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藏经结缘网

阿育王塔出土后干裂严重,专家用高科技绝招,打破文物修复的魔咒

发布时间:2024-08-26 12:48:38作者:地藏网
阿育王塔出土后干裂严重,专家用高科技绝招,打破文物修复的魔咒

2008年,我文物工作者对南京大报恩寺遗址进行了考古,在这座遗址上,歪打正着地发现了宋代长干寺的地宫,在这座地宫中,出土了一座阿育王塔,可是此塔里面的木质文物久居幽暗,潮湿的地宫,以至于非常湿润,它一旦处于自然环境,极其容易发生干裂的现象,我文物专家研制出一绝招,不仅制止住这座精美“宝塔”的干裂,还打破了外国同行,木制文物干裂变形“不可逆”的魔咒,您想要知道这段历史的真相,那就让小编给您从头揭秘吧:

(本文所有图片,全部来自网络,感谢原作者,如侵犯您的权利,请联系本号作者删除。图片与内容无关,请勿对号入座)

您要想知道专家是如何修复阿育王塔,那就得让小编从大报恩寺说起。明永乐十年(1412年),朱棣传旨,在南京修建了一座大报恩寺,而寺内所建的高达78.2米的琉璃塔,曾经被称为东方奇迹。

这座塔耸立了400多年后,在咸丰4年(1854年),毁于战火,解放后,修建大报恩寺遗址公园的呼声此起彼伏,有关部门为了彰显南京城的人文历史,便开始对大报恩寺遗址展开了科研考古。

修建遗址公园,为什么展开考古?这道理简单不复杂,因为在传说中,在这片遗址的地下还有一座大报恩寺地宫没有被发现。

考古专家从2008年1月开始,一直发掘了半年,也没有发现传说中的地宫。一转眼,就到了骄阳似火的7月,当时专家的心中,已经基本打消了寻找地宫的念头,可是一位专家的探铲,还是发出了“咔”的一声脆响,铲尖正挖到了一块方形的石板上。

这块石板一共有六块,它们“合伙”组成了一座地宫。专家的心情雀跃,他们急忙组织最精干的力量,启开了最上面的石板,从里面出土了一座石函,石函正中,就是金光耀眼的阿育王塔。

根据地宫中的碑文记载,这座阿育王塔是宋代长干寺的藏宝地宫,而朱棣修塔,却图省劲儿,直接用宋代的地宫,做了大报恩寺塔的地宫。

打开这座宋代的阿育王塔,考古专家发现了大量珍贵的文物,这些文物包括水晶制品,佛教文物,银椁金棺,感应舍利、佛顶真骨和诸圣舍利等等的宝贝。

这些文物都很珍贵,却属于易于保护的国宝,下面小编就要说一件难以保护,甚至在以前几乎无法保护的“宝贝”,那就是遮住阿育王塔的檀香木骨架。

阿育王塔塔高1.17米,外面银皮鎏金,镶嵌着水晶,玻璃和玛瑙等宝石,瞧着该塔外表金碧辉煌,坚实牢固的模样,其实它的里面早已经“糟朽”得不成个样子。

北宋的工匠在制这座塔时,首先搭建了一座檀香木的骨架,而外面的鎏金银皮,佛教珠宝,全都是以骨架为基础制作的。

北宋长干寺的六块石板搭建的地宫,密封并不完美,随着水汽的进入,地宫之中,就成了一个高度的湿润环境,而阿育王塔的骨架——檀香木就成了含水量极高的危险文物。

有读者看到这里,心里面会纳闷,檀香木含水量极高,为何就成了危险文物?这道理就好像窗户纸——一捅就破。由于几百年,近千年的存放,檀香木的木质已经糟朽,它之所以未发生形态的改变,就是因为水分子在对其糟朽的部分,进行着支撑。

对于水分子支撑这个提法,也许有的读者不理解,小编举一个常见的例子,您就会明白了。报纸上经常报道,因为过量取水,以至于地表坍陷,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象,因为土壤和水一起支撑了地表,水没了,地表这才发生了塌陷。

阿育王塔出土后,由于环境的改变,一旦组成塔内骨架的檀香木脱水干燥,就会发生严重的萎缩,按照饱水木质文物干燥后,会有80%的收缩比,一米左右高的木塔骨架,就会变成干燥开裂成废木一堆。

按照道理来说,外国考古研究和文物修复工作,要早国内很多年,对于饱水的木质文物脱水干裂,他们应该有办法,可是事实是,他们研究多年,有效的办法一个没找到,这些外国的专家无奈之下,甚至给出了饱水的木质文物开裂损坏,是不可逆的“魔咒”。

我文物工作者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他们联合多部门攻关,最终研究出了用“活性碱”作为润胀材料,对木质文物润胀复原的创新技术。

那么这项技术的修复原理是什么呢,小编用通俗语言说一下就是:饱水的木质文物失去水分后,剩下了细胞的空腔,“活性碱”进入木质后,恢复了细胞空腔的弹性,使之不再因为干燥而塌陷……

当我们在南京博物院见到这件金碧辉煌的阿育王塔时,想想文物工作者们做出的努力,您是不是觉得文物的存在会更有意义呢?

相关文章

猜你喜欢

  • 初识佛法

  • 佛学课本

  • 佛光教科书

版权所有:地藏经结缘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