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藏经结缘网

生活在分享的世界里

发布时间:2023-09-13 09:43:48作者:地藏网
  净因法师
  (2007年7月22日上午于文殊阁)
  现代社会,急速发展,人们都很忙,很难有心情,有时间去沟通,人与人的关系变得越来越冷漠,所以每天都有很多的悲剧上演。但实际上,我们比以往任何时候都需要更多的沟通。所以,今天的讲座我们讲“生活在分享的世界里”。
  这里的“分享”,不单指财富的分享,在佛教看来,更重要的是分享的心态。依据佛教的观点,一个人分享所获得的功德的大小,跟捐出财物的多少没有直接关系,起决定性作用的是你的起心动念。今天,我们将从四个方面来阐述。
  首先,人生最基本的追求是什么?第二,满足了这些人生基本追求之后,就能确保幸福吗?第三,一个人成功、幸福关键的是什么?第四,分享的意义。   我想问在座的一个问题,这个世界中,让你选一样东西,你会选什么,也就是说你认为哪一样东西最重要?
  营员一:快乐!
  净因法师:真的是快乐吗?对于一个即将毕业的大学生来说,第一件事情是找工作。但是工作不是目的,目的是挣钱养活自己,以及随之而来的结婚、买房子、成家立业,每个人年轻的时候都想靠自己的努力挣钱,过更好的生活。但如果有一天,你真的富有了,像比尔?盖茨一样,这个时候你还渴望什么呢?还请这位同学讲。
  营员一:还是快乐!
  营员二:我觉得是健康!
  净因法师:其实,人追求财富仅仅是为了财富吗?不是,他还希望得到社会的认可,也就是美名。假设现在,你既富且贵,你还求什么?
  营员三:我觉得是帮助别人。
  净因法师:我发现大家的境界总能超前一步。在我看来应该是健康。有的人往往什么都得到了,却突然没了命。命都没了,财富和名誉又有何用?
  在座的各位都知道:不拼搏不能成功,但能者多劳,事业愈成功,你的机会就愈多;机会愈多,就愈忙碌……最后呢,当你事业最高峰的时候,健康没有了,还积攒下一些危及性命的疾病。无数的“能者”每天都在拼命地工作,过劳死的报道屡见不鲜。“全国每年至少有百万人‘过劳死'。”(《瞭望东方周刊》2006.07);“70%的知识分子濒临‘过劳死’。”(《中国人才发展报告No.3》2006);“在近五年内,北京大学和中国科学院有一百三十五位教授死亡,他们的平均年龄为五十三点三岁。”(《北京晨报》);“中国知识分子平均年龄为五十八点五岁,而北京知识分子的平均寿命从十年前的五十八至五十九岁降到调查时的五十三至五十四岁”(《中国法制晚报》2006.07.14)……这些精英都是在“拼搏”中成功,在“搏命”中丧生。因此,健康、长寿对于每一个人也同样重要。
  设想你既富且贵,又健康长寿,这时候你还需要什么?
  营员四:要感情,真心的。
  净因法师:我想我问错人了,这个问题应该问年长的人。我个人认为,生命总有完结的一天,当这一天来临的时候,财富、美名、健康都会随风而来,随风漂去,没有了。如果说“人死如灯灭”,是不是太残忍了。如果一个人真的老了,给他一个美好的寄托,一个“骑鹤下扬州”的美梦,保持住现世的幸福。因此,他会如此祝愿:愿我死后生天享福。   以上四种人生的基本需求满足以后,就一定能永保幸福吗?譬如说,一个人有了钱就能心满意足了?美国有个幸福指数的调查,“Income & Happiness in the USA”一条线是GDP——衡量社会财富的多少,另一条线是度量快乐的感觉。我们可以看到,在一段时间内,快乐和财富的增长基本是对应的,财富增长的同时幸福感也在增长;但是到了一定的时候,变化就出现了,财富的增长与人们开心的程度并不一定成正比。
  中国《人民日报》2006年也有一篇文章,名为《“幸福指数”引起了政府重视》。根据中国社会科学院的调查显示:72.7%的城乡居民感觉生活幸福,比上年(2005年)下降了5个百分点。另一项调查表明,中国人的幸福感在过去十年中,先升后降。和美国人一样,与经济发展的曲线并不同步。我们可以看到,经济发展了,物质生活提高了,但人们的幸福感觉反而下降了。因此,财富确实能带给人幸福感,但是达到一定程度时,财富不但不能给人带来幸福,还有可能破坏人的幸福感。
  另外一项调查试图比较爱情跟金钱,究竟哪一个能给人带来更多的快乐。调查结果非常有意思,重感情的人比重金钱的人,更容易快乐。另外一个调查,就以婚姻为分水岭,调查人们的幸福感,统计结果很有意思:刚开始,结婚前三四年,幸福的感觉朦朦胧胧,没有太大变化。到结婚前两年,谈恋爱时由朦朦胧胧开始,幸福感开始一路攀升攀升,到结婚的时候幸福感达到最高点,之后,幸福感觉又开始下降,而且还降得不少。
  另外一个调查更离奇,人们通常认为,突然失去丈夫的寡妇是最不快乐的,但随着时间的推移,她们的幸福感也逐步趋向正常。   那么快乐到底是什么呢?
  营员一:快乐是一种感受到的幸福,快乐可以影响别人。
  营员五:快乐是一种满足感。
  净因法师:对,快乐只是一种感觉,跟你占有的财富、资源的多少没有太大关系,它确确实实是一种满足感。这种满足感与人的思维方式、态度息息相关,这也就是佛教里强调的——心的力量。
  我举一个大家都熟悉的,六祖慧能“风动幡动”的故事。一天,六祖慧能在法性寺听经。中间休息时,一位僧人看到院内风吹幡动,便说是幡在动,另一位僧人反驳说是风动才有幡动。二人各执己见,谁也说服不了谁。此时六祖慧能就说:“不是风动,也不是幡动,是你们的心在动!”
  这个公案大家都熟悉。但为什么六祖慧能的“心动”比风动、幡动要高呢?要理解这一公案,我们必须首先了解佛教的核心——缘起法。“缘起”就是讲,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不是凭空产生,而是由种种条件——也就是佛教讲的“因缘”——按照一定的规律、关系组合而成。因为事物是由各种因缘所生,受各种各样的条件限制,因此没有一件事物是独立的,是不需要依赖其他条件的,因此佛教讲,事物都是“空”的,“空”不是说没有,而是说随着条件变化,事物也相应做作出改变,所以事物没有一个独立不变的自性,或者通俗讲的“本性”、“本体”或者“本质”。我们刚才讨论的幸福,也是由种种条件组合而成的,换句话说,幸福不是真的,你们也不是真的,同意吗?
  营员:是不真实的,是虚幻的。
  净因法师:谢谢你呵。世界上其实没有完全客观的东西,很多标准定义都还是带有主观的成分。事物并不一定像我们认为的那样真实不虚。比如说美女,美女一定是美女吗?美女是客观的、不变的、绝对的,是吗?如果是这样,那么在任何场合下,任何人的眼中,美女都应该是美女才对。
  举个例子,唐朝的时候,因为国运昌盛,人们都以肥为美,那个时期的仕女图,也都脸型圆润饱满,体态丰腴健壮,都要展示出盛唐之下的华贵之美。那么历史上四大美女之一的杨贵妃,想起来应该不会太瘦吧?那么如果把她放到现代来,大家还会觉得她是美女吗?我想不一定,现在都是“骨感”美女。
  下面更重要的是,如果美女是客观的,蚊子也看她是美女才对呀,在蚊子的眼中,她是美女吗?其实,在蚊子的眼里,美女就是一片面包。因为蚊子会吸她的血,对不对?因此所谓的美女也是相对的,只在某一群人,某一个时间范围内被大家所公认。那么为什么我们大家对美的标准不同呢?答案就是缘起法。世间的万事万物都不是凭空产生的,都是按照一定的规律组合而成的。以莲花为例,要长出一朵莲花,首先要有莲花的种子,这是它的主因;还有就是助缘,阳光、空气、水、泥土、肥料等等,这也就是我们通常所讲的因、缘。除了因缘之外,另一个非常重要的是这些因缘间的相互关系。同样如此,对于人来说,我们感觉、感受的生起也需要三个条件:根、境、识。根,就是眼、耳、鼻、舌、身;境,简单说就是外境,人们的感官思维、感觉的对象;最后就是产生的感觉,喜欢、不喜欢、无所谓等等。注意,这种所谓的好与不好,不是绝对的,都是相对的。再以蛋糕为例,蛋糕是好还是不好?通常来讲,蛋糕都味道很好,大家都喜欢。但是,有的女生会说,蛋糕含有很多的脂肪,卡路里很高,吃了很容易长胖,胖了就不好看了,所以她们把蛋糕像敌人一样看待,最后得出一个结论:蛋糕,不好!
  有人说好,有人说不好,那还有没有一个客观的标准?没有了。实际上我们认为的客观、公正,都是相对的,有条件的。因此前面的公案六祖所讲,并不是否定了风动、幡动,而是说风动、幡动一定要由你的心来感知,所以风动、幡动之前,一定要心动。再打个比方,如果有一个人骂我,我有三种方法可以让自己高兴。哪三种呢?第一种,让自己根本听不见,绝缘。我刚到香港听不懂粤语,很多人在我面前说我不好,我都笑眯眯的,一些信徒看到就说,师父你真了不起,我说,我一句也听不懂,自然不会发火,因为它们对我不起作用啊!第二个方法,他骂我,我怎么样可以摆脱掉呢?不见他,不听他的电话,或者干脆把他头砍了,他就再也不能骂了,但事实上可能吗?当然不可能。因此佛教讲,还有第三种方法,这也是唯一可行的、你自己能控制的。通常佛教讲的“修行”修的是什么?修行的意义在于“修心”,因为归根到底,都是你的心在反映外界的事物,如何反映这些事物,就决定了我们到底是快乐还是不快乐。
  佛教里特别强调的是什么呢?修行就是修一种健康向上的思维方式,而它是人生成功和幸福的关键。所以人常说:“人的心里像一座花园,你想什么它就长什么。”杂草丛生还是鲜花满园,都在你的一念之间。这个是佛经里常常讲的,万法唯识,对所有事物的认识,都有我们的心的参与。事实上,真正重要的并不是那个所谓客观的事实,而是我们怎样去思维、感觉那个事物。所以有时候人们讲,性格决定命运,如果你是一个积极向上的人,那么很多人认为不可能的事你都能成就;
  如果你是一个悲观的人,很多事情都往坏处想,那么事情也就变得越来越困难了。人的心就像一块磁铁,当你身心愉悦,对这个世界充满善意,那么美好的东西就自然地被你所吸引。相反的,当你悲观、郁闷,觉得什么都不好,那么负面的一切也都相继来报到了。一百多年前美国一个铁路工人,在一场事故中,一根铁棒从左下颚插入了头颅中,也很不幸地穿入了右脑中。这个人还算幸运,被救活了。但是,他从此变得非常冷漠,也就是说,他大脑中控制情感的那个区域,在事故中受到了损伤。这引起了科学家的兴趣,他们发现人的右脑管理着各种情绪、感觉,而左脑管理语言、分析和逻辑思维。现代人都知道,智商(IQ)并不能决定一切,有的人智商很高,但是情商(情绪智商,EQ)很低,现代人应该怎么样去提升情商呢?现在世界上,不论东方还是西方,都在深入研究这一课题。我现在也在参与一个研究项目,与相关大学医学院共同合作,运用现代仪器设备,测量禅修对人脑电波的影响,也就是检验禅修对人情绪控制所产生的作用。研究发现,佛教中的修行确实能帮助人控制和管理自己的情绪。所以佛教的修行就是修心,形成一种对待事物独有的心态。禅宗讲,要直指人心。什么叫直指人心呢?就是说,人心才是根本,只有转化你的起心动念,事物才能跟着转化,一个健康的心态非常重要。有这样一个故事,三兄弟一起参与寺院大殿的修建工程。老大是无神论者,反感一切神灵,心不甘情不愿,因此每次工作下来,总是疲惫不堪、心烦意乱。老二是一个无所谓的人,做这个工作只是为了养家糊口,所以他也是应付。老三呢,是一个虔诚的佛教徒,他觉得是三生有幸,能有机缘参与这项工作,感觉非常难得,因此尽管有点累,但他一样非常快乐,还企盼着第二天的到来。同样的工作,拿同样的钱,心态大不相同,感受也就迥然不同了。所以,心态真的是很重要。
  在佛家看来,世界上任何一件事不是绝对的苦,也不是绝对的乐,都是缘起的。一念之间苦也可以转为乐,因为它不是客观的,心的参与是最重要的。
  有一个故事在英国特别流行,说有一个人什么都不信,活得特别快乐,临命终的时候他受到上帝最严厉的惩罚。上帝先把他关进一个酷热的房间里,以示惩戒。七天以后上帝来看他,问:“这么热你还开心吗?”他说:“热呀,但却让我有在公园里晒太阳的感觉,暖洋洋的当然开心了。”上帝听后,又把他关到一个寒冷刺骨的房间,尽管他冻得浑身哆嗦,但仍然很快乐。上帝不解地问:“你为什么还那么开心?”他说:“是很冷啊,但这严寒让我想起圣诞节快要到了,又有圣诞节的礼物,又有圣诞节的气氛,当然开心了。”于是上帝又把他关到一个阴暗潮湿的地方,又过了七天,这个人反而更开心了。他说:“我是一个足球迷,但我喜欢的球队总是输球,我记得有一次球队却意外地赢了,当时的天气就是这样,又潮湿又阴暗呀。”
  客观条件恶劣吗?当然恶劣。但是影响到他的心情了吗?没有。大家在生活中也都会碰到很多不如意的事,所以讲如何对待的智慧,这个就是佛教里面的“境随心转”。简单讲,有人骂你,这是境,而你的心不为所动,这就叫”境随心转”。佛陀,大家知道吗,公元前6世纪出生,接受了良好的教育,享受了人生,也结过婚,后来出了宫门分别看到生、老、病、死,出家修了六年的苦行,最后终于在菩提树下证悟成佛,成佛后又度化众生。通常人们认为,佛陀法力无边,神通广大,更没有人敢找佛陀的麻烦。但事实上是这样吗?学佛是没有麻烦,对吗?
  营员:对。
  净因法师:其实不是。设想,学了佛之后也有可能别人不小心撞到你,怎么会没有麻烦呢?但是,重要的是有了麻烦你怎么反应。像佛陀成道以后,他的麻烦并不少,制定清规戒律啊,对付那些不听话的弟子啊。有的时候,佛陀连饭也没的吃。而他七十多岁的时候,一个邻近的琉璃王诛杀了他的族人。但是,面对这些事,佛陀痛苦吗?佛陀开心吗?
  学习佛法就是向佛陀学习。学什么?学习在有麻烦的时候仍然快乐。怎么做呢?就是“转境”,然后时时刻刻把握你的心,不为外界所动。佛教讲“八风吹不动”。不要说“八风”了,一般的人,人家说你一声漂亮就可以乐半天。外面各种各样的诱惑都是像风一样,在你心里吹来吹去,你一有所动就是上当了。佛法就是要人学习一种本领,不论逆境、顺境,你都能很快乐,保持一颗平静的心,这就是心的力量。
  所以佛教里面讲,要“境随心转”,而不要“心随境转”。当你心随境转的时候,就是凡夫、烦恼之人,老是受别人所左右;当你“境随心转”的时候,你就能把握你的心,决定如何去对待,如何去反应,你是你自己的主人。但是,无论如何,佛陀仅仅只是老师,他告诉你怎么去做,但是你一定要自己去做。
  有一个赵州和尚的公案。有人问赵州禅师,如何开悟?老和尚说:你等一下我去洗手间。回来之后老和尚说,你看连我上洗手间都得自己来。意思就是,有些事情没有人能够代劳,比如老和尚就不能让弟子来代劳。佛教里讲的都只是一种方法,都是引路的,但做不做在你,走不走在你,有没有用在你,别人帮不了,不能代替。在佛教里,你懂得用心的地方,你就会开心。
  《四十二章经》里讲,有一个外道,他的嫉妒心很重,一天,他碰到佛陀讲法,好不容易找到这个报复的机会,他就跑到佛陀身边骂佛陀,骂了好半天了,佛陀还是笑眯眯的,很平静什么都没有说。等他骂完了,佛陀问他说,你送礼给人家吗?那人回答说,我送礼的。佛陀又问,如果人家不收你的礼,你怎么办呢?他说,我只能带回家了。佛陀说,你刚才骂我,就好比送了我很多礼,我现在不受这个礼,你还是带回家去吧。这就是心能够有这样的力量,把骂的所有的话都当成礼物。同样的,一个人老找你麻烦,你可以有两个反应,一是你很恨他、讨厌他;但你也可能去喜欢他、甚至感恩他。有没有可能?
  其实是可以的,佛教将这个称为“转化”。佛教里认为,任何东西都不是固定不变的,都是相互依赖的,都是相对的。爱和恨都是可以转化的,当你谈恋爱的时候,可以爱对方爱得很厉害;但是同样的,当两个人分手了或者离婚了,可能会恨对方恨得也很厉害,恨不得把他(她)杀了。在这中间,爱转化成了恨。电视里不是天天都在上演这样的东西吗,由爱到恨,由恨到爱。同样如此,一些家长常常把儿女当成一朵花,小心地呵护,尽量地让他们避开风雨。但是一旦遇上逆境,可能你就应付不来了。相反的,俗话说:“穷人的孩子早当家。”如果你家境比较贫困,环境也比较险恶,为了生存你必须要努力思考,这样你自然在成长过程中,得到很多的锻炼。每一个人都是,找你麻烦的人,你可以把他当成敌人恨他,也可以把他当成帮助你成长的刺激和肥料。你遇到的麻烦越多,你经历的事情越多,你长得越快,比其他人更有经验。
  如果抱着这样的想法,即使麻烦找上你,你也依然很高兴,而成功就是能够化解不同的麻烦。很多人一遇到麻烦就丧气了,觉得心烦,这样不但没有解决问题,还增加了更多的麻烦。但如果把力量和心力放在如何化解麻烦、解决问题上面,事情看起来就不会那么麻烦了,同时,那些找你麻烦的人反而成了你的恩人,你是不是应该感谢他呢?重点不是说麻烦从世界上消失了,或者麻烦不是麻烦了,麻烦还是麻烦,但重点是,调整你的心态,转化出一种积极向上的心态。“以感恩的心面对世界,以包容的心和谐自他,以分享的心回报大众,以结缘的心成就事业”。   接下来要讲的就是第三个,“以分享的心回报大众”,这也就是培养一种心态。有一颗分享的心,整个人生都会有所不同。佛教认为,分享是最能对治自私心的,也是幸福之根本所在。人类文明,在分享中诞生;和谐,在分享中产生;快乐,在分享中加倍;痛苦,在分享中减轻;仇恨,在分享中融化;人际资源,在分享中整合;生命资源,在分享中得到善用;潜能,在分享中激发;命运,在分享中改变。最后,要“以分享的心回报大众”。   以分享来对治人的私心,是修行学佛的开始。你有没有私心,我们看一下这则故事。
  有一天,阎罗王正在分发小鬼们投胎做人的去处。猴子看见了,也求阎罗王让它投胎做人。阎罗王说:“你全身毛茸茸,怎么去做人呢?”猴子说:“把我的毛拔光,不就成了?”阎罗王拗不过猴子,只好答应。当阎罗王为猴子拔除第一根毛时,它便痛得一溜烟跑掉了。阎罗王叹道:“连一根毛也舍不得,怎么有资格做人?”
  那猴子,连拔一根毛都不肯,这难道不是私心吗?佛教常常用“八识”来解释人私心产生的根源,前五识(眼、耳、鼻、舌、身)相当于傻瓜照像机,它只接收从外面传来的资料,只收集信息。第六识“了别识”相当于电脑的CPU(中央处理器),它负责处理和分析前五识所摄取的资料。第七识“末那识”,执着于我为实有,凡事以自己的利益为出发点做分析判断:什么是好什么是坏呢?对我有好处的我就说好,对我不好的我就说坏。这些信息传到第八识“阿赖耶识”,像一个仓库一样,将所有的事情都储存起来,以后会调出来用。那人的烦恼从哪里来呢?就是第七末那识,以我的利益为中心思考问题,为保

\

护自身的利益、权力、名誉等而展开一切的活动。大家可能会觉得自己是冤枉的,认为都受过高等教育的人了,不可能很自私。不服气,对吗?
  有这样一个典故。
  任人有问屋庐子曰:“礼与食孰重﹖”曰:“礼重。”
  曰:“以礼食则饥而死,不以礼食则得食,必以礼乎﹖
  任人有又问:“色与礼孰重﹖”曰:“礼重。”
  “亲迎,则不得妻﹔不亲迎,则得妻,必亲迎乎!”
  我想大家都是读书人,肯定都讲礼。那么我想问大家同样的问题:“讲礼没饭吃,会饿死;不讲礼去抢才有饭吃。那你抢还是不抢?”
  营员:抢。
  净因法师:所以这些都是围绕“我”来说,执着于“我”而生出私心。一旦有了“我”,所有的麻烦都会产生出来。佛教常常以水为例,人的思想本来很清纯,如同水一样。一旦纯净的水受到污染了,我们就看不到它的本色了。如果把一粒普通的石子放于纯净的水中,我们可以一目了然地看到它的本来面目——仍是一粒普通的石子。但是当纯净的水被污染了,它的颜色就变了,你看不到它的本来面目。如果把石头放到墨水的里面,我们根本就无法看到石子。同样,如果一个人太贪了,人家就会说这人的心都黑了。所以佛教讲,净心如同净水。怎样净心呢?学会分享,逐渐的抛开自己的私心。
  在古代分享是一种美德,大家都读过孔融让梨的故事。但是大家都只是口中说说,真的有人能做到吗?假的。我国计划生育已实施二十多年,在座大多数也都是独生子女。在这样的家庭里,所有人的注意力都在一个小孩身上,他(她)自然或多或少地形成以自我为中心的惯性思维,这也是情理之中的,只知有我而不知有他人。更不懂得分享,没有一点团队精神和整体思维的习惯。这样的人,公司在招聘员工的时候都会尽量避开,因为他们不能很好地融入一个整体,反而带来无尽的麻烦。
  当今社会,人们的私心特别重。在自私心态驱使之下,于己有利的东西,便千方百计去获得,贪心生起;一心只想获得自己喜欢的东西,而不考虑后果,痴心生起;将一切不利于我者,皆视为敌对的一面,嗔恨心生起;有权有势,自命不凡,傲慢心生起;过度地担心自己的利益受损,而时时提防他人,多疑心生起;不知反省自我,推卸责任之心生起;当别人比自己强时,妒嫉心产生。在极端自私的心态驱使之下,为了争名夺利,人们不择手段,损人利己,尔虞我诈,不但使自己痛苦,也影响周围的人,引起家庭、公司、社会间的种种纠纷与冲突,使得一个大好的人间到处充满了险恶、纷争和不平,使得身处其中的人烦恼重重、痛苦不堪。故私心起,痛苦生。所以一定要学会感恩,学会分享。人家照顾你、关心你不是天经地义的。人与人都是相互的,就像一面镜子一样,你如何对人,人如何对你。   人类的文明,是几千年的积累和沉淀。但为什么一个地球就只有人类建立起了如此灿烂的文化呢?为什么动物就没有?很多人说是劳动工具的使用,这不完全对。有些动物(大猩猩)不但可以直立行走,而且也能使用简单的工具。更重要的是,绝大多数动物(如海豚、大象或狗等)都具有一定的思维能力,还有不少动物(如蚂蚁、蜜蜂等)社会性极强。应该承认,一些动物在某些方面并不比人差。那么,人和动物根本的区别在哪儿?现代科学研究发现,现代人的基因与三万五千年前石器时代的人的基因并没有多大变化,使两者发生质的变化的关键原因是建立在语言基础之上的人类文明。所以我认为,人类的文明是在分享中产生的。据考察显示,古代一个村庄几百人,会定期到另外一个村庄去聚会,总结分享各种经验,包括劳动的经验、预防灾难的经验等等。因为要分享,语音就慢慢地发展起来,语音总结、传播了他们生存的经验,逐步又演变出用图形和文字记录下来,这就是语言和文字的起源。借助于语言文字,人类的生存经验代代相传,不断积累,最终形成辉煌的人类文明。可见,分享使人类文明得以进化,也使得人类彻底的从动物大家庭中分离出来,成为万物之灵。   在一个团体里面,如果你要调动每个人的积极性,又要使这个团队朝着同样的方向发展,大家都能够和谐共处,需要什么呢?需要分享。
  “石头汤”是欧洲家喻户晓的民间故事,流传着不同的版本。在与佛教有关的版本中,讲述三个云游四方的和尚,一天路过一个村庄化缘。那个村庄曾经饱受饥荒、洪水和战争,所以人都很冷漠,互不关心,甚至还怀疑自己的邻居。和尚去到后,村民们都躲进家中窥视,没有一个人出来迎接。望着空无一人的村庄,饥肠辘辘的和尚终于被逼出了一个绝招。他们欢欢喜喜找来三块石头,仔细清洗后放入一口大锅内,架起一堆柴火,开始煮这三块石头。所有村民都感到困惑,最后,一个小女孩终于忍不住了,走出家门好奇地问:“你们煮石头干什么?”三个和尚很认真地答道:“我们打算煮一锅香美的石头汤。当然若再加一点盐和胡椒什么的,那味道就更不同了。”小女孩立即回家拿来他们想要的东西。出家人尝了一下石头汤后,自言自语地说:
  “要是再加一点胡萝卜、卷心菜、土豆、香菇……那会更好。”奇特的石头汤引来村民们的好奇与注意,他们不自觉地拿出家里有的东西,加入汤锅中,石头汤变得愈来愈香,愈来愈美味了……一锅神奇的石头汤终于煮成了!村民们与三个和尚一起品尝着奇美无比的石头汤,心中生起一种从未有过的愉悦。
  你想啊,这么多东西放在汤里,这汤能不美味吗?所有的人都把自己的东西拿来给大家分享,三个和尚才能巧妙地把三个石头煮成一锅美味的汤。这就是心的力量。世界上万事万物的条件本来就在宇宙中间,如何以最快的速度、最佳的方法,把各种关联条件组合到一起,从无到有,做出有意义的事情,这才是判断一个人聪明才智的试金石。   如果你懂得分享,你的快乐将会加倍。有个故事很有意思,一位犹太教的长老,酷爱打高尔夫球。在一个安息日,他心痒痒的很想去挥几杆,但犹太教规定,信徒在安息日必须休息,什么事都不能做。这位长老终于忍不住,决定偷偷去高尔夫球场,想着打九个洞就好了。安息日,球场上一个人也没有,因此长老不怕有人知道他违反规定。当长老在打第二洞时,却被天使发现了,天使生气地到上帝面前告状,说某某长老不守教义,居然在安息日出门打高尔夫球。上帝听了,就跟天使说,会好好惩罚这个长老。第三洞开始,长老打出超完美的成绩,几乎是一杆进洞。长老兴奋莫名,到打第七洞时,天使又跑去找上帝:“上帝呀,你不是要惩罚长老吗?为何还不见有惩罚?”上帝说:“我已经在惩罚他了。”直到打完第九个洞,长老都是一杆进洞。因为太神乎其技了,于是长老决定再打九个洞。天使又去找上帝说:“到底惩罚在那里?”上帝只是笑而不答。打完十八洞,成绩比世界上任何一位高尔夫球手都优秀,把长老乐坏了。天使很生气地问上帝:“这就是你对长老的惩罚吗?”上帝说:“正是。你想想,他有这么惊人的成绩以及兴奋的心情,却不能跟任何人说,这不是最好的惩罚吗?”
  生活需要伴侣,快乐和痛苦都需要有人分享。没有人分享的人生,面对的无论是快乐还是痛苦,都是一种惩罚。   在各大乘经典中,帮助佛陀教化众生的菩萨极多,灵鹫山法华会上就出现了八万多位,重要的也有十八位,其中有四位在世界各地极为流行,观世音菩萨就是其中之一。在中国民众中间,也许有人不信仰释迦牟尼佛,但对观世音菩萨却有一份特殊的感情。“家家弥陀佛,户户观世音”就是观音信仰普遍性的最好写照。为什么信观音的人如此之多?答案就是:分享的力量。观世音菩萨总是寻声救苦,即分享别人的痛苦。哪里有人需要倾听、帮助,观音就会出现。当人们有痛苦的时候,即使是一个耐心的倾听,也一样可以减轻人们的痛苦。
  禅师有一位弟子,出家前被人误解,遭人讥笑与欺凌,心中痛苦不堪。出家后,生性好强的他,一直不愿旧事重提,但过去留下的心灵创伤,一直折磨着他,令他活得很辛苦。禅师看在眼中,急在心上,一直在寻找机会帮助这位可怜的弟子。
  一天,禅师让这位弟子倒一杯水,然后再在杯中放入一把盐,搅拌后,便叫这位弟子喝下去。这位弟子心知不妙,但还是依禅师的吩咐,小心翼翼地尝了一口。
  禅师问:“味道如何?”
  这位弟子呲牙咧嘴地吐出了口中苦不堪言的盐水,只吐出一个字:“苦!”
  禅师说:“请把这水倒进湖中。”
  弟子将这杯盐水倒入湖中后,仍是一脸茫然。禅师便叫这位弟子再从湖中舀一杯水尝一尝。弟子一尝,喜形于色,由衷地发出 “很新鲜”三个字。
  禅师又问:“你尝到咸味了吗?”
  弟子答道:“没有。”
  盐,其实一点没有少,只是稀释到一定程度,喝起来就不再觉得苦了。同理,当一个人有痛苦时,不愿与他人“分享”,或有苦无处诉,只能把自己的痛苦藏在心中,痛苦便会像浓缩的盐一样,又咸又苦;反之,一个人有痛苦时,若能学会与别人“分享”,又有人心甘情愿地倾听,痛苦便在“分享”中得到减轻。这就像一包盐一样,直接放入嘴中肯定苦不堪言,但如果每次在菜中只加入少许,立刻就能做出美味的菜肴。把自己痛苦放在心里,也像浓缩的盐一样,又咸又苦。所以我希望你们有痛苦的时候,讲出来和人分享。   不仅是痛苦,仇恨也会在与人分享的时候融化掉。有时候,我们总是由于种种误会和不理解,同人结下冤仇,但只要透过分享,也可以化干戈为玉帛。大家都知道世界上三大男高音,多明哥、卡列拉斯、帕瓦罗蒂,其中多明哥和卡列拉斯,两人都是西班牙人,但同行是冤家,又因为政治观点不同产生更多的磨擦,所以两人关系很差,碰到也会掉头就走。因此,两人从来不在同一场演出中出现。后来卡列拉斯患血癌,需要到美国接受治疗,但费用极其昂贵,他实在没有能力负担。后来他听说一个叫荷姆沙的基金会,愿意帮助他提供治疗经费。一段时间后,卡列拉斯终于战胜了病魔,又重新站在了舞台。康复后的卡列拉斯从未忘记荷姆沙基金会的帮助,他非常地感恩,也希望加入基金会作为义工奉献自己的力量,以做回馈。在此过程中,他发现原来这个基金会的创建就是为了医治他的病症,而基金会的会长和资金来源,就是他的“死敌”多明哥。而多明哥一直以来以各种方式隐藏自己在基金会中的角色,因为他知道,卡列拉斯一定不会接受“敌人”的资助,这会伤害他的自尊心。知悉真相的卡列拉斯,感动不已。一次,在多明哥的演出结束时,卡列拉斯走上舞台,当着所有的观众,跪在多明哥面前,请求他的原谅,并表达了他对多明哥的无限感激。多明哥也热情地上前拥抱他,两人前嫌尽弃,成了生死之交。自此以后,我们才开始看到两人同台演出。
  这种分享的力量真的是无穷的,所以我希望你们大家多一份分享心,多为别人设想,多帮助别人,人们都会感受到你的好意的。《法句经》中也有首偈颂:“于此世界中,从非怨止怨,唯以忍止怨,此古圣常法。”   分享不仅能化解隔膜和敌意,更能帮你建立起良好的人际关系。现代社会,人才最重要。良好的人际可以为你的人生路上带来更多的机会、更多的资源。大家看过《人猿泰山》吗?泰山不过是一个小男孩,力气不如大象,速度不如虎豹,灵敏也不如猴子,但为什么他是森林之王呢?因为他会关心、照顾他的动物朋友们,他乐意帮助所有的动物,分享他的智慧。泰山的森林法则,一样可以运用到现代社会。每一个成功人士,都不是单打独斗的,他们背后都整合了一只强大的团队,在帮助和支撑他的所有决策和行动。只有依靠团队的力量,集众人之所长,才能够创造并获得成功。成功的定义不在于你赢过多少人,而在于你帮过多少人。   最近(2007年4月),香港华懋集团原主席龚如心突然辞世,留下数千亿港元遗产。她生前同丈夫历经数十年打拼,好不容易建立起自己的商业帝国,丈夫却突然遭到横祸,她又开始同人打官司争斗丈夫的遗产。打了八年的官司,八年抗战才完不久,就病故了。现在留下千亿的遗产,还不知道会给谁。就像前面讲的,钱财只是身外之物,若能领悟到这点,趁自己有精力、有资源的时候,学会分享,善用这些资源,为社会为有需要的人群做些有益的事。   分享还可以激发个人的潜能。有一个非常有意思的“Johari窗户理论”:每个人都有四个我。
  一是公众的我,自己看得到,别人也看到,例如自己在公众场合所表现出来的各种优缺点。
  二是秘密的我,自己看得到,别人看不到,如自身的专长、弱点。
  三是背脊的我,别人看得到,自己却看不到的部分,如一些自己都不知道的小动作或口头禅。
  四是潜能的我,自己看不到,别人也看不到的潜在部分。
  每个人的脑细胞,即使在去世的时候,也只用到了3%,而聪明的人如爱因斯坦也不及10%。许多人都认为,只有在工作、当官或做学问的过程中,才能发现人的潜力,其实还有其他方法。
  分享就是其中之一,通过分享,第二个秘密的我和第三个背脊的我与第一个公众的我融合起来,别人会帮助你修正缺点;第二个秘密的我所隐藏的专长,可以慢慢被挖掘出来,在前三个我不断成长的基础上,潜能的我慢慢也就被开发出来了。
  我初到港大的时候,也非常不容易,但经过这六年,我也有很大进步,为什么?把什么东西都拿出来跟大家分享。不明白的,把自己放小一点,请教别人。有什么需要提升的,有什么需要改善的,经过沟通和商量,人家会指出来。当你遇到困难的时候,在和人分享的过程中,人们往往会提出一些你意想不到的新点子出来,或者激发你的灵感。因为一个人的思维非常的有限,三个臭皮匠也可以等于一个诸葛亮,集思广益,弥补不足,这正是团队的力量。所以工作中,真诚的分享和沟通显得尤其重要。   这个是讲工作中特别重要的。这个时候的分享你要真诚,你要没有私心,希望大家工作时特别重视。
  分享,有时候会带来意想不到的惊喜。一个风雨交加的晚上,一对老夫妇走进一个旅馆,想要住宿一晚。但旅馆房间都满了,那个接待的服务生不忍心让他们再出去。于是,把他自己房间腾出来同老夫妇分享。第二天早上结账的时候,又是这个年轻人值班,但年轻人跟他说,你住的是我的值班房不是客房,我不能收你的钱。这个老人临走时点头赞许说:“你就是我梦寐以求的员工。”几年后,这个年轻人收到这位老人的挂号信,信中提及了那个风雨交加的夜晚所发生的事情,另外信里还附上了一张邀请函和一张纽约的机票,老人邀请他去纽约玩。那位服务生到达曼哈顿后,在第五大街的路口再次见到了有过一面之缘的旅客,站在一幢刚落成的华丽酒店门前,老人告诉他说,这是我为你盖的酒店,我希望你来经营它。我没有任何条件,因为多年前我就知道,你是我梦寐以求的员工。这幢酒店就是华道夫-阿斯多里亚酒店(Waldorf-AstoriaHotel),42层,它是纽约尊贵地位的象征,是各国政要造访纽约下榻的首选。我国国家主席胡锦涛,总理温家宝,去纽约之时,也曾下榻该酒店。这位名叫乔治?皮特(Georgeoldt)的服务生,帮助华道夫奠定了世纪地位。命运和人生总是如此,充满着许许多多的机缘和“贵人”,每一个都有着将你推入云端的潜能。但是又有多少人能够把握住呢?一个晚上分享一个房间,与人为善,听来如此简单,但却可以改写整个历史。因此,人应当广结善缘,以分享的心态面对,不要很“现实”,这只会把自己局限起来,难有发展的空间。   世界上任何东西的产生都是种种因缘条件和合而成的。很多人认为钱是我挣的,我干嘛要与你分享?但追问一句,如果没有你的父母供养你,没有师长教育你,没有社会给你提供一个良好的环境,你还能挣钱吗?整个社会本来就是一个相互关联、循环往复的整体,没有人能够脱离开而生存,更不要说挣钱了。回想一下,在你成长的过程中,难道从来就没有接受过别人的帮助吗?那么现在,当你有了一定的能力的时候,你是不是应该回馈给大自然,给这个社会点什么呢?有人还是讲,我现在赚钱了,我干嘛要布施给穷人。我只想告诉大家一个事实,前几年的印度尼西亚,很多人打劫华人的商店,如果这家商店是你的,你还能做生意吗?你什么都做不了。只有在一个好的环境中,保持社会的良性运转,帮助一些有需要的人,个人才能更好地发展。
  所以,分享在佛教里面是一种因果律,是一个循环的,是一种缘起法。学佛重点是抓住它的核心,是了解我们的心,了解心的力量,学会如何去转化它,形成积极的、向上的思维,真正地让“境随心转”,这才是佛教中讲的“智慧”。这一智慧中最重要的就是放下我们的私心,不要以为世界上只有我而没有他人,学会分享就是放下私心的第一步。分享真的很重要,它促进人类文明的形成,它加倍我们的快乐,融化我们的痛苦,获得各种资源,挖出你的潜能,最后让我们真正的明白,分享是你的责任,是你的义务。但愿人们能与家人、同事、亲朋好友多多分享,你会发现,默契与沟通自然随之而增加,美好的感觉将在会心一笑中产生。

相关文章

猜你喜欢

  • 初识佛法

  • 佛学课本

  • 佛光教科书

版权所有:地藏经结缘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