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学与勤学
──导师于中台佛教学院结业暨开学典礼开示
(一)
现在是全球化的时代,世界一家,天涯若比邻,整个世界的空间缩小、时间缩短了,由于空间缩小、时间缩短,人与人之间的互动也更频繁。佛法讲「一花一世界」,我们慢慢观察,每一个空间、时间就是一个世界,这是从事上来讲。有这么多的世界、这么多不同种族的众生,如果没有达到博学的境界,要传播佛法就很困难。无论是修菩萨道、弘扬佛法,甚至就整个世界的趋势而言,每个人都应该要博学。博学、勤学,通达语言,明白一切事理,与人相处自然不会有障碍。
就个人而言,要提升自己、充实自己,也应该要博学。「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无论学业、事业,做任何一件事情,要做得圆满,先要有好的工具,就如同研究学问要有工具书,切大石头要有锯子。想要博学,必须有场所,中台佛教学院就是一个学习的好地方;除了有好的处所,还要有好的教授师、好的课程、充足的时间,这些都是成就博学的条件。例如在普台国民中小学就读的学生,不但有幽静的环境、完善的设施,还有很丰富的学习课程。要想在同一个地方学这么多东西实在不容易,一般家长为了让子女有所成就,除了在学校所学的一般课程以外,还要送他们去补习,学英文、日文、钢琴、游泳……我们想一想,时间是有限的,空间又分散在东西南北,家长为了孩子的学业必须来回奔波;但是在普台,家长不需要如此劳累,只要送到学校,要学什么就有什么。我们佛教学院也是一样的,有这么好的机会在此学习,实在是一个最大的福报,有了这种认知,懂得珍惜现在的因缘,才会自动、自发、自觉,克服一切困难来学习。
出家众在佛教学院就读,一方面是修行,二方面是学习,二者不能分开。道在日常生活中,生活就是学习,生活就是修行。研究学问是多元化的,有动、有静,无论出坡作务、研究教理、诵经、打坐,都是修行。在佛教学院研究佛学,既是修行,又是学习,也是在磨炼自己。不管年纪轻或年纪长,都要不断地学习,人生是活到老学到老,除非已经达到无学位,成就阿罗汉果,达到寂静涅槃。
《八大人觉经》讲:「广学多闻,增长智慧,成就辩才,教化一切,悉以大乐。」菩萨要向五明处学习,第一是内明,即「明心见性,见性成佛」。每个人多多少少都有烦恼,有烦恼障蔽便无法明见心性,甚而偏离原本之清净性德,造恶堕落,因此要藉由检讨、反省、改过,来漏尽自己的烦恼。佛所说的八万四千个法门都是对治烦恼的良药,参禅、念佛、持咒、打坐、修善,乃至于修四念处观、五停心观,都是为了对治自己的烦恼。烦恼是自己妄想所生,别人无法制止我们,唯有靠自己检讨、反省、改过,才能止息妄想、化除烦恼。儒家讲「内圣外王」,内圣就是检讨反省,净化自己、提升自己。心念要清净、口业要清净、行为要清净,三业清净才能超凡入圣,这是自利。修菩萨道还要以广大心普度众生,所以要博学,增进个人的学养,充实弘法度众的资粮。就如同医生,要熟悉每一种处方,才能医治众生的病,而这些处方必须从现在努力学起。
大众做到品学兼优是第一步,第二步要博学多闻,例如学英文、日文,我们所学的这些知识都是度化众生不可缺少的工具。中台山的教育和弘法是多元化的,所以大众要博学,什么都要学习,将来到海外的精舍弘法,必须懂得外国语言;就算不是弘扬佛法,把语文学会了,也能提升自己,不会孤陋寡闻,所谓「秀才不出门,能知天下事」,这就是博学而来的。希望每一位都要博学,提升自己的涵养、学养,如果不把握现在学习的机会,将来到精舍弘扬佛法,感叹「书到用时方恨少」就太迟了,因为要想再学习就没有这么充分的时间和资源。
学习任何知识、技能,要想有所成就,「会、熟、巧、精」是四个重要的步骤。不但要努力学习,学会之后,还要持续磨炼。以习字而言,除了学会运笔方式、各家字体,还要经过不断的练习,先学会一家字帖,或学柳公权、或学颜真卿,要有恒心不断地练习,熟练以后,写出来的字与原帖的字体一样,这个就是会了;所谓「熟能生巧」,到了熟练的程度,运笔自然很流畅,不需看字帖也能写出自己的风格;更进一步还要精益求精,精通了必然会有卓越的成果。
今天讲博学,是针对目前的时势因缘。现在道场弘法不只是闭关打坐、诵经、念佛,还要透过多元化的方式来接引大众,诸位不仅要深入经藏,对于书法、绘画、艺术、文学、语言都要了解,知识愈广博,度众的空间就愈大,也能修更多的福报;假使没有这些工具,要修福报都不容易。所以佛教学院就是让大众努力培植福慧的处所。
--------------------------------------------------------------------------------
(二)
如何达到博学多闻?就是要勤学。所谓勤学,是勤学苦读,要忍耐、精进、吃苦,学问、技能才会有所成就。任何事情的成就都不是偶然,也不是侥幸得来的。学习技能、研究学问的过程都是先苦后甜,所以不要怕吃苦。大众都知道「勤能补拙」,勤下功夫,经过不断的练习,最后必然学有所成。如果觉得自己脑筋不好,该如何补救?脑筋不好是因为妄想执着太多,所以要检讨反省,把过去的妄想执着通通看破、放下,把烦恼妄想空掉,这是第一步;第二步就是要努力勤劳地博学多闻,要有恒心、耐心、信心,用心学习,如《中庸》所说:「人一能之,己百之;人十能之,己千之。」
熟读、熟记是学习最根本的方法,普台国民中小学连续几次参加英文千字王比赛得到好成绩,就是学生努力的成果,参加比赛的学生至少能熟记数千个单字,如果能背一千个单字是小学的程度,到了大学就要记一万个单字,乃至于读研究所要熟记一万五千个单字,学语文就是要循序渐进地熟记、熟背。不论是学英文或中文都是如此,佛教学院的学僧除了背生字以外,还要背四书、背唐诗、背经典;背经、背古文虽然很苦,但是完全背熟以后就很愉快,可以增进自己的文学涵养。不但佛经要背,儒家的四书也要背,背了以后,自己消化、吸收了,自然而然会有所领悟。四书里面有很多道理,包括作学问的道理、修行的道理、做人的道理、做事的道理、治国的道理……所以古人说:「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会通书中的一切道理,事理通达无碍,自然可以学业成就、事业成就、名利成就。出家众学习这些不是为了追求名利,世间的学问都是弘扬佛法的一种工具,融会了这些道理,度众的资源就愈丰富。有因必有果,现在大家就是要学习,博学多闻,刻苦耐劳,努力付出,才会有所成就。
在佛学院深入经教、学习各种法门,都是助道的工具,学了以后,要保持这念清净心的存在,要归于自性,不能迷失自己。自性就是自己的本性,悟到了本心本性就是正法住世;如果执着所修的法门,终究不能契悟正法。例如布施波罗蜜,不论是财布施、法布施、无畏布施,最后都要三轮体空、能所俱空,空也不执着,归于灵知灵觉、归于自性,才能了达般若性空。永嘉大师〈证道歌〉讲:「住相布施生天福,犹如仰箭射虚空,势力尽,箭还坠,招得来生不如意。」所以六波罗蜜当中的般若波罗蜜很重要,没有般若波罗蜜,就无法开智慧、无法圆成佛道。大家要了解,前面所修的是事,后面则是回归于理,要能融通事理,做到事理无碍。即使知道空的道理,光是讲空,没有确实行善布施,这也不是般若空;布施了以后,不执着能施的人、所施之物、受施的对象,达到三轮体空,最后归于自性,才是般若性空,这才是真空妙有。
--------------------------------------------------------------------------------
(三)
佛法所说的宗和教,一个是心性,一个是教理。禅宗祖师讲:「通宗不通教,开口便乱道」,我们除了知道这念心,也要了解经教,否则对修行没有帮助。例如有些人误解「心即是佛」的道理,认为既然自心是佛,就不需要修善、吃素,这就是没有通达事理,愈修离道愈远。所以不但要修善,修了善还要不执着,将功德归三宝、好事给大众,达到能所俱空,才能与道相应。如果不了解什么是宗,不明白心性的道理,学了再多的经藏、律藏、论藏,还是无法解脱自身的烦恼,只是「入海算沙徒自疲」,如同到海里数沙子一样,永远数不清,不过是徒自疲劳。所以,通教又通宗,「如日处虚空」,通达教理,又通达自性,就如太阳在虚空运行,不留一点痕迹。做任何事情就是要如日处虚空,将功德归三宝、好事给他人,坏事自己检讨反省,心当中始终不留一点痕迹;虽然心无挂碍,可是又能生万法,这就是妙有。「事理元无二,同居大觉中」,一个是事,一个是理,二者不相妨碍,融通事理,才能成就无上正等正觉。
无论修习禅、净、密、律,一切法门最终都要归于自性,自性就是觉性。现在所修的是因,未来的成就是果,如果现在没有修福德、修六波罗蜜,将来也没有生净土的果报。净土是果报土,净就是清净的身口意,不贪、不瞋、不痴,不造杀盗淫,这就是在净土;心里起了烦恼、打了妄想,就不是净土。所以「心净佛土净」,心清净就是净土,不要另外去找净土,如果不明白这个道理,就是在事上打转,始终找不到净土。佛所说的八万四千法门,终极目的皆在于令大众明心见性、见性成佛,提醒我们做任何事情时时刻刻都不要离开本性。
总而言之,修行学佛、研究经教的目的是要超凡入圣、得解脱。《金刚经》讲:「一切贤圣皆以无为法而有差别」,契入无为法,才能超凡入圣。我们现在所学的都属于有为法,修了有为法而不执着,就能契入无为法。「圣」并不是一个形相,而是悟到无住心,如《金刚经》所说:「若以色见我,以音声求我,是人行邪道,不能见如来」、「凡所有相,皆是虚妄」。无住心就是大众听法的这个觉性,这念清净心、无染着心。保持这个觉性,就是养道。这念心保养成功了,就能得解脱。
《楞严经》云:「理则顿悟,乘悟并销,事非顿除,因次第尽。」知道人人本具佛性,明白「顿悟自心,直了成佛」的道理,就不要到外面去东求西找,狂心顿歇,歇即菩提。假使知道本具之理,但由于烦恼、习气太重,无法安住这念清净心,就要在事上努力,时时觉察自己的起心动念,起善念要保持,起恶念就要立刻对症下药,检讨反省,使这念心保持安定、光明、清净。六祖大师说:「有念念成邪,无念念即正」,即使起心动念都是善念,还是属于生灭法,无念才是究竟。所以要能达到无念,无妄念、无杂念,诸位听法的这念心清楚明白,这个不生不灭的觉性才是真正的自己。这念清净心每个人都有,若能真正体解到凡夫心无染着的原本性德就是悟了,悟了以后,还要经过长时间的保任,念念分明,处处作主,方能真正契入圣贤法界。
勤学、博学是为了要普度众生,因为一切众生都是我们的亲眷,一切众生都有佛性,所以要把心量扩大,观众生苦,发菩提心。《孟子》说:「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增益其所不能。」吃苦耐劳,多磨炼、多学习,才能成就知识、技能。明白了什么是正、什么是邪,自己要坚持正念,随顺觉性。坚持正念,随顺觉性,要一直到底,最后才会有成就。
开学是一个新的开始,从现在开始要重新起步,重新出发。古人说:「从前种种譬如昨日死,以后种种譬如今日生。」过去的一切如昨日死,今天有了这个学习的因缘、机会,现在才正开始。不要追悔过去,知道自己以前不够努力,现在开始用功还来得及,检讨、反省、惭愧、忏悔,重新开始,一定能进步。
身为佛弟子,每一位都有责任承担如来家业,如来的家业就是无为法。现在这个时代,是知识爆炸的时代,尽管世间上的一切知识、科技不断进步,站在佛法的观点来看,这些仍然不究竟。什么是究竟呢?我们的菩提心、这念觉性,这就是我们的宝山,是真正的自己。无论这个时代如何发展,世间的一切都是人心的起用,都是众生心意识的作用。表面上看起来是繁荣和进步,在佛法看来,都是念头在活动,都不是人生最高的真理。要救这个世界,就是要使每一个人觉悟,明白自己这念觉悟的心。禅宗祖师讲:「心生则法生,法生则心生」,「心法双亡性即真」,觉悟到自心,就是活在最高的空间当中,可以超越时间、空间,这个才是真,才是真理常住在世,希望每一个人都要有这种正知正见。修行之人应要知道自己的安身立命之处,时时保持正念、清净身口意三业,就是安身立命之处,也是最直接了当的。出家,修的是出尘路、解脱路、无上菩提路,大众要有信心,现在努力,将来一定能达到菩提涅槃的果德。今天是佛教学院开学,希望每一位皆能事理通达、事理无碍,博学多闻,勤苦修学。博学多闻,这一生才有成就。
版权所有:地藏经结缘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