薄尘篇 五、四念处、七觉支 5 四念处
四 念 处 菩 提 分
------------<一乘道>------------
「诸比丘!有此一乘道,能使众生清净、超愁悲、灭苦忧、证得正理、现证涅槃,谓四念处。以何为四耶?
诸比丘!于此有比丘,于身观身,热诚、正知、正念、调伏世间之贪忧而住,于受观受……于心观心……于法观法,热诚、正知、正念、调伏世间之贪忧而住。
诸比丘!有此一乘道,能使众生清净、超愁悲、灭苦忧、证得正理、现证涅槃,谓四念处。」 (南传相应部五 第三念处相应322-323) (北传杂阿含经二四、二O(大正藏二、一七四b))
世间的道路可说是无法计数,不论是人行的、车行的、船行的、畜牲行的、鸟行的、鱼行的、昆虫行的……,一切的道路皆因有情众生的活动而开辟出来,这些道路辜不论要去往何方,但最终的目的地都是趋向五欲乐 (色、声、香、味、触及财、色、名、食、睡 ),在这条追求五欲乐的颠波坎坷道路中,乐少苦多且贪忧从不曾间断,因贪忧而有善恶业行,善恶的业行导致了六道的轮转,如果来归类世间所有的道路,可归类成二种道路:
1.无止境的──轮回道路:这条道路可分二个部份说明,一是不用花费时间去学习或去修炼,只要放纵、放逸自己尽情的沉湎于五欲乐,堕落与不善则相继随之,此相应于下三恶道;另一是需要花费时间与身体力行,从道德与戒善法的把持与自制下,努力去恶行善而自净其意,此相应于上三善道。此善、恶二道是贪忧所引导而产生,是相应于有「我」的无明状态,「我」不灭;则相续「识」生,生生不灭所以轮回永无止境。 2.有止境的──涅槃道路:轮回的原因是「我」不灭,但有情众生是习惯有「我」的,就像熏香长时熏染于衣服一样,如无适当方法是无法去除熏香的,而四念处是唯一能够洗涤、去除,能使众生清净、超愁悲、灭苦忧、证得正理、现证涅槃的方法。且四念处是八正道之前行(正见为前导),四念处亦如暗夜中照亮道路的明灯,所以他亦是照亮八正道前、中、后全程的明灯。
如是我闻。尔时,世尊住憍萨罗园,萨罗婆罗门村。于此,世尊告诸比丘曰:「诸比丘!」彼诸比丘应诺世尊曰:「大德!」世尊曰:「诸比丘!诸新参比丘,出家未久,新接受此法、律者,诸比丘!汝等应劝导使修习四念处而住。以何为四耶?[当说:]
「友等!汝等于身观身而住,为如实知身,应热诚、正知、一趣、心清净、得定、心一境。于受观受而住,为如实知受,应热诚、正知、一趣、心清净、得定、心一境。于心观心而住,为如实知心,应热诚、正知、一趣、心清净、得定、心一境。于法观法而住,为如实知法,应热诚、正知、一趣、心清净、得定、心一境。」
诸比丘!诸有学比丘,尚未获得心,以志求无上安稳而住者,于身观身而住,为偏知于身,热诚、正知、一趣、心清净、得定、心一境。于受观受而住……于心观心而住……于法观法而住,为偏知于法,热诚、正知、一趣、心清净、得定、心一境。
诸比丘!诸漏尽之阿罗汉比丘,梵行已立,所作已办,舍重担而获得己利,尽有结之正知解脱者,尚且于身观身而住,热诚、正知、一趣、心清净、得定、心一境,而离身之系。于受观受而住……于心观心而住,于法观法而住,热诚、正知、一趣、心清净、得定、心一
境,以离法之系。
诸比丘!诸新参比丘之出家未久,新接受此法、律者,亦宜劝导使修习此四念处而住。」 (南传相应部五 第三念处相应 327-328) (北传杂阿含经二四、一七(大正藏二、一七三c)
「登高必自卑、行远必自迩。」要站在山顶上眺望瑰丽大地,你就必须从山脚下起步开始往上爬;要亲睹在遥远庄严的古城,你就必须从起点迈步前行,同样的道理要完成四圣谛与八正道,他的起点即是──四念处。为何是四念处呢?因为它的操作方法是我们可以直接接触、感受的身与心,身是感官生受之依处;而心是触受后生法之依处,所以一切法门如果离开了身心,或偏于一边,依靠着臆想、猜想而毫无边际的天马行空,则易落入玄学、哲学乃至形上学的范畴,对解脱生死是背道而驰的,因此新学或着是新参比丘,如果想于陌生且不熟悉的法门中寻求得出路,最初的下手入门处就是四念处。于身、受、心、法应如实知,应热诚、正知、一心、心清净、得定、心一境。
初果乃至向阿罗汉的有学比丘,在尚未获得安稳之阿罗汉果而住时,必须持续地于四念处之身、受、心、法,为圆满遍知,所以应热诚、正知、一心、心清净、得定、心一境,以圆满完成最上之阿罗汉果位。
已漏尽之阿罗汉正知解脱者,还是必须于四念处之身、受、心、法观而住,持续地热诚、正知、一趣、心清净、得定、心一境,以保持离却对法之系缚。
由此可更清楚的认识到四念处是八正道之重要行门,若无四念处则无解脱生死与取证涅槃,所以四念处是八正道之前行,亦是照亮、完成八正道前、中、后全程的明灯。
------------<依戒立戒,三重修习>------------
尔时,世尊住舍卫城,祇树林之给孤独园。
时,有一比丘,来诣世尊住处。诣已,礼敬世尊,坐于一面。坐于一面之彼比丘白世尊曰:
「愿大德世尊为我略说示法要。我闻世尊之法,独静居、不放逸、热诚、专精而住。」
「于此有一类之愚人,若如是请我说法者,我则得做思惟。」
「大德世尊!愿为我略说法,我悟世尊所说之义,当为世尊所说之相续者。」
「比丘!然则汝于善法之初应当清净,何为善法之初耶?戒之悉皆清净,与见之正直。比丘!汝若于戒悉皆清净且得见正直者,比丘!汝则依戒立戒,三重修习四念处。以何为四耶?
比丘!汝于内,于身观身,热诚、正知、正念,调伏世间之贪忧而住;于外,于身观身,热诚、正知、正念,调伏世间之贪忧而住;于内外,于身观身,热诚、正知、正念,调伏世间之贪忧而住。于内,于受……于外,于受……于内外,于受观受……乃至……于内,于心……于外,于心……于内外,于心观心……乃至……于内,于法… …于法,于外,于法……于内外,于法观法,热诚、正
知、正念,调伏世间之贪忧而住。
比丘!汝依戒立戒,如是修习此四念处者,比丘!汝则可期与日夜俱善法之增长,[不期]损灭。」 时,彼比丘欢喜、随喜世尊之所说,则从座起,礼敬世尊,右绕离去。
时,彼比丘独静居,不放逸、热诚、专精而住。善男子以离家而出家之本义,于现法究竟无上之梵行,以自证知、现证、具足而住。如:生已尽、梵行已立、所作已办、更不受后有。彼比丘成为阿罗汉之一。
(南传相应部五 念处相应 325-326) (北传杂阿含经二四、三二(大正藏二、一七六a))
于前说明可体认到修习四念处的重要性与关键性,但修习四念处有一重要前提必须先建立,否则一切的修习就像在邪曲的道路上或轨道上行走一样,永远无法正确到达目的地甚至迷失方向,底下分二部份来说明四念处之前提,他是善法之初所以应当先清净: (一)戒之悉皆清净:五戒、八戒、十戒乃至具足戒,一切
的戒法的成立是离不开身、口、意这三部份,以四根本戒杀、盗、淫、妄来说皆是外显可见的身、口业,但殊不知意业才是身、口业的主宰者,因此戒律的持守不以外显易见的身、口业为依归,应以意业(心)清净为持守的最高标准,并配合着出离心及解脱心来持守,才能达到圆满而无过失的戒清净。另外持戒应秉持着戒自而不戒他、不害自亦不恼他、不自高不贬抑他,最后必须回向于舍,以免不自觉的落入戒禁取见中而不知觉。
(二)见之正直:正直,谓方正质直,即指远离邪曲之心。正见,梵语 samyag-drsti,巴利语 sammā-ditthi。如实了知世间与出世间之因果,审虑诸法性相等之有漏、无漏慧,称为正见。正见可分为:
(1)有漏正见,又作世俗正见。即与意识相应之有漏善慧,系有漏有取者,故转向善趣,招未来可喜所欲
之果。
(2)无漏正见,又作出世间正见。即尽无生智所不摄之意识相应善慧。
远离或有或无之邪见,而采取持平正中之见解,如远离身见、边见、邪见、见取见、戒禁取见等五见。五见,梵语 pa.ca-drstayah。又作五染污见、五僻见、五利使。指在根本烦恼中之五种恶见。即:
(1)萨迦耶见(梵 sat-kāya-drsti),译作有身见、伪身见、坏身见、身见。即自执有「我」之存在,称为
「我见」,而以为此属于我,则称「我所见」。
(2)边执见(梵 anta-grāha-drsti),又作边见。为偏执于极端一边之见解;如谓我死后仍常住不灭,此称为常见(有见);谓我死后则断绝,此称为断见(无
见)。
(3)邪见(梵 mithyā-drsti),为否定因果道理之见解。
(4)见取见(梵 drsti-parāmar.a),即执着错误之见解以为真实者。
(5)戒禁取见(梵 .īla-vrata-parāmar.a),又作戒取见、戒盗见。即视不正确之戒律、禁制等,为可达涅槃之戒行,此种执着即称为戒禁取见。
眼睛如果蒙上了一层纱或一块雾镜,眼前的景色及道路就无法清楚的看见,因此正确知见的建立,是关乎着全程修习道品法的重要关键。
如果于戒悉皆清净且已得见正直者,则依戒立戒,三重修习四念处,而所谓的三重?
一是于内;二是于外;三是于内外。
所谓的内外即是内因外缘,凡能直接产生结果的内在原因,称为内因;能间接助长结果形成的外在原因,称为外缘,于四念处之身、受、心、法于内作观,热诚、正知、正念,调伏世间之贪忧而住;于外作观,热诚、正知、正念,调伏世间之贪忧而住,个别操作熟悉后再于内外交互作观,热诚、正知、正念,调伏世间之贪忧而住。而四念处之身、受、心、法的作观法将分别详述于后。
版权所有:地藏经结缘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