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藏经结缘网

第三十卷 摄大乘论释论

发布时间:2019-06-26 15:29:06作者:地藏经结缘网

第三十卷 摄大乘论释论

释智胜相胜语第十之二

论曰。此诸佛法身。为说差别。为说无差别。依止意用及业无异故。不可说差别。无量正觉故有差别。如法身受用身亦尔。意用及业不异故无差别。依止有差别。无量依止转故。变化身亦如受用身应知。

释曰。无量依止转故者。诸菩萨有无量依止。由此受用身显现故。是故意用及业无差别。然身事有差别于中意用无差别者。谓安乐一切众生意应知。业无差别者。谓显示证正觉般涅槃等业。此业无别应知。

论曰。应知法身与几功德相应。与最清净四无量解脱胜处一切处无诤愿智四辩六通三十二大丈夫相。八十种好。四一切种清净。十力四无畏。三不护三念处无忘失法。拔除习气大悲十八不共佛法。一切种胜智等相应。此中有偈。

怜愍诸众生舍离结缚意

不舍安乐心归命利益意

解脱一切障牟尼胜世间

智遍满尔炎归命解脱心

能灭诸众生一切惑无余

惑者共归苦归命离惑人

无功用无著无障碍寂静

常解一切难归命释难者

所依及能依说言及说智

意常无障碍归命善说者

随彼等语言行往还出离

知彼诸众生归命善教者

诸众生见佛缘彼大人相

但见得生信归命生信者

执持住处舍变化及变易

三昧智自在归命到彼岸

方便归依净及大乘出离

障隔诸众生归命摧魔者

能说智及断出离障碍事

外道不能坏归命自他利

说法制大众远离二烦恼

无护无忘失归命摄众者

利益诸众生所作不过时

所作常不虚归命无忘失

行住一切处无非圆智业

一切时遍知归命实义者

于昼夜六时观察诸世间

与大悲相应归命利益意

修行及证得智慧与作业

胜一切二乘归命最胜者

三身大菩提具得一切种

归命断众生一切处疑惑

无畏无过失无浊无住处

于诸法无动归命无戏论

诸佛法身与如是等功德相应。复有自性因果业相应行事等功德。是故诸佛法身是无上功德应知。此中有偈。

成就最胜义出过一切地

至诸众生上解脱诸众生

无尽无等德相应世间见

众轮亦不见一切天人等

释曰。法身与如是等功德相应。复有自性因果业相应行事等功德者。于中法身自性者。以成就最胜义显示。成就最胜义者。谓清净真如。此是佛自性故。因者显示出过一切地。谓以修一切地得彼佛体故。至诸众生上者。此显示果。显此果在一切众生上故。解脱诸众生者。此显示业。佛是救脱一切众生故。相应者。无尽无等功德相应以此显示。于中世间见者。谓见化身故。诸大众轮见者。谓见受用身故。此等诸天人亦不见者。谓此诸大众轮不见自性身。此等显示佛身行事差别。

论曰。然此诸佛法身甚深最甚深此甚深云何可见此中有偈。

诸佛不生生无住处为处

诸事无功用受用第四食

无差别无量无数量一业

不动及动业诸佛三身具

无有证正觉非不一切觉

念念不可量有非有所显

无欲无离欲而亦与欲俱

既知欲非欲得入欲法如

诸佛过诸阴而亦住阴中

与彼不一异不舍而寂灭

诸佛同事业犹如大海水

我已现当作他利无是思

诸罪者不见如破器中月

普遍一切世法光犹如日

或显示正觉或涅槃如火

不生亦不有如来常住身

佛于非正法人及恶趣中

于非梵行法自住最胜者

行于一切处而亦无所行

一切众生见然非六根境

伏断诸烦恼如咒制诸毒

以惑至惑尽佛具一切智

烦恼即菩提生死寂灭体

有大方便故如来不思议

此即是十二种甚深。应知所谓生成业住甚深。安立数业甚深。正遍觉甚深。离欲甚深。灭阴甚深。成熟甚深。显现甚深。显示正遍觉般涅槃甚深。住甚深。显示自体甚深。灭烦恼甚深。不思议甚深。

释曰。今当显示大乘甚深。即是显示十二种甚深。于中生成业住等甚深。以一偈显示。诸佛不生生者。此显生甚深。诸佛以不生为生故。无住处为处者。此显成长甚深。诸佛不住生死涅槃处故。所作无功用者。此显业甚深。诸佛以平等为业。由无功用故所作之业一切处平等受用。第四食者。此显住甚深。由四种食是不净身依止住处。诸佛非不净身依止住处。由段等四食。是欲界众生不清净身依止而住故。净不净身依止住处者。谓色无色界众生。此等于下地烦恼则净。于上地烦恼则不净。此诸净不净身。唯有触意思识等三食。离于段食。彼身得住。彼身唯以三食得住故。净身住持者。即是段等四食。于声闻缘觉等此等净身。若住于世由此住持故。示现住持者。即彼段等四食示现。即以此住持故。诸佛食之。此为第四。由示现以此为住持故。诸佛世尊得受众生所施令生欢喜。积聚福德故。无有食事。复有说言。诸佛食时诸天接取施余众生。以此因缘令彼众生当得菩提故。此等一偈同一甚深。又诸佛生相有十因缘应知。一愚痴别异故。二种种别异故。三摄持自在故。四住自在故。五舍自在故。六无二相故。七唯影像故。八如幻故。九无住为住故。十云义成就故。有十因缘故如来不住生死涅槃应知。一非知故。二非灭故。三非有故。四非有自性智故。五无得无分别故。六离心故。七得心故。八平等心故。九不得于物故。十非不得故。有十因缘故诸佛无功用而佛事成就。一灭离故。二无依止故。三应作无功用故。四作者无功用故。五作业无功用故。六无所有无功用故。七本昔无差别故。八所作究竟故。九作事未究竟故。十由熟修一切法中自在故。有十因缘诸佛受用于食。一示现以食住持身故。二令诸众生聚集福德故。三为示现同众生作故。四为令顺学正食故。五为令顺学知足故。六为令他发起精进故。七为成熟善根故。八为显示自身无染着故。九为住持尊重业故。十为圆满本愿故。

次显示安立数业甚深偈。无差别无量者。此是安立甚深。于中无差别者。法身无别异故。无量者。无量身证菩提故。无数量一业者。此是数甚深。乘虽无量诸佛一业故。不动及动业诸佛二身具者。诸佛虽三身相应。然受用身业则牢住。化身业则不牢住。此即是甚深故。

次显示证正觉甚深偈。无有证正觉者。人及法无所有故。非不一切觉者。由假名说一切觉故。此正觉云何。偈言念念中无量。以此显示。由于念念中无量人得正觉故。有非有所显者。此显真如于诸有非有为义故。

次显离欲甚深偈。无欲无离欲者。欲无所有故无所染。既无染故亦无离。何以故。欲若是有可有离欲故。而亦与欲俱者。由唯断上心欲留随眠欲故。若不留随眠欲。即同声闻入涅槃故。既知欲非欲得入欲法如者。谓欲分别中。了知非欲。即入欲法真如故。

次显示灭阴甚深偈。诸佛过诸阴而亦住阴中者。谓已过色等五取聚。但住于无所得法如聚中故。与彼不一异者。佛已舍彼分别聚。然与彼非异。以即住彼法如中故。又非不异由虽是化身分别即成清净境界故。不舍而寂灭者。谓不舍真实性聚即是涅槃故。

次显成熟甚深偈。诸佛同事业者。诸佛作业平等。皆为成熟众生故。此何所似犹如大海水。如水入海为鱼鳖等受用。如是既入法界同为成熟众生故。我已现当作他利。无是思者。无有一念思惟。我于三时利益众生。然似摩尼天乐无有功用。而作众生利益事成。

次显示显现甚深偈。若世间不见诸佛。又说诸佛是常住身。既有常住身。何故不见偈言诸罪者。不见如破器中月故。如器破水则不住。以水不住故月则不现。如是诸众生等无有奢摩他滋润故。佛月不现。水譬三摩提。体滋润故。普遍一切世法光犹如日者。虽不见佛亦为作佛事。由说修多罗等法犹如日光。以此为佛事。亦于世间得成熟众生。

次显显示正遍觉般涅槃甚深偈。或显示正觉或涅槃如火者。或示正遍觉。或示般涅槃。其事如火。譬如火或时然或时灭。诸佛亦尔。或有众生应以涅槃成熟。即示涅槃。应以正觉成熟。即示正觉。为解脱故如火性不异。唯一法身亦尔。应如是知。余半偈义可解。

次显住甚深偈。佛于非正法人及恶趣中于非梵行法自住最胜者者。自体最胜住亦最胜。住于圣住故。此中圣住者。谓住于空故。天住者。谓住禅那故。梵住者。谓住慈等四无量故。非正法者。谓诸不善法。诸佛于诸不善法中住于空住。是故佛住圣住。于人道及恶趣众生攀缘而住。入于禅那。是为天住。于非梵行法中自体最胜住。如是等空住者即是自体。

次显显现自体甚深偈。行于一切处而亦无所行者。后得智于善不善等中差别智生。若无分别智即无所行。化身于一切处行非余身也。第二义中一切众生见者。谓即此化身一切处得见故。然非六根境者。即此化身若为地狱众生所见时。为教化彼故生于彼处。非化身自性。彼地狱众生见时。谓即是地狱身。是故非彼地狱等众生六根境界。

次显灭烦恼甚深偈。伏断诸烦恼如咒制诸毒者。谓现行烦恼。在菩萨位时不断烦恼。由有随眠惑在。如咒制诸毒者。譬如被毒咒力制之则不为害。烦恼亦尔。以智知故则不为恼。以惑至惑尽者。谓以留随眠惑故不同声闻入般涅槃。佛具一切智者。谓诸佛烦恼尽时。即得一切智具故。

次显不思议甚深偈。此等烦恼即是彼菩提分是集谛故。生死等苦谛即是涅槃故。如来一切所说皆不可思议。如前所说三种因缘。谓唯自证知等非思量境界。

论曰。诸菩萨念佛法身。以几种念而念。略说诸菩萨修习念佛有七种。一诸佛于一切法得自在应如是修习念佛。于一切世界得无障碍神通智故。此中有偈。

障碍及阙因众生界普遍

二种决定故诸佛无自在

二如来身常住。真如无间离垢故。三如来最无讥嫌。离一切烦恼障智障故。四如来无功用。无有功用而不舍一切佛事故。五如来大受用。清净佛土为大受用故。六如来无染污。生在世间不为一切世法所染故。七如来大义利显示证正觉入涅槃等。未成熟众生而成熟之。已成熟者而解脱之。此中有偈。

随逐于自心常具净相应

无复诸功用施与大法乐

无依止遍行平等于多人

一切一切佛智人如是念

释曰。诸菩萨若念诸佛法身。如七相修念。今当显示此修义。于中于一切法得自在者。以神通故于一切法得自在。由诸佛于一切世界中得无障碍神通。非如声闻等有障碍故。若诸佛于一切法得自在者。何故一切众生不得涅槃。此义以偈显示。有因缘故。不能令得涅槃故。说障碍及阙因等偈。此中障碍者。由业障等所碍故。虽无量诸佛。不能令其得涅槃。是故诸佛于彼众生无有如上自在。阙因者。谓无涅槃法性。此为阙因。由无彼性故。二种决定故者。决定有二种。一作业决定。二受报决定。然于此二种决定。诸佛无有自在。于中报障者。谓痴钝等应知。受报决定者。谓决定趣地狱等。报及受报有此差别。常住身者。即是真如无间离垢。此如常住以此为身。故名如来常住身也。如来大受用者。诸如来等即以清净佛刹为大受用应知。大义利者。诸佛大义利体。谓成熟解脱。未成熟众生以菩提涅槃而成熟之故应知。余四相念佛义可解。此七种念佛更以二偈显示。随逐于自心等偈中说七相成就。诸菩萨最初念诸佛果报。皆随逐自心。此亦即是常净相应者。谓善。是故最无讥嫌无功用者。以无功用作诸佛事故。施与大法乐者。即是清净佛土应知。无依止遍行者。若有依止作行则苦。是故诸佛无所依止而行教化。以如是故利益多人。由多人所共故诸菩萨应念此果报。

论曰。复次云何应知。诸佛刹土清净相。如百千偈修多罗菩萨藏缘起中说。婆伽婆住于最胜光明。七宝庄严故。放大光明普照无量世界故。住于无量妙庄饰处故。周圆无限故。超过三界行处故。出世上上善根所生故。最清净自在识相故。如来住持故。诸大菩萨所住故。无量天龙夜叉乾闼婆阿修罗迦楼罗紧那罗摩睺罗伽人非人等所行故。大法味悦乐所持故。安住一切众生一切利益事故。离一切烦恼逼迫故。离一切魔故。胜过一切庄严如来庄严住持故。大念慧行出生故。大奢摩他毗钵舍那为乘故。大空无相无愿入处故。无量功德众庄严大宝莲华王所建立故。游于大宫殿中故。如是等句显清净佛刹。所谓色类具足。相貌具足。量具足。方所具足。因具足。果具足。主具足。助伴具足。眷属具足。住持具足。业具足。顺摄具足。无畏具足。住止具足。道路具足。乘具足。门具足。依持具足。故如是等皆得显现。又彼清净佛刹中所有果报一向净妙一向乐一向无嫌一向自在。

释曰。如百千偈修多罗缘起中说。佛刹清净。彼清净佛刹。以何等胜功德显示。前二句显色具足。谓七宝等。七宝中金银琉璃珊瑚马瑙并是石所摄。末逻羯多(玉之类缘色)亦是石所摄。应知赤宝者谓赤真珠。从赤虫所出。由于中出珠故。此珠宝于一切宝中最胜故。光明照无量世界者。即前所说七宝出生光明故。此是色具足第二句。次一句显庄严具足。次一句显量具足。次一句显方所具足。此等以何为因。出世无分别及彼出世无分别后得二种善根所生诸善为因。此即是因具足。此亦有一句。次一句显果具足。彼佛刹中以最清净识自在转为相故。次一句显主具足。次一句显伴具足。次一句显眷属具足。于此眷属具足中。所言摩睺罗伽亦摄在龙中。于净土中若能住持身此是住持具足。亦以一句显示。以此为食已复作何业。但成就一切众生一切利益事。亦以一句显示顺摄具足。由净土中无烦恼无苦故。亦以一句显示彼中无有怨对之怖。由无魔故。于彼佛土中无阴魔烦恼魔死魔天子魔。是故无有怖畏。此一句即是无畏具足。次一句显住处具足。复以何道得入彼清净佛刹。于大乘中闻思修智为体。即是大念慧行如其次第。此一句显示道具足。以何为乘。于奢摩他毗钵舍那而趣于彼。此一句显乘具足。以何门得入彼土。谓于大乘中空无相无愿为门故。此一句显门具足次一句显依持具足。犹如大地以风轮为依持。彼清净佛土以何为依持。以无量功德大宝莲华为依持。此句显依持具足。彼净土中果报一向净妙者。由彼中无有粪秽等不净物故。一向乐者。彼中唯有乐受。无有苦及无记等受。一向无嫌者。于彼中无有不善及无记故。一向自在者。以自心力不待因缘故。

论曰。复次此诸佛法界一切时有五业应知。一救护一切众生逼恼中业。谓聋盲狂等逼恼。唯见即得救护故。二救护恶道业。从不善处拔出安置善处故。三救护非方便业。外道等以非方便求于解脱。开悟安置于佛正教中故。四救护我见业。为令超过三界教示以道故。五救护乘业。谓发行余乘诸菩萨。及不定性声闻等。安立令修行大乘故。此五种业是一切诸佛平等业应知。此中说偈。

因依事念行别故业有异

世间有此异导师无彼别

释曰。诸佛法界者。即是法身。彼有五业应知。救护一切众生逼恼业者。由见佛故盲等即得眼等故。救护恶道业者。此业为救护恶道故。谓于不善处移诸众生置于善处故。救护我见业者。说超过三界道名为救护。世间名为三界。即说此为我见。余二句义可解。此等五业是一切诸佛平等业应知。此等义以偈显示。若诸佛平等业。世间众生不平等业。此等因缘。以因依事念行等一偈显示于世间中因异。由地狱因别。人天因别。乃至饿鬼因别。是故业有异。依异者。由依止身别异故。作业有异。事异者。或有兴生或种田。此等业由此等事异故世间业体异。念异者。念名意欲。由此意欲异故。世间业亦有异。行异者。即是有为行。由所作有为行业异故名为异。谁有此异。偈言世间有此异故。导师无彼别者。谓佛一切作事无复功用。则无因等五异。是故诸佛作业无有差别故。

论曰。如是诸佛法身功德具足相应。不与声闻辟支佛共。若尔者以何意故说一乘。此中有偈。

为引摄一分及安住余者

于此不定性说正觉一乘

法无我解脱等故性不同

得二意涅槃究竟唯一乘

释曰。此二偈显说一乘意。为引摄一分者。谓不定性声闻。为引入大乘故。云何令彼不定性人于大乘中而般涅槃故。及安住余者。不定性菩萨。为令彼安住大乘。云何令彼不退舍大乘。于声闻乘而般涅槃。为此义故佛说一乘不定性。二句义可解。法无我解脱一偈。此中显别意说一乘。何者别意。法平等故。无我平等故。解脱平等故。于中法平等者。法即是真如。此如平等。一切声闻等同趣彼如。故名为乘。以平等故名一乘。无我平等者。无有人我。既无人我。仍言此是声闻此是菩萨者不应道理。由依此无我意故说为一乘。解脱平等者。声闻等亦同解脱烦恼。依此意故说为一乘。何以故。由世尊说解脱与解脱等无有各各相故。性别者。由根性有差别故。于乘不决定性声闻亦得成佛。由此意故说为一乘。二意得者。得二种意故。平等意者。由一切众生一体摄故。我即是彼。彼即是我。如是摄已此得正觉。即是彼得正觉。依此意故说为一乘。第二意者。如法华经中为声闻授记。得此意故。谓但得诸佛法。如平等意不得法身。由得此平等意故。作如是念。诸佛法如。即是我等法如也。复有别义。于彼大众中有诸菩萨。与诸声闻同名授记得涅槃。如佛说我念过去无量百千数。于声闻乘般涅槃。由此意故说一乘。以见诸众生。应以声闻乘而调伏者。现于彼般涅槃故。究竟者。此即是一乘。以究竟无有别趣故。然有差别。以声闻乘等异于佛乘。由此意故世尊说为一乘。

论曰。如是一切诸佛同一法身而有多佛。此以何因缘可见。此中有偈。

一界无有二一时多成就

次第非道理故成有多佛

释曰。由此因缘一切诸佛平等法身。或一或多应须了知。次当显示。于中应知一者。法界平等故。诸佛以此为体。由法界平等故诸佛是一应知。复次应知一者。于一时一世界中无有二佛并出故。是故唯一应知。复次若多若一如偈中显示。所谓一界等。一界无有二者。此一句显示一义。谓于一世界中无有二佛并出世故。余句显示众多佛一时多成就者。于一时中有无量诸菩萨。同修资粮成满此等。若已福智资粮成满。而不得佛果。此等资粮则为虚弃。由有众多菩萨同修资粮成满故。有多佛应知。次第非道理者。无有次第得正觉义。若修菩提资粮时待次第成满。可得证正觉时亦有次第。然由众多菩萨修资粮无有次第故。证正觉时亦无次第。是故有众多佛。

论曰。于法身中诸佛非毕竟涅槃。非非毕竟涅槃云何可见。此中有偈。

解脱一切障所作未究竟

佛毕竟涅槃亦不般涅槃

释曰。复有别部师说。诸佛无有毕竟涅槃。有别部声闻乘人则言。有毕竟涅槃。有如是等二意。以偈显示。解脱一切障等者。于中若解脱烦恼障智障。由此意故。言诸佛毕竟涅槃由所作事未毕竟。未成熟者成熟之。已成熟者解脱之。应作此等事。由此意故不毕竟涅槃。若异于此则同声闻涅槃。由毕竟涅槃故。所作誓愿便则无果。

论曰。何故受用身不即如是成自性身。有六因缘故。一色身显示故。二无量大众轮中差别显示故。三随彼欲乐应现自体不定显示故。四随异异显现自体变动显示故。五菩萨声闻天等种种大众和杂处和杂显示故。六阿梨耶识及生起识等转依不相应显示故。是故受用身非自性身义成。

释曰。今次显示由此道理故自性身不成受用身。一色身显示者。谓佛色身非即法身。由所见色非即法身故。是故受用身不是法身。又此受用身有差别。诸佛大众轮差别故。法身则无如是差别。由此道理不相应故。受用身不成自性身。又随其所欲现受用身故。如修多罗说。有人见佛黄色。有人见佛青色。如是等具说。受用身则有如是等体相不定。若言自性身体性有不定。则不应道理。自性身由有如此不相应故。非受用身。即自性身。又复受用身有一众生。初见余色。后即于彼身复见余色。若法身自性动异。则不相应。是故受用身不成自性身。又复受用身常与天等诸众和杂。自性身如是和杂。则不相应。是故受用身不即自性身。又复由阿梨耶识转依已。即得自性身。若即此自性身是受用身者。生起识转依已。复得何身。是故受用身不即自性身。由此六种不相应故。不得成一。

论曰。何因缘故化身亦非自性身。有八因缘故。一诸菩萨从久远已来得不退三摩提于兜率天及人中生不成故。二于宿命书算数印工巧杂论等及受用欲行中无智不成故。三已知邪说正说法教而往诣外道所不成故。四善知三乘道而行苦行不成故。五舍万亿阎浮洲于一处证正觉转法轮不成故。六若离如是显示证正觉等方便其余皆以化身作佛事者。则应于兜率天中证正觉。七何不于一切阎浮洲中平等佛出。既不如是。以无阿含及道理可证。八与一世界中无二如来出世不相违。以有众多化佛故。言一世界者。是一四洲世界。如无二转轮王并出。此中有偈。

诸佛微细化平等入多胎

一切种正觉为显现受生

释曰。今次显自性身即是变化身不相应义。有八种不相应。于中初不相应者。诸菩萨从久远无量劫来得不退三摩提。尚不生于兜率陀等诸天中。况复人间。是故世间所见是所化身。非自性身。复次诸菩萨已得宿命智而不知书算等事者。无有道理。是故化身为教化众生故应作此事。复次菩萨于三阿僧祇劫修行时。不知正说邪说。云何于最后证正觉时。乃能知也。是故化身非自性身。复次舍万亿阎浮洲唯于一处证正觉转法轮不应道理。若化身得成。由于一切处同时现化。是故化身非自性身。若言但一处证正觉余处显示化身摄眷属者。何故不即于兜率陀天中住证正觉。于一切四洲中示现化身也。若言一切四洲中不证正觉者。此义不成。以无有阿含及道理证说。于一佛刹中随于一四洲中不证正觉。若汝言若尔者与修多罗相违。何以故。以经说无二佛并出者应知。彼经中所说以转轮王为喻。如无二转轮王并出者。此说于一四洲中无并出。非一佛刹也。二佛不并出亦尔。所言世界者。谓一四洲也。此中有偈显示正觉。诸佛微细化等即是其义。佛于住兜率陀天宫时。若下入胎即于彼时。若与上座舍利弗等眷属俱者应知。彼等皆是化所施设。如是施设已。即得显示于一切相中证正觉。

论曰。为一切众生故。发愿及修行成大菩提。毕竟涅槃不应道理。发愿及修行无果报。是过失故。

释曰。此中显示毕竟涅槃不成义。诸佛为一切众生故发大誓愿及修行。既作如是利众生意已。随诸众生利益事作之。若于毕竟涅槃中而般涅槃。彼愿及行便为无果。若汝言如来法身常住者。受用身及化身无常。云何名常身。今成就此义故。

论曰。受用身化身二身无常。云何言如来身常住。依止常住法身故。受用身变化身。此二身受报不舍故。数数化现故。如常受乐。如常施食。佛身常住应如是知。

释曰。二身是常。由依止常住法身故。此二身是常。复次受用身者。不舍受用故是常。化身者。常显示证正觉般涅槃等。相续不断故是常。于此二身以譬喻显示其常。如世间言常受乐。非即得无间乐而得名为常受乐。又如言此人常施食。非即是常施。有时不施故。然得名为常施食者。二身常义亦尔。

论曰。有六因缘故。诸佛世尊化身不毕竟住。一所作究竟。谓已成熟解脱众生故。二为转乐欲涅槃。意令求常住佛身故。三为转于佛所起修修。意令于甚深法正说中生觉了故。四为生渴仰。意若数见生无厌足故。五为生自精进。由知说者不可得故。六为令得极速成熟。自起精进不舍重轭故。此中有偈。

所作事究竟转彼寂灭欲

为转轻佛意令生渴仰心

为发自精进令其速成熟

是故佛化身非毕竟住者

诸佛法身。虽无始时无量。为得彼故不应不策勤也。此中有偈。

佛得无异无量因众生于此舍精进

此得一切非因果如是因断无道理

阿毗达磨大乘修多罗中。摄大乘品解释竟。阿阇梨阿僧伽造。

释曰。此中有难。若法身无始时无差别无限量。以是故堪能利益众生者。何须为此故勤精进也。为遮彼难故。以偈显示。彼诸佛所得无异无量。以此为因应起正勤。是故言诸佛无始时者。一切有过。何以故。此得于一切时不成因过失故。如此断因无有道理。诸菩萨大悲在心。怜愍一切众生。犹如一子于利益众生事中。余人自作非我所为。此不应道理。余人作与不作我皆为之。应当如是。摄大乘释论。于大乘部中制述无量。胜论者阿阇梨婆薮槃豆造竟。

摄大乘论释序

沙门慧智慧愷述

夫至道弘旷。无思不洽。大悲平等。诱进靡穷。德被含生。理非偏漏。但迷涂易久。沦惑难息。若先谈出世。则疑性莫启。故设教立方。各随性欲。唐虞之前。图谍简少。姬周以后。经诰弘多。虽复制礼作训。并导之以俗法。而真假妙趣。尚冥然未睹。故迹隐葱岭已西。教秘沧海之外。自汉室受命。方稍东渐。爰及晋朝。斯风乃盛。梁有天下。弥具兴隆。历千祀其将半。涉七代而迄今。法兰导清源于前。童寿振芳尘于后。安睿骋壮思以发义端。生肇擅玄言以释幽致。虽并策分鏕。同澜比派。而深浅竞驰。照晦相杂。自兹以降。笃好愈广。莫不异轨同奔。传相祖习。而去取随情。开抑殊轸。慧恺志渐负槖。勤愧聚萤。谬得齿迹学徒。禀承训义。游寓讲肆。多历年所。名师胜友。备得咨询。但综涉疏浅。钻仰无术。寻波讨源。多所未悟。此盖虑穷于文字。思迷于弘旨。明发兴嗟。负心非一。每欲顺风问道。而未知厥路。有三藏法师。是优禅尼国婆罗门种。姓颇罗堕。名拘罗那他。此土翻译称曰亲依。识鉴渊旷。风表俊越。天才高杰。神辩闲纵。道气逸群。德音迈俗。少游诸国。历事众师。先习外典。备通书奥。苞四韦于怀抱。吞六论于胸衿。学穷三藏。贯练五部。研究大乘。备尽深极。法师既博综坟籍。妙达幽微。每欲振玄宗于他域。启法门于未悟。以身许道。无惮远游。跨万里犹比邻。越四海如咫尺。以梁太清二年方届建业。仍值梁季混淆。横流荐及。法师因此避地东西。遂使大法拥而不畅。末至九江及游五岭。凡所翻译卷轴未多。后适闽越。敷说不少。法师每怀慷慨。所叹知音者希。故伯牙绝弦。卞和泣璧。良由妙旨之曲难辩。盈尺之珍罕别。法师游方既久。欲旋反旧国。经涂所亘。遂达蕃禺。仪同三司广州刺史阳山郡公欧阳頠。睿表岳灵。德洞河府。经文纬武。匡道佐时。康流民于百越。建正法于五岭。钦法师之高行。慕大士之胜规。奉请为菩萨戒师。恭承尽弟子礼。恺昔尝受业。已少涤沈弊。服膺未久。便致睽违。今重奉值。倍怀蹈舞。复欲餐和禀德。访道陈疑。虽殷勤三请。而不蒙允遂。恍然失图。心魂靡托。衡州刺史阳山公世子欧阳纥。风业峻整。威武贞拔。该阅文史。深达治要。崇澜内湛。清辉外溢。钦贤味道。笃信爱奇。躬为请主。兼申礼事。法师乃欣然受请。许为翻译。制旨寺主慧智法师。戒行清白。道气宏壮。志业闲瞻。触途必举。匡济不穷。轮焕靡息。征南长史袁敬德。履行冲明。志托夷远。徽猷清兰。冰桂齐质。弼谐蕃政。民誉早闻。兼深重佛法。崇情至理。黑白二贤。为经始檀越。辰次昭阳。岁维协洽。月吕姑洗。神纪勾芒。于广州制旨寺便就翻译。法师既妙解声论。善识方言。词有以而必彰。义无微而不畅。席间函丈。终朝靡息。恺谨笔受。随出随书。一章一句。备尽研核。释义若竟。方乃著文。然翻译事殊难。不可存于华绮。若一字参差。则理趣胡越。乃可令质而得义。不可使文而失旨。故今所翻文质相半。与僧忍等同共禀学。夙夜匪懈。无弃寸阴。即以其年树檀之月。文义俱竟。本论三卷。释论十二卷。义疏八卷。合二十三卷。此论乃是大乘之宗极。正法之秘奥妙义云兴。清词海溢。深固幽远。二乘由此迷坠。旷壮该含。十地之所宗学。如来灭后将千一百余年。弥勒菩萨投适时机。降灵俯接。忘己屈应。为阿僧伽法师广释大乘中义。阿僧伽者。此言无著。法师得一会道。体二居宗。咏玄鉴极。凝神物表。欲敷阐至理。故制造论。唯识微言。因兹得显。三性妙趣。由此而彰。冠冕[彞-糸+分]伦。舟航有识。本论即无著法师之所造也。法师次弟婆薮槃豆。此曰天亲。道亚生知。德备藏性。风格峻峙。神气爽发。禀厥兄之雅训。习大乘之弘旨。无著法师所造诸论。词致渊玄。理趣难晓。将恐后生复成纰紊。故制释论以解本文。笼小乘于形内。挫外道于笔端。自斯以后。迄于像季。方等圆教。乃盛宣通。慧恺不揆虚薄。情虑庸浅。乃欲泛芥舟于巨壑。策骀足于长路。庶累毫成仞。聚爝为明。有识君子。幸宜寻阅。其道必然无失坠也。

相关文章

猜你喜欢

  • 地藏经全文

  • 地藏经注音

  • 地藏经讲解

版权所有:地藏经结缘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