医科大学毕业的学生徐育彩,在金盘护老中心工作,不久就被提升为该中心的主任。她存心让所有的老人快乐开心,每月拿出自己的工资为护老中心的孤寡老人过生日,买礼物送给他们,买生活用品提供给他们,让这些孤寡老人感受亲人的关怀。八年来,她为这些老人已支付了人民币十万元。在这里,我们可以看到,这位护老中心的主任心量很大,想方设法让所有的老人都开心,这种孝心多么感人!
3.孝养父母之志
我们听说过孟子母亲教子的故事—孟母三迁。孟母不辞辛苦,三次搬家,从坟场附近,迁到市场附近,再搬迁到学校(私塾学堂)附近,使孟子从小受读书人的影响,热爱学习。有一次,孟子逃学回家,孟母‘断机杼教子’,把织了一半的布匹剪断,孟子看了吓一跳。孟母以此告诫儿子,你中断学习,就如我剪断这未织完的布匹一样,是一事无成的。从此,孟子发愤读书,继承孔子的儒学,而成为亚圣(孔子是至圣)。孟母有志培养儿子成为出色的人,而孟子不负母亲的栽培,果然光宗耀祖,大孝显亲,这是养父母之志。现代的父母,也都是望子成龙,希望我们做子女的拿出孟子那种发愤精神,成为对社会、对人类有贡献的人,以养父母之志。
再举一个例子。中国记载历史的名著,有《史记》和《汉书》等。《史记》是由司马迁写的,由黄帝时代开始,一直写到汉朝。《汉书》记载了自汉高祖开始至王莽篡位的这一段两百二十九年的历史。《汉书》的作者是班固。但实际上《汉书》是班固父子,以及班固的妹妹,两代三个人完成的。班固的父亲叫班彪,是一个很有学问的人,他读了《史记》很赞叹太史公司马迁写出这样优秀的作品,使中国的历史得以流传。可惜《史记》只记到汉武帝时期,于是班彪下决心要把历史继续写下去。他开始收集有关资料,经过相当的努力,终于开始写作了。可惜他的寿命不长,只活到五十二岁,还没有写完就去世了。班彪的儿子班固,从小受父亲熏陶,学识也很渊博,父亲去世后,他整理父亲的遗物,发心要继承父亲遗志,把《汉书》写完,完成父亲的事业。班固虽经历种种挫折,仍不放弃这个志愿,他不幸遭到朝廷小人的诬陷,而被判坐牢。在监狱里,他还坚持整理写书,以后被皇帝释放回家,继续写作。后来班固去世了,《汉书》还有少部分未写完,班固的妹妹班昭,是一个很有学问的女子,又继续哥哥的事业,最后完成《汉书》。这不是孔子所说的‘夫孝者,善继人之志,善述人之事者也’吗!
实际上,孝养父母之身,孝养父母之心,孝养父母之志,三者是融合一体的。为印光大师所推荐的书《感应篇汇编》中有一个例子。古时候有一个孝子叫崔沔(音免),他母亲双目失明,他到处为母亲求医治疗,不惜倾家荡产。他事奉母亲三十年,总是那么恭敬真诚。晚上,不脱帽子和外衣,以便听到母亲召唤就马上提供服务。每当过年过节,或遇良辰美景,大家相聚时,崔沔一定扶著母亲赴宴,让母亲开心,和大家有说有笑,让母亲忘掉失明的痛苦。母亲过世了,崔沔非常伤心,祭祀母亲,发心为母亲终身吃素。他做官,收入很丰厚,慷慨地帮助他的哥哥、姐姐、侄子、外甥。崔沔说:‘母亲已经过世了,我没有办法表达对母亲的孝心了,想到她老人家在生的时候,悬挂的就是哥哥、姐姐、侄子、外甥这几个人。所以我都要好好的厚待他们,这样做或许可以安慰母亲在天之灵啊!’后来,崔沔官做到中书侍郎,他的儿子佑甫,成为贤明的宰相。
崔沔,真是孝子啊!他的孝心里已兼有孝养父母之身,孝养父母之心,孝养父母之志。
孝子要圆满地实行孝道,必须自己不断地学习圣贤教诲,不仅提高自己的精神层次,还要帮助父母提高心志和智慧,才能使父母获得圆满的幸福。比如,孔子说老年之人戒之在得(贪),因为年老了,容易对财产家业儿女贪恋执著,而导致内心不能开朗欢喜,这时孝子应该用古圣先贤的教诲开解父母:‘家财万贯,还不是一日三餐;宅舍无数,还不是夜眠六尺,应该把自己的积蓄财物分出来做一些利国利民的事情,比如赈灾、济贫、助印善书、捐助医药及道德教育事业等等。’使父母从做慈善事业中滋养乐善好德之心。父母退休以后一般都比较清闲,甚至感到寂寞或空虚,做儿女的应该积极引导父母学习圣贤教诲,或接受仁慈博爱的宗教教育,使精神有所寄托,获得圣贤智慧的法乐。更进一步,让父母明了生死轮回的真相,从而消除对死亡的恐惧,生起对来生归宿的希望憧憬。在佛教里,佛教导我们求生西方极乐世界,其他宗教也有对来生归宿的具体说明。在父母去世的时候,孝子做好临终关怀,守候在父母身边,给父母安慰,用念佛、诵经,帮助他们往生极乐世界,则孝子的行为便圆满了。
杭州东天目山上有一个‘弥陀村’养老院,住著几十个老人,他们每天都生活在欢喜的法乐之中,每天凌晨便起床念佛听经,发愿往生极乐世界。心中充满著对未来憧憬的老人,身上便有年轻人的活力。有一次我到东天目山去,山上有一位九十二岁的孟老太太,精神矍铄,头脑灵敏,口齿清晰,我们上山参访和她聊天,她出口成章,吟出‘觉海虚空起,娑婆业浪流,若人登彼岸,极乐有归舟......’。她还帮助‘弥陀村’的负责人策划工作,是一个好参谋。她对生死没有恐惧,喜欢做善事,每天欢欢喜喜地生活,是一个很有理想情操的老人。我们孝养父母,除了完成父母的志向以外,更应在提高父母的心志上孝养。
孝,是中华传统文化的精华,是一切圣贤教育的核心,是做人的根本,是家庭幸福的源泉。‘忠臣出孝子之门’,国家的栋梁,来自于孝子。弘扬孝道,是利国利世利民的事。
去年,我有幸参加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二○○四年十一月二十八日—十二月三日)在澳洲阿德莱德大学召开的国际会议。这个会议是研讨汇集多元文化信仰的共同价值观,以教育来化解世界冲突。在这个大会上,净宗学院院长净空教授在大会上做了一个精彩的演讲,讲题是‘如何消弭冲突与落实仁爱和平的教育’。在演讲中,净空教授介绍了中华传统伦理道德教育,他指出‘中国圣人总结出道德的十二种德目:孝、悌、忠、信、礼、义、廉、耻、仁、爱、和、平。伦理道德的教育要以这十二种德目为宗旨,如果人人都认真学习做到,自然是天下和平安定了。’净空教授还提出落实这些教育的具体建议,受到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重视。二○○五年元月份,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道德教育亚太地区驻澳洲主席德丽欧女士,专门飞来澳洲图文巴市净宗学院,会见净空教授,面谈落实这些建议的具体办法。好啊!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也行动起来了!
中国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在二○○三年十二月访问美国哈佛大学时,发表过题为‘把目光投向中国’的著名演讲。他在演讲中说:‘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早在二○○○多年前,就产生了以孔孟为代表的儒家学说和以老庄为代表的道家学说......,中华民族其有极其深厚的文化底蕴。’温总理指出,‘人类正处在社会急剧大变动的时代’,要‘回溯源头,传承命脉......。’
各位朋友们,孝,不正是我们中华民族一代传一代的命脉吗?孝,不正是一切道德的源头吗?孝,这个字,是会意字,是古人智慧的结晶,这个字上面是老字头,下面是子,说明老一代和子一代是融成一体的,就是孝。
温家宝总理说:‘中华民族的祖先曾追求这样一种境界: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
各位朋友们,通过学习儒、释、道三家对孝道的阐述,我们才知道,唯有孝,才能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
各位朋友们,希望我们每一个人,都能成为孝子!
各位朋友们,今天我们来探讨第二个大问题:
二、戒淫—守身之要
孟子说:(《孟子·离娄章句》)‘事孰为大?事亲为大。守孰为大?守身为大。’古圣先贤教导我们:一个孝亲,一个守身,这两件是大事。守身当中以戒淫为重要。
(一)人伦道德是幸福的基石
中国人的祖先,是非常有智慧的。他们根据大自然的运行法则,悟出人类应该如何顺从大自然的法则而生存,于是总结出人伦大道:父子、君臣、夫妇、兄弟、朋友。人的一生,都离不开这五种关系。正确处理这五种关系的方法是:父慈子孝,君仁臣忠,夫义妇听(温顺合作),兄良弟悌,朋友有信。我们静心想一想,一个人的一生,扮演多种角色,如果真能做到当父亲的慈爱,作儿子的孝顺;当领导的仁厚,作部下的忠诚;当丈夫的能做到三义:道义(承担起家庭的主要责任)、情义(对妻子感情始终如一)、恩义(上敬老人、下爱子孙),作太太的温顺合作,做到四德:妇德(始终热爱自己的丈夫、子女)、妇言(言语柔和得体)、妇容(仪态端庄大方)、妇功(善于操持家务及带好孩子);兄弟之间团结友爱;朋友之间有信用,来往合乎礼度。在这样的氛围中生活,这将是多么幸福的人生啊!
在这五伦关系之中,是以夫妇关系为中心的。然后才产生了其他四种关系。儒学,是中华文化的精华。儒学的主要经典之一《诗经》,有300多篇名作,是孔子根据三千多首中国古诗选录的,选取的原则是‘思无邪’,诗经是用活泼的形式来教化民俗礼仪的。其中第一首《周南·关雎》开头说:
关关雎鸠,在河之洲;
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这首诗是以物来衬托人。雎鸠是一种鸟,这种鸟从不乱交配,一个雄鸟只跟著一个雌鸟,所以民间称这种鸟是义鸟,知礼仪的鸟。诗中为我们展现了一个优美的景色:在河水中的沙洲上,有雎鸠的雄鸟和雌鸟在和谐地歌唱。衬托著君子追求的是淑女。窈窕,表示美好之意,指的是女子的品德美好。这首古诗,用雎鸠这种义鸟来比喻,说明男女之间的婚配是很庄严的事。正如孟子所说的:‘男女居室,人之大伦也。’(《孟子·万章章句上》)男女结婚,是人类最重要的人伦关系。
下面我们来看一个例子。明朝时候,又一位学者叫刘理顺。他在未成名之前,是一个品学兼优的青年。他曾经受聘在一家富有的人家做家教。他做家庭教师很认真负责,住在主人家中。主人很器重他,就特别从家中众多的丫环当中,挑了一个聪明漂亮的女孩侍候刘理顺。并让这个丫环搬到刘理顺的房间住。主人的意思是把这个侍女送给刘理顺了,让女孩子终身服侍他。经过三年之后,刘理顺准备辞去家教工作,上京赶考。在临行前,他向主人道谢,表示在此住了三年,又感谢主人专门派丫环照顾他。他请那家主人领回这个女孩子,另外替她选择婚配。主人很奇怪,说:‘这个丫环已经服侍您刘先生三年了,感情应该很深厚了,就请你带她回去做为侍妾吧。怎么说还让我另外为她婚配呢?’刘理顺对主人的美意很感谢,但他没有接受。他说:‘难道你真以为我是好色之徒吗?您的这个婢女确实很美丽,而且照顾我的生活三年,和我住在一起,可是我对这个女孩只有感谢的心,却从来没有侵犯侮辱过她。我是读圣贤书的人,怎么可以违背礼教,未娶正室而先有侍妾呢?这事万万不可!’主人听罢,半信半疑,认为哪有美色当前,而能不乱的呢?后来请人单独询问那个女孩并给她验身,证实这女孩确是清白的。主人对刘理顺先生非常敬佩,赞扬他是一个冰清玉洁有操守的人。刘理顺读书明理,有希圣希贤的心志。在生活中,恪守儒家的伦理道德。后来他上京赶考,高中状元,贵显一时,成为当代受人敬重的理学大师。刘理顺的品德学问,堪称君子。他在求学期间,以及事业上还没有成就时,决不轻率地卷入男女之情中,这种严肃的生活态度,不正是今天年青人学习的榜样吗?!
我们再看一个例子。东汉时代,皇室中有一位湖阳公主,她看中了皇帝(光武帝)的一个大臣叫宋宏,这位元公主就让皇帝去给她提亲。然而,宋宏是有妻室的人了。一天,皇帝就试探著问大臣宋巨集,宋巨集说:‘贫贱之交不可忘,糟糠之妻不下堂!’皇帝听了这话以后对湖阳公主说:‘你想嫁给宋宏,是没指望了。’宋宏忠实于自己的家庭,决不喜新厌旧,嫌贫爱富,他对皇帝说出自己的态度:决不会忘记在贫困时交的朋友,决不会遗弃曾与自己共患难的妻子。这是多么高尚的人格!如果是唯利是图的人,看到皇帝来做媒提亲,会马上跟自己的妻子离婚了。宋宏有做丈夫的道义、恩义和情义。他的人品不仅为当时的人所称赞,也是我们今天学习的榜样。
(二)淫欲氾滥的危害
看看今天的社会,出现了许多不正常的现象。家庭本来是社会的基石,但是现代离婚率惊人地增长。据美国国家健康统计局的统计,2002年美国离婚人数是80万人。中国台湾离婚率高居亚洲第一,据2001年的统计是每结婚3.5对就有一对离婚。中国2003年的统计数字是全年有133万对夫妻离婚。大多数国家的离婚率是有增无减。据统计,85%生理缺陷的儿童来自离婚后的单亲家庭。而这些家庭的孩子在离家出走、辍学、吸毒、强奸、性病、坐牢等方面都超过正常家庭的孩子9至32倍。
据中国人口网的资讯,全世界处于15岁至24岁之间的青少年有10亿,其中中国有2亿。在全球范围内,进行流产堕胎的人中有50%是青少年,平均每分钟由10名少女进行不安全流产。这是多么惊人的数字!每分钟有10名堕胎者,意味著平均每6秒钟就有一名女子打胎,每六秒钟就有一个胎儿被屠杀!台湾每年有30至50万人堕胎,台湾辅仁大学神学院生命伦理研究中心发行的《残蚀的理性》纪录片提供的数位是:美国外科每年进行150万次的堕胎手术。这是多少妇女的血泪创伤!这是多少小生命惨遭屠杀啊!美国亚特兰大的一位私人诊所的男医生说:‘我每天要做50至60个人的堕胎手术。有一天我上班,看到那些排队候诊等待做人工流产的妇女,我的心突然颤抖了,我再也做不下去了,我想自杀。我这不是为妇女服务,而是屠杀生命!我宁愿放弃生命,也不愿再做一次堕胎手术了。’
据中国海南特区报的报导,在这些堕胎中20岁左右的青年人居多,有的甚至还小。据一家私人诊所的医生介绍,有一个16岁的女孩,已经是第三次堕胎了。她们通常都是隐瞒自己真实的姓名和身份。医生们很担忧:因为这极不利于妇女健康。
我们在《残蚀的理性》这个记录片中,真实地看到,许多美国妇女因人工流产而带来严重身心创伤,影响了她们这一生幸福。其中一位妇女堕胎以后,大出血,子宫穿孔,如果再怀孕,将会有生命的危险。而且更糟的是她每天必须要挂著一个人工的肛门排泄袋,她很怕在人群中逗留,怕别人听到她无法控制的排泄声。她的生活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她痛苦地说:‘如果我早知这样,我一定不会做这种事了,可是当初没有人告诉我啊!’
另一位堕胎妇女说:‘我杀了我的孩子!手术后我看到桶里被捣碎的小生命的尸体,我看到那是他的头,那是他的手指,那是他的小腿,我的整个精神都崩溃了!回到家里,我痛苦了几天,我一生中没有这样哭泣过。而且这种悲痛的哭泣越来越频繁。我想跳楼。’这是多么痛苦和不幸啊!这种痛苦和不幸,是由于不节制淫欲、不负责任的行为而引起的。
据美国《医疗消息》杂志的统计,美国每年染上性病的有300万人。未成年男女过早谈恋爱,婚前性行为,以及堕胎、卖淫活动氾滥。
据今年(2005年)元月份的报导,美国鉴于这种严重的社会问题,布希总统不得不提倡节欲运动。目前许多中学都开设了节欲教育课,呼吁青少年结婚前不要发生性关系。布希总统批准2.7亿美金支援全国的节欲运动。
由于男女之间轻率的行为,给个人身心健康、名节事业、家庭幸福、社会安定、后代成长,都带来无法估量的损失。
下面,我们来看一个案例。2004年11月1日,北京的《新京报》公布了一则轰动的新闻:上海复旦大学经济学院院长陆德明因嫖娼被公安部门当场抓获。因其嫖娼行为性质恶劣,严重影响复旦大学的形象,因此对其进行了严肃的处理:陆德明不再担任经济学院院长,不能再从事教学活动,取消其教授资格3年……校方表示:‘复旦大学内部对陆德明事件十分痛心。’学校对陆德明做出了开除党籍、开除行政职务、留校察看等处分。这以后,媒体纷纷报导这一事件。
不仅复旦大学对陆德明事件十分痛心,所有的学生和老师以及大众对这件事都十分痛心!由于在戒淫的问题上,陆德明放纵了自己,以至身败名裂。这位47岁的教授,是经济学院的博士导师,是上海市政府的决策咨询专家,他享受著国务院的特殊津贴,被称为是上海复旦大学的经济学家。然而如今名誉扫地!不仅令学校师生痛心,更令家庭妻子儿女痛心,倘若双亲还在,更令父母伤心落泪。且陆德明是在复旦大学读完学士、硕士。研究生毕业后留校任教。是国家培养出来的高材生。此事件发生,他岂不是深深辜负祖国的培养?
民国年间苏州灵岩山的高僧印光大师曾倡印劝戒淫戒杀等善书300万册。他亲自撰文普劝民众,他说:‘不淫获福,犯淫致祸。’他说:‘世人苟于女色关头,不能彻底看破,则是以至高之德行,至大之安乐,以及子孙无穷之福荫,来生贞良之眷属,断送俄顷之欢娱也。哀哉!’印光大师这段话是对陆德明最恰当的评论了。
接下来,我们再看一个例子。民国年间的诗人徐志摩(1896-1931),他的恋爱史和婚变比他的文学作品更轰动于世。徐志摩出身于浙江一家大富人家,留学英国,他的原配夫人叫张幼仪。张幼仪端庄善良,具有中国传统的妇女美德,尊重丈夫,孝敬公婆,贤淑稳重,善操持家务。婚后生了一个儿子,能相夫教子。徐志摩的父母疼爱自己的儿子和媳妇,又非常高兴有了孙子。所以父母在经济上是不遗余力地支持他们的。婚后,徐志摩出国留学。
1921年徐志摩在英国留学期间,遇到了一位才貌出色的女留学生叫林徽音,他一见钟情,忘记了自己是已经为人之夫和为人之父了。徐志摩虽然很有才华,也很有钱,但是林徽音鉴于他已有家室,虽然和他交往频繁,并没有答应他的追求。
徐志摩回到家里,开始对自己的妻子表示了公开的嫌弃,说张幼仪是‘乡下土包子’,‘我要离婚!’。张幼仪还是默默地为丈夫洗衣服、做饭伺候丈夫。当时张幼仪是公公婆婆送她去英国陪读的。两岁的儿子留在家乡由爷爷奶奶照看。21岁的张幼仪已经又怀有身孕了,可是徐志摩狠心地说:‘你去打胎。’张说:‘打胎很危险啊,有人会因打胎而死掉的。’徐志摩却冷漠地说:‘做火车肇事还会死人的,难道你就不坐火车了吗?’
更有甚者,几天之后,徐志摩不声不响地离家出走了,可怜的年轻孕妇,在异国他乡,举目无亲,语言又不通,她痛苦地想自杀,但是后来想起了《孝经》上的话‘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孝之始也。’于是打断了自杀的念头,是孔老夫子的话救了她的命。她重新思考人生。她煎熬痛苦若干天以后,开始求救于在法国留学的二哥和在德国留学的七弟。兄弟们都向张幼仪伸出了援助的手,劝她千万不要打胎,生出了孩子,兄弟愿收养。得到手足的帮助鼓励,张幼仪在德国生了第二个儿子。
版权所有:地藏经结缘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