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藏经结缘网

法界的根源《地藏菩萨本愿经》纶贯(第八集)

发布时间:2024-01-30 14:26:24作者:地藏网

尊敬的各位大德、各位菩萨,大家好!我们继续来学习《地藏菩萨本愿经纶贯》,今天我们就能够把《纶贯》学习圆满。我们上一次学习《纶贯》里面的第二大部分「总起观法」,青莲大师为我们特别标示出如何去修观。昨天我们看到天台宗的教法里面讲的是一心三观,三种观法,所谓从行观、法相观和托事相观。我们昨天讲到「从行观」,但是还没有完全讲完,我们今天接着继续来看大师的这段文:

【四明云。初约行者。直就一念观于十界百界。千如妙法。虽即一念。千法宛然。全体即空。当处即假。仍非二边。又即双照。不可以一多说。安以有无思。若边若中。皆莫能拟。于斯观行位中。既深进入。则六七识。不执于我。得分别我法二空。转成无漏。则见思染污粗垢先落。】

这段我们上一次没讲完。他是引用四明大师,这是天台宗的一代祖师,他所说的,『直就一念观于十界百界,千如妙法』,这是讲「从行观」里面,在一念中能入百界千如。这里讲『虽即一念,千法宛然』,这是佛菩萨用心面对这个境界,他用「一念」。这一念就是真心,用真心来面对这个境界,这个境界就清清楚楚、明明白白,这就是千法宛然。『全体即空』,这是讲千法,这是讲虚空法界一切的现象,在体上讲它是空的,在相上讲它是『当处即假』。这里讲空是什么?空就是真如本性,一切万事万物都是从真如本性当中变现出来的,这个现相它不是真的,它是一种幻相、假相。《金刚经》里面讲「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你所见到的是什么?是一个梦境,它不是真的存在,它是在剎那生灭。我们看起来好像有一个相续的样子,实际上这种相续是相似的相续,它不是真的相续。真的是什么?剎那生灭的。

如果对这种情况不能够理解,我们就用一个比喻来加以说明,这是我们师父上人常常用的比喻。我们都看过电影,电影机它的工作原理是什么样的?电影机是把一张一张的底片在电影机里放映出来,光把底片这些景像一下子就映到银幕上面,这是一幅底片;完了之后,马上又换了一张底片,底片换的速度是一秒钟换二十四张,我们看电影就很真实,它在相续,这些景像。实际上是什么?它每一幅景像跟另外一幅完全是断开的,这叫剎那生灭。那一幅像打到银幕上,那是一时顿现的,一下子就全部现出来,不是说先现那一块,再现另外一块,不是,同时现出来整幅画面。但是这个画面停留的时间很短暂,只有二十四分之一秒,然后又换成第二幅了。你看,二十四分之一秒的生灭速度就把我们的眼睛给蒙骗了,我们看起来是个相续的相,不了解它是剎那生灭的。

我们这个宇宙也是这个道理,不过它比电影机放映影片的速度要快得太多。佛在《仁王经》里面告诉我们,一弹指有六十剎那,一剎那九百生灭。你想想,我们如果说一秒钟能够弹指弹四下,一秒钟里有多少次生灭?四乘上六十再乘上九百,总共是二十一万六千次的生灭。你想想,这么快的生灭速度我们怎么能看得出来?连二十四分之一秒放电影的影片生灭速度我们都不能够觉察,何况是一秒钟二十一万六千次?《仁王经》里的说法还是佛的方便说,如果是真实说是什么?真实说是一秒钟里面亿万生灭。所以这个相哪里是真实?你想执着它,念头一动,相已经不是原来那个相了,所以一切法真的是了不可得。明白这个道理,我们真的就会放下了,知道我们想控制、想占有这些境界是不可得的,你占有不了的,你控制不了的,一定要放下。你不放下也得不到,你是自寻烦恼,所以何必要生这些妄念?

下面讲到『仍非二边』,「二边」是讲相对的,我们现在物理学上面讲的相对论,相对论就是二边。譬如说善恶相对的、正邪相对的、真妄相对的,还有是非人我、大小长短等等,这些都是相对的概念,我们都活在这种相对的世界里面。如果有相对,我们还是凡夫,分别、执着没放下。把二边放下,你就入一真法界了,在一真法界里面是一切平等,没有相对。虽然离开了相对(就是二边),但是『又即双照』。双照,照就是清清楚楚、明明白白,双是什么?相对的二边。虽然离了二边,但是对二边又清清楚楚、明明白白。为什么?他会用心,他不起心、不动念,这就离了二边,但是事情一来,他就清清楚楚,所以古人讲用心如镜。你看照镜子,古人讲「胡来现胡,汉来现汉」,胡就是外国人,外国人来照镜子,镜子就照出一个外国人的相;中国人去照镜子,它就照出个中国人的样子,照得清清楚楚。但是镜子有没有分别执着?没有,因为它没有分别执着,所以它照得就清清楚楚。照的时候很清楚,相过去了之后一点都不会留,这就是佛菩萨用心。

下面讲『不可以一多说』。一多就是相对,你想用一或者多来描述这种境界,这已经落到相对了,所以不可以一多说,这里面没有一多、没有生灭、没有来去。『安以有无思』,「有无」也是一对,你说有、你说无,那都是你自己的分别、执着,所以把这些执着、分别要放下。下面讲『若边若中,皆莫能拟』,不仅要离二边,还要离中道。你不能说不是二边的,那就是中间的,不是,中间和二边还是相对的,所以你说它是边也好、中也好,你已经起心动念了。「拟」就是起心动念,在这个境界里面不能够起心动念,一念不生才能够契入,这种境界我们要慢慢的学。这里『于斯观行位中』,这个位次并不是很高,在观行位。天台宗里面讲六即佛,这里说观行即佛,就是他真正去用功、去落实,这种观行的功夫得力了,然后还要继续的去提升。这种观行位的众生他们都是上根人,为什么?他可以直接学着用一念来观于法界,他们是上根利智的人。再要提升,『既深进入』,就是在这个观法里面继续用功,慢慢的『六七识,不执于我』。六识、七识,第六识是意识,第七识是末那识,末那识是执着。末那识之所以能够执着,那是第六识分别它能够缘到第七识。功夫提升了,我执就能放下。

我执的烦恼里面四种:我痴、我见、我爱、我慢,这四种,这些统统都能放掉,不会执着我,也不会执着我所。首先破掉是这个身不是我,他能够完全承认这个事实,身体不是我,我所有的。他能放下,他绝对不会起要控制或占有一切人、一切事、一切物,不起这些念头。这种境界,他灾难就不受了。为什么?灾难来了,有我的人才会受,如果你都无我了,那谁受?所以我们要学习放下我执,起心动念不要老是想我要怎样怎样,我要怎样怎样这些念头就是增长我执,这些念头导致我们不能够出离六道轮回。应该怎么想?要怎么样就怎么样,随缘,绝对不要攀缘。为什么?一切相是假的,这一切万相当体即空,了不可得,有什么可以执着?

下来,『我法二空』,他人我空了,法我也空了,他已经真正证得一切万法「体空相假」,『转成无漏』了。无漏就是见思烦恼断掉了,最粗重的这种烦恼执着真的断掉了,他的清净心现前,他出了六道轮回,在小乘上他证得阿罗汉的果位,大乘圆教里面他证得七信位的果位。他的功夫再往上提升,青莲大师下面继续说:

【从是进观。教化众生。成不思议妙假。破尘沙无知。】

从这里『进观』,进就是前进,修行要不断的精进。下面要教化众生,自己成就了,你还得教化众生,为众生服务。为众生服务,最好的方式就是从事教育,教导众生破迷开悟,这是最大的功德,这是法供养,一切供养当中法供养为最。『成不思议妙假,破尘沙无知』,无知就是无明,他把尘沙惑、无明惑也要断掉,他已经断了见思惑,这是第一步,这是执着已经断了;进而破尘沙惑,尘沙烦恼,这是分别;再进而破无明烦恼,这是妄想。他能够成就不思议妙假,在假相里面他也是自在度生,他不仅不执着有、不执着相,他也不执着空,绝对不是证得阿罗汉了,就执着在那个空相里面。他不执着空相,放下了,不住有、不住空,这是真正断尘沙、断无明。下面继续讲:

【进破无明。俱生我法永不起得。成无生忍。】

功夫再一提升,『无明』就断了,真的是破一品无明,证一分法身。『俱生我法』,与生俱来的烦恼叫我、法二执,这两种执着统统都断掉了,永远的断掉了,成就无生法忍。无生法忍的品位是什么样的品位?《仁王经》里面告诉我们,这是七地、八地、九地的菩萨。七地的菩萨得下品无生法忍,八地菩萨得中品无生法忍,九地菩萨是上品无生法忍,他们离佛的位置不远了。再上去就是十地、等觉、妙觉。十地是什么?下品的寂灭忍,等觉是中品寂灭忍,妙觉就是上品寂灭忍,这是无上佛果。下面大师将『无生忍』的这种境界说出来:

【无功用道。任运流入。即舍赖耶之号。别受清净之名。】

这个时候菩萨用功不是我们凡夫可以想象的,他叫『无功用道,任运流入』。他这里不能够起心动念去用功,因为一起心动念那是妄想,菩萨断掉了妄想,虽然还有妄想的习气在。这个习气什么时候断?要慢慢的断,自自然然的断,这里古人讲的「此处用不上力」。就好像一只船快靠岸的时候,已经不能够用帆了,也不能够用竹竿来撑,让这个船就顺着惯性流入港口里头,就能够停泊到岸边。所以这里面是「无功用道」,自自然然的流露这种妙觉佛位。『舍赖耶之号』,赖耶是阿赖耶识,阿赖耶识转了,转阿赖耶识成大圆镜智。阿赖耶识一转,其它七个识同时也跟着转,这前五识眼、耳、鼻、舌、身,这五识转成成所作智,第六识转成妙观察智,这样转。『别受清净之名』,这个识我们就不叫它识,叫四智,转八识成四智。底下大师为我们点出用功要怎么下手,这些境界我们看了都很羡慕,想要学习。从哪里做起?

【然破惑显性。功由六识。四明指为近而复要。为事理解行之本。】

要破无明烦恼、破尘沙烦恼、破见思烦恼,怎么样下手?『功由六识』,第六意识是我们下手处,看你会不会用功。真正会用功的,就是在我们第六识上下功夫,也就是我们的思想一定要纯正;如果不纯正,用错了、用邪了,那就是造业。所以四明祖师说这是『近而复要』,近就是什么?第六意识跟我们很靠近,我们天天都在用它、时时都在用它,可以说没有一个时间你是不用你的第六意识的。天天都在打妄想,时时刻刻都在打妄想,这个妄想没断过,这是近。又是「要」,很重要,如果你用得正,你这一生超越六道、超越十法界,作佛、作菩萨,这是你会用。八正道里面讲正思惟,这是用得正,它是『事理解行之本』。所以你要对于事、对于理真正能够理解,真正起正行,第六意识是根本。下面举一个比喻来说:

【如伐树得根。灸病得穴。】

我们砍树,要把这树砍下来,从哪儿砍最好?从根上去断,那是轻而易举。不要一条枝叶一条枝叶这么砍,那砍到什么时候?治病古时候用针灸,你要去针灸,得找到穴位,你找不到穴位,乱扎,那治不了病。所以穴位、根就代表第六意识,从这里修,这是从根本修的。底下讲:

【此即十乘中初观不思议境。名从行观也。】

这是天台里面讲到『十乘』观法,上根人他们懂得用『从行观』。从行观,这里就是讲『观不思议境』,这个一般中下根人很难修。这里青莲大师为我们介绍了第一种从行观,上根人的修法。下面第二种方法,他把法相跟事相两种观合在一起讲,所谓「托事附法」,从这个事相去观就比较的容易,中下根人也能做到。我们来念一念这个文:

【若夫托事附法。即托总题地藏本愿人法而观之。今先观菩萨人者。以行人瞻礼地藏之际。供养华香之时。不表观法。何以用心。】

这是《地藏经》里面为我们讲的观法。『托事附法』,这是从事相上、法相上去作观,它是用『总题』来讲。『地藏本愿』,这里有人有法,「地藏」是人,「本愿」是法。我们先来看从人上去作观,是『以行人瞻礼地藏之际,供养华香之时』,这是向着地藏菩萨瞻礼、供养。要懂得我们所供养的这些花、这些香代表什么意思,如果不懂得这种表法的意思,你就不懂得用心,『不表观法,何以用心?』所以真正供养,要了解表法的意思,随着你的供养你就能够入观,入观就是改变我们凡夫错误的观念,用佛菩萨的观念。譬如说花代表修因,修善因得善果;香代表戒定、代表清净、代表恭敬,你供养这些道具的时候就懂得随着道具入观。下面青莲大师举经上的一个例子为我们说明:

【今准。佛说八大菩萨曼陀罗经。于如来前。观地藏菩萨。头冠璎珞。面貌熙怡。寂然愍念一切有情。左手安脐下托钵。右手复合掌向下。大指捻头指。作慰安一切众生想。】

『准』是依据,是依据《佛说八大菩萨曼陀罗经》。这经上讲,『于如来前,观地藏菩萨』,头顶戴着冠,胸前还有璎珞。我们常常看佛像,应该都很熟悉。『面貌熙怡,寂然愍念一切有情』。这头戴着冠代表什么意思我们要了解。这个头代表,下面我们来看青莲大师这个文:

【头。即一切种智。冠。即毘卢法性。璎珞。表总持四陀罗尼。一法。二义。三咒术。四忍。】

我们先看到这里,这句是解释刚才经文里所讲的菩萨的形像,它的表法。『头』,代表『一切种智』,就是自性里面本具的究竟圆满的智慧。『冠,即毘卢法性』,毘卢法性是什么?我们的真如本性。毘卢就是毘卢遮那,是法身,法身遍一切处,这是讲我们的自性遍一切处。『璎珞』是代表『总持四陀罗尼』,陀罗尼就是总持的意思,用现代话来讲就是总纲领。什么总纲领?它表四种总纲领,『一法,二义,三咒术,四忍』。法就是佛法,义就是义理,你都掌握了;三咒术,这也是修法,忍是无生法忍,这都是我们要掌握。这里讲真正能够掌握修学的总纲领,你就能够成就你的种智,这是我们看菩萨头顶戴毘卢帽,胸前挂璎珞是什么个表法。底下又讲到:

【面貌熙怡。表从心所现慈悲相好。盖一身之相以面为要。诸法所依。以心为体。相逐心生。故以表心。】

菩萨的面貌很慈祥,『熙怡』是慈祥的意思,让人家看了能够生欢喜心、生恭敬心。为什么有这种熙怡慈祥的相貌?因为菩萨的心地慈悲,所以相由心生,从心所现的慈悲相好。我们这里就要学习,看到菩萨的相好,立即要想到我们要学习菩萨的慈悲,真正在日常生活当中学习用真诚心、清净心、平等心、正觉心、慈悲心,慢慢我们的相貌也能转。所以修学多年之后,我们要自己反省和检察,看看我们的相貌有没有转,有没有变得比过去慈悲,有没有比过去清净?如果还没有,证明我们的心还没转,可能内心里面还有很多的恶念、烦恼,所以相还没转过来,这里讲『相逐心生』。要改相,要从心改,不是像现在社会上很多人去做美容。做美容的,那个相用人工的方法把它改了,改了之后副作用很大,到中年、晚年以后,痛苦就会来了。像有一位同修,她年轻的时候做了鼻梁加高的美容手术,结果中年以后鼻梁就塌到下面,很难看,而且对她的健康都有影响。这是什么?她不懂得要美容,先要美化自己的心灵,这是从根本来改。下面继续解释:

【寂然等者。表菩萨自住三摩地。六道以苦缘而感。佛菩萨以大悲而应也。】

这里是解释前面《佛说八大菩萨曼陀罗经》里面的「寂然愍念一切有情」,这个是讲菩萨的神态『寂然』。寂然就是一种清净的、慈悲的、安详的神态,这种神态我们要了解它的因是什么?因为『菩萨自住三摩地』,三摩地就是清净寂灭、一念不生的境界,菩萨心地清净、一念不生,他的妄想分别执着统统都断了。跟众生怎么样感应道交?『六道以苦缘而感』,六道受苦这就是缘,感得『佛菩萨以大悲而应』,这种感应道交完全是自然的,没有起心动念,所谓随类现身,随机说法。底下又讲到:

【左右二手。表权实二智。实智内自照理。权智外以鉴机。】

菩萨左右两只手都有表法的意思,表什么?『表权实二智』。『权智』是权巧方便,这讲契机的作用,是『外以鉴机』。『实智』是契理的,『内自照理』,这是菩萨教化众生契理契机。底下讲:

【脐下托钵。表性识所具如来藏。】

菩萨的左手放到肚脐下面,托着一个『钵』。这是什么意思?钵『表性识所具如来藏』,钵代表着我们本自具有的如来藏性,我们看到出家人用的钵圆圆的,它表示如来藏。下面又讲到:

【内空外圆。表自他同具空如来藏。圆同太虚。无缺减也。内可藏物。表不空如来藏。具足河沙性功德也。】

你看一个钵的表法这么深广。钵里面是空的,这个碗『内空外圆』,它表什么?『自他同具空如来藏』。这里面的是空,万法皆空;外面是圆,这是『圆同太虚』。万法皆空,但是它又现相,『无缺减』。这是圆满的虚空法界,用一个钵来代表。这钵内可以『藏物』,就是盛这些饭菜,表什么?『不空如来藏』。『具足河沙性功德』,河沙是恒河沙,这是讲无量无边的称性功德。你看你吃饭拿着一个碗,这里头的表法的意思就这么深广,要真懂得这个意思,你吃这一顿饭都觉悟,你看到佛菩萨托这个钵的形像就觉悟了,你就没白吃饭、没白看菩萨。下面讲他的右手,右手结的是手印:

【大指捻头指者。迷悟一如。因果相合。而慰安六道众生。勿忧恼也。】

\

『大指捻头指』,这是结的一个手印,这种手印像个圆的,比喻什么?『迷悟一如,因果相合』。众生是迷的,诸佛是悟了,佛法里告诉我们,生佛不二,生佛平等,这叫做入不二法门;如果还有二,那你就落在边见上。因果相合,这是讲因果同时。『慰安众生』,菩萨的心慈悲,安慰六道众生。教化众生根本的是什么?显示生佛平等,让你不要『忧恼』,你用不着忧恼,你的忧恼是你的妄想分别执着,放下妄想分别执着,你跟佛是一样的,迷悟是一如的。这是从菩萨「人」上面我们去入观,就已经得到这么多智慧的启示。下面又讲从「法」上入观:

【次观本愿法者。占察经云。若欲依一实境界修信解者。应学习二种观道。一唯心识观。二真如实观。】

青莲大师告诉我们「托事附法」的观法有两种:一种是观人,刚才我们讲了,观地藏菩萨形像;另外一种观法是『观本愿』。这里引用《占察经》,《占察经》是地藏三经之一,全名是《占察善恶业报经》。经上讲『若欲依一实境界修信解者』,一实就是一真实相,依真实相去修,这是禅宗里讲的从根本修。有『二种观道』,道就是方法,两种观法,第一种是『唯心识观』,第二种是『真如实观』。唯心识观是法相宗所修的,真如实观是法性宗所修的,两种方法都是从根本修,都非常重要。性、相两宗,是方东美教授过去称佛法是最高的哲学,这个哲学具体体现在什么?就是性、相两宗,唯识宗和法性宗。我们来简单的看看这两种观法,首先先看唯心识观:

【唯心识观者。谓于一切时。一切处。随身口意所有作业。悉皆观察。知唯是心随一切境界。】

『唯心识观』,对中、下根人比较容易。他这里讲『于一切时、一切处』,这是一天二十四小时,无论你在什么处所,都随着你身口意的造作来进行观察,也就是时时刻刻提起警觉,不要忘掉。你忘掉,就是失掉念了、失掉观了,你的功夫就中断了。在净土宗里面用什么功夫?用念佛的功夫,佛号一天二十四小时,一切时、一切处都不能让它断,一断掉,这功夫就间断了。我们的身口意一切的造作,要常常观照是起善念还是起恶念,身造作的是善业还是恶业,口所说的是正语还是不正语,这些都要常常不中断去观察。也就是《十善业道经》里面告诉我们,菩萨用功有一法,能令一切诸恶永断、善法圆满的这种方法是什么?是昼夜常念、思惟、观察善法,不令毫分不善间杂,这种用功就是作观。我们的身口意一切造作从哪里来的?『知唯是心随一切境界』,这里就是《华严》讲的「唯心所现,唯识所变」,这一切境界都是你的心,心现识变,这是讲「唯心识观」。我们意思还没讲完,现在时间到了,我们先休息五分钟。谢谢大家。

尊敬的各位大德、各位菩萨,大家好。我们继续来学习《纶贯》,请看下面青莲大师的文字:

【随心有所缘念。还当使心。随逐彼念。令心自知。】

刚才讲到托事附法两种观法,第一种是唯心识观,这是从法上来观的。唯心识观,这里讲『心有所缘』,这是讲攀缘,就是起心动念。『还当使心,随逐彼念』,就是心会随着境界转。这不就是我们六道凡夫的现象?一天到晚都是随着自己的心念,而不能够觉察,迷在这个境界里面,所以叫随逐彼念。『令心自知』,这是我们在这个境界里面要觉悟,不能够随逐彼念。这是随着妄念而不能够回头。要「自知」,自知是觉悟。

【知已内心。自生想念。非一切境界有念有分别。而一切境界未曾有想起于分别。】

这里讲我们的妄想不是从外头来的,不是在这个境界里面有念有分别,境界是没念没分别。你真正明白这个道理,就知道是自己内心里面『自生想念』。譬如说见到喜欢的,你生贪爱,那个东西,被你贪爱的东西,是不是真的是人人都喜欢?不见得,如果人人都喜欢,那个东西也是人人内心里生出来的贪念。而且不是人人都喜欢的东西,证明什么?东西本身无所谓被人喜不喜欢,而是你自己生贪爱的心。又譬如说瞋恚,譬如说我见到这个人我就讨厌他,别人见到他生欢喜心,是那个人自己的境界上有这些分别吗?没有,是我自己念头里面生的这种瞋恚;如果那个人真的是自己有这种分别的话,那每个人见他都应该瞋恚才对。所以了解这个事实,就能够明白蕅益大师所说的,境缘无好丑,好丑在于心。境界上没有分别,谁去分别?分别的是我们自己。所以这里讲『非一切境界有念有分别』,而是『一切境界未曾有想起于分别』,你真正了解这个事实,你就不会被境界转了。下面又说到:

【一切法唯心想生。若使离心。则无一法一相。而能自见有差别也。】

这句话道理很深刻。世出世间一切法,十法界依正庄严,从哪里来的?『唯心想生』,除了心想以外没别的。这里讲『若使离心,则无一法一相』,如果心没有了,法就没有了。这法从哪儿来?你心想来的,所谓「心外无法,法外无心」,心跟法是一桩事情。所以分别、执着是取于你自己的心,并不是取于法,在现象上面、在境界里头没有分别、执着,这是我们自己自身分别、执着。下面又讲:

【知唯妄念。无实境界。勿令休废。是名修习唯心识观。】

这是讲的『唯心识观』的修学纲领,理就是一切法唯心想生。只有我们的妄念,妄念变现出剎那生灭的境界出来,没有妄念就没有境界相。只有什么?只有你的妄念。有没有真实的境界存在?没有。你了解这个事实状况,真正承认了,你在物质环境、人事环境里面,你就不会起心动念,心就平了。你能做到一切时、一切处恒顺众生,心永远保持清净,你知道一切境界相都是幻相,梦幻泡影,不是真实的。这种正念保持不变、不中断,『勿令休废』,休是中断,废是废失、忘掉,你不要失掉正念、不能忘失,这种功夫就叫唯心识观。下面是讲「真如实观」,这是从性宗上面来修学的:

【思惟心性。无生无灭。不住见闻觉知。永离一切分别之想。渐渐能过四空等境界相。得相似空三昧。得此三昧。识想受行能分别相。不现在前。】

这种功夫的运用确实比上面唯心识观要高,它是『思惟心性,无生无灭』,这是讲用禅定的功夫。观察心境,像观世音菩萨用的方法「反闻闻自性,性成无上道」。无生无灭是真如本性,它的状态是不生不灭的,《中观论》里面讲的不生不灭、不来不出、不常不断、不一不异。这个心性在哪里?就在我们的六根里头,六根的根性就是真如本性,只是我们不会用它。佛菩萨觉悟了,他就能够用根中之性,他不用识,他『不住见闻觉知,永离一切分别之想』。真性里头有没有见闻觉知?有,这是真性的作用,见闻觉知这是后得智。不过佛菩萨用他的见闻觉知他不住,不住就是不分别、不执着,永离一切分别之想。你看『分别之想』,想是什么?想是执着,分别、执着他放下了。

『渐渐能过四空等境界相』,「过」是超过,「四空」是四空天,最高一层是非想非非想处天。这些境界相他都能够超越,也就是他超越六道轮回了。如果住在这些境界相上面就超越不了,所以四空天人还是凡夫,没有跳出六道轮回。原因是什么?他在这个境界相里面有染着,住了。不住的就能超过,『得相似空三昧』,这是讲到他的用功功夫超越三界了。『得此三昧』,三昧是正受,得到了正常的享受。他的禅定功夫深,在这三昧当中,『识想受行能分别相,不现在前』,识想受行是五蕴里面的四种。色受想行识,也就是观世音菩萨在《心经》里面「照见五蕴皆空」,他的五蕴的相空了。色是指物质,识、想、受、行这都是精神的行为,这些物质的、精神的相都空,他超越三界了。这种分别的相没有了,是不是说没有境界相了?不是,境界还有,只是你在这个境界里面不起分别相。我们读经要细心,这里讲的不起分别相,没有说不起相,你还是见相。你见相见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但是你不起分别、执着,起分别、执着又掉到了六道里面。下面继续讲:

【从此修学。为善知识大慈悲者守护长养。离诸障碍。勤修不废。能入心寂三昧。复能入一行三昧。】

在这个基础上,你真正的好学,你肯真干,必定有『善知识』,就是佛菩萨来帮助你,他们慈悲『守护长养』。佛法里讲「佛氏门中,不舍一人」,只要我们真肯干、真愿意依教奉行的,一定得诸佛菩萨的守护长养。『离诸障碍』,则我们的障碍就少了。『勤修不废』,这是精进努力,用功而不中断,就能够『入心寂三昧』,又能够『入一行三昧』。什么叫做心寂三昧?心寂三昧,首先我们讲三昧,它是正受。凡夫的受不正常,所谓苦乐忧喜舍这五种受,身体有苦乐的受,心里面有忧喜的受;如果身没有苦乐、心没有忧喜,这种受叫舍受,舍受是正常的,但是凡夫不能够保持,如果能保持这就是三昧。心寂三昧,就是在佛法里讲小乘阿罗汉能够得到的;换句话说,心寂三昧就是漏尽通,这是六道凡夫没办法得到的受用。他的心寂灭,没有烦恼,漏就是烦恼,漏尽了,烦恼尽了、没有了,心清净。他虽然烦恼漏尽,没有了,这个烦恼是比较粗、比较重的烦恼,我们说见思烦恼,这是执着,他完全断掉了,可是他还有妄想。要超越,断妄想、断分别,要再往上提升,那就是「一行三昧」。一行三昧的一行,用现在我们的话来说,就是一门深入,长时熏修。你用功要用得专,你专在一个法门上、专在一部经,念佛的人专在一句佛号上面,这样能成就一行三昧。心寂三昧是小的成就,到一行三昧就大成就了。下面讲到:

【入一行三昧已。见佛无数。发深广心。住坚信位。】

这种成就就比心寂三昧要高,他入了『一行三昧』,能够『见佛无数』,就是见到无量无边的诸佛如来。我们有没有见到?如果我们见到一切人、一切事、一切物都是诸佛如来,我们就入了一行三昧。佛的境界里面看一切众生都是佛,我们凡夫由于我们自己有分别执着,看一切佛都是众生。到底我们是佛是众生?我们本来是佛。我们为什么现在有这么多烦恼?诸佛如来的眼目中看我们就像一个人喝醉了酒,他本来是个正常人,现在喝醉酒了,发酒疯,胡里胡涂的。这个人诸佛如来看他是什么?他是暂时发酒疯,他不是永远这样,他本来也不是这样,他本来是正常的,酒疯发完了他也会恢复正常。所以诸佛如来看我们个个都是正常人、都是诸佛。我们发了酒疯之后看诸佛都不正常了,就这么个道理。

所以我们要转念,真正学习善财童子,看一切人都是诸佛如来,不要看世间人的过失,你看世间人过失、看人家造作恶业,你心里还起贪瞋痴慢,一行三昧就很难达到。《大乘起信论》里面讲,「一切诸佛法身与众生身平等无二」,入这个境界,你看一切众生跟诸佛如来平等无二,这是在理上讲一行三昧。在事上讲一行三昧,一行三昧也叫一相三昧,在净土宗里面念佛三昧就是一行三昧。《文殊般若经》里面讲,「善男子善女人,欲入一行三昧,应处空闲,舍诸乱意」,这是告诉我们怎么念佛。要在空闲时候,把那些杂乱的思想放下,「不取相貌,系心一佛,专称名字」,这叫我们专心念一句佛号。念一句「南无阿弥陀佛」佛号,就能够「随佛方所,端身正向,能于一佛念念相续,即是念中,能见过去、未来、现在诸佛」,所以就在这念佛当中你能见佛无数。

为什么你能够见佛?因为你在念佛的时候,当你那一剎那心念得很清净的时候,你就能见佛。我是听说我们这里香港佛陀教育协会前段时间打佛七的时候,有位老菩萨见了佛,就在念佛的时候见佛光,这是什么?在那很短的一剎那间,心真的清净下来,没有妄念,他真正做到系心一佛,能够与一佛号念念相续,这个时候他就见佛,这是感应。但是这种感应的时间很短,不能够保持,为什么?他一见佛又起心动念,一起心动念那心就不清净,马上这境界就消失。所以我们要修学,念佛关键是要把注意力集中在佛号上,用佛号止住我们的妄念。境界来了也不要起心动念,一起心动念就着相,一着相,境界感应就消失了。而且如果着了相这也很麻烦,我们念佛关键是要念出清净心,不可以着相,所以在这一心三昧的境界里面『发深广心,住坚信位』。深广心是什么心?就是菩提心、真正觉悟的心,他真正发出来了。住坚信位,他的信心清净、坚定,永远不会退失。下面讲到:

【于奢摩他。毗婆舍那。二种观道。决定信解。】

『奢摩他』和『毗婆舍那』都是梵语,翻译成中文的意思,奢摩他是止,毗婆舍那是观,止观。用我们通俗的话来讲,止就是放下,观就是看破,奢摩他就是放下,毗婆舍那就是看破。整个佛法修学无非就是看破放下,你看破得愈多,就能放下愈多。放下之后又能帮助你看破一层,不断的看破放下,这是相辅相成的,直到圆满佛位。你对这个『决定信解』,这两种观,一个止、一个观,你都决定信解,你相信诸佛如来所用的方法无非就是看破、放下。所以我们要修看破放下,决定能够证道。从哪里开始放下?放下和看破哪个最重要?要从放下做起。放下什么?第一放下自私自利、放下名闻利养、放下五欲六尘、放下贪瞋痴慢,从这里下手。下面又讲:

【随所修学诸禅三昧之业。无所乐着。乃至遍修一切善根菩提分法。于生死中。无所怯畏。不乐二乘。以依能习向二观心。最妙巧便。众智所依行根本故。】

一行三昧是讲他真入境界了,『随所修学诸禅三昧之业』。诸禅三昧之业,是什么意思?就是诸佛所教的一切法门,无量的法门说的是什么?统统都是指修禅、修三昧。修学的原则是什么?就是戒定慧三学。戒定慧三学就是整个佛法,慧是目的,定是手段,由定开慧。慧不用去修的,你心里真得定了,你心起作用就是慧,所以不用起心动念去修慧,修定就可以了。要修定前面还要有基础,那就是修戒,由戒得定。戒,最根本、最基础的戒是什么?五戒十善,这是根本戒。根本戒前面还有基础,那是什么?那就是要修学《弟子规》、《感应篇》,伦理道德因果的教育,这是五戒十善的基础,叫前方便,最初方便。我们要修学从哪里修起?先用《弟子规》、先用《感应篇》对照自己的心行改过自新,然后才能够进而提升修十善业,然后才能够真正持五戒。由戒能够得定,由定开慧。这里讲对于这些法门、这些诸禅三昧,『无所乐着』,乐是爱好,着是执着,修学有功夫了,心里决定不能够起一点贪爱之心,不能起执着。好像觉得我功夫不错了,生这样一种傲慢的心,这个心一生起来就是贪着,这一贪着你就不能提升了。

下面,『乃至遍修一切善根菩提分法』,善根,世间的善根是讲无贪、无瞋、无痴,出世间善根是纯一精进,你能够遍修善根。「菩提分法」是什么?菩提是觉悟,觉悟的方法。你修学能够勇猛精进,断贪瞋痴,又不执着,你就是真正在修一切善根菩提分法。能够『于生死中,无所怯畏』,也就是你不怕死。生死是什么一回事?是个假相,根本没有生死,所以怎么会有畏惧?当你真正放下,对于一切现象你都能明了,你看到了事实真相,不再被这些生老病死、生住异灭的假相所迷惑,你真正觉悟。还『不乐二乘』,二乘是指小乘,它跟大乘区别在哪里?区别在于大乘人能够帮助人,能够主动的去帮助众生,像《无量寿经》里讲的「作众生不请之友」。『以依能习向二观心』,二观就是前面讲的止观,就是奢摩他、毗婆舍那,你能够去修习,你能够圆满成就。『最妙巧便』,巧就是善巧,便是方便,最微妙的善巧方便,你能够成就。『众智所依行根本故』,你成就了智慧,你的行都是智慧,我们现在说你的生活都在圆满的智慧当中,这是众智所依。这上面讲的是介绍两种观法,第一种是唯心识观,第二种是真如实观。下面是青莲大师对这两种观法有个解释:

【据此二观。与今家三种观法。无少差忒。】

这两种观法,就是唯心识观和真如实观。跟『今家』,今家是天台智者大师所说的『三种观』,就是前面讲的从行观、法相观、事相观,有时候我们讲三观里面讲空假中三观。空假中三观,从理上讲就是从行观,从事上讲就是法相、事相观,名相不同,其实『无少差忒』。忒是什么?不一样,就是没有一点差别的。下面解释:

【托事附法。与从行之事观。拟同唯心识观。从行中之理观。拟同真如实观。】

这里很好懂,『托事附法』这里讲的是什么?就是从行里头的『事观』,它就是跟二观里面讲的『唯心识观』一样。从行观里面,三观里的从行观里头有个『理观』,理观就是『真如实观』。下面说:

【此是地藏自修之法。复令一切修之。】

这就是地藏菩萨自己修学的方法,不外乎就是一心三观,就是奢摩他、毗婆舍那,就是看破、放下。而且『复令一切修之』,不仅自己依这个法门修学,也用它教导一切众生。下面又说:

【观惑业苦三障。皆此心似境。都如幻化。更何有生死流转。】

《地藏经》里面特别有三品经文讲『惑业苦三障』。起惑,完了造业,造业之后就受报,受苦报,这是六道轮回的现象。惑业苦从哪里来的?它是什么原因来的?我们来看看,他说是『皆此心似境,都如幻化』,原来惑业苦还是一种梦幻泡影的境界,唯心所现,唯识所变,它是一种假有、假相。事实是什么?事实没有『生死流转』,哪有这些六道轮回的现象?那些都是假相,是梦幻泡影。你真正了解这个事实,你就叫做了生死,没有生死了,了了。了是什么?明了。你清楚了,你清楚了一定就放下了,放下惑业苦。所以惑是迷惑,是根本,你一旦觉悟,惑没有了,也不造业了、也不受苦了。下面又讲:

【止观云。发大心。修大行。感大果。裂大网。归大处。此即地藏本愿之法也。】

《天台止观》这部论说到『发大心』,什么是发大心?就是发起大菩提心,是上求佛道、下化众生的心,也就是四弘誓愿里讲的「众生无边誓愿度」。地藏菩萨为我们显示的就是发出大菩提心。然后能够『修大行』,为什么能够修大行?因为他真正发起菩提大愿,大愿在推动他努力的修行,要先成就自己的德行,然后教化众生、帮助众生。如果自己德行没有成就,自己就会堕落,不仅不能度众生,反而会被众生给度跑,是众生度你,不是你度众生。所以发心以后,必须要断烦恼,四弘誓愿里讲的「烦恼无尽誓愿断」,这是修大行。大行就是断恶修善、精进修学,断恶修善是修习世间一切善根,无贪、无瞋、无痴;精进修行就是出世间的善根。为什么叫大行?大行是你的心,心量大你的行就大;心量小,你即使是修菩萨六度万行也是小行,不能叫大行。大行里面无私,没有自私自利、没有分别执着。

最后『感大果』,大行是因,大果是什么?世间的大果是生天。但是生天对修行人来讲还是小果,真正大果是什么?要超越六道、超越十法界,到一真法界了才叫大果。极乐世界是一真法界,华藏世界是一真法界,那才是真正的大果。所以修行发愿不要只祈求人天福报,要祈求什么?往生极乐世界不退成佛。『裂大网』,网是束缚,它代表烦恼,六道当中众生都是在网里头的,就像《地藏经》里讲的「又复遭网」,在六道长河里头常常被网住,出不了。怎么办?必须要觉悟,所以要读经,通过读经、听经、修学能够觉悟。读经关键是要融通,什么叫融通?你修学的结果是真正断烦恼,你才能叫融通,就能解开你的网。如果学了很多、懂得很多,结果烦恼一点都没有断,甚至恶业、恶念都没断,你还是在烦恼大网当中、在牢笼当中。

下面讲的『归大处』,大处就是指尽虚空遍法界,那是自性实报庄严净土,是真正的大处。极乐世界,我们往生到那里,归大处是往生到实报庄严土。在极乐世界实报庄严土,跟在娑婆世界这个实报庄严土是一样的,没有分别;有分别的是方便有余土有分别,还有凡圣同居土有分别。在实报庄严土上就没有这些分别了,为什么?实报庄严土就是证得清净法身,等同虚空法界,这真正归大处。《地藏经》的目标是证得清净法身,这是圆教。下面青莲大师说:

【如此人法。并在一念介尔之心。即空。即假。即中。吾心既尔。生佛亦然。】

这里讲的如此『人』,这是讲地藏菩萨,如此『法』,是地藏的本愿。人和法在哪里?『并在一念介尔之心』。一念介尔之心,就是我们的一念自性,每个人的一念自性里面统统具足诸佛法藏。『即空、即假、即中』,这个讲的是法,佛法,一切佛法圆满的包含在一念当中;不仅是佛法,这是世出世间一切法,它的本体皆空,相是假,用是中,空、假、中是代表大乘圆教,佛法本自具足。『吾心既尔,生佛亦然』,我们对空假中不知道,不知道它正是我们的一念自性本有的。诸佛如来明白这个道理,所以他们就会用,用是用什么?用一念。凡夫迷了,迷了就不会用一念,他用的是二念、三念,所以见色闻声不能够保持他的第一念。第一念刚起来,马上就迷了,马上就落到二念、三念,二念、三念就是妄想分别执着。这一念用的就是自性。生佛亦然,佛能够用一念,其实众生何尝不是在用一念?只是我们用一念,不知道自己已经用了一念,不能保持住在这一念当中,马上很短暂的时间就落到二念、三念,自己都不能觉知。所以生佛平等,只是我们在迷,佛悟。青莲大师说:

【但众生太广。佛法太高。初心为难。但观己心之高广。以扣无穷之圣应。机成致感。逮得大利。故须观心也。】

这种观法对于凡夫确实有困难,为什么?因为这个相太广了,这个法又太高了,高不可攀,所以初发心的人就很难入境界。怎么做?青莲大师建议我们,『但观己心之高广,以扣无穷之圣应』。我们观察自己的心,自己的心其实也是高广,什么高?马鸣菩萨《起信论》里讲的「本觉本有」,本觉是高。不觉呢?不觉是迷,迷产生现象,那是广的。我们众生不觉本无的,我们用什么方法?就是要从不觉中回头,念念归到本觉上。净土宗的方法好,用一句佛号就可以了,你这句佛号时时都挂在口里、挂在心里,你不懂得如何去观,你就念这句佛号,念着念着你就能够不知不觉本觉回归,回归本觉。这里讲『机成致感,逮得大利』,我们身口的行为,这是由我们心来做主宰,从心上去下手,从根本修,你得到的利益就大了,这叫观心,这很重要。最后下面一段:

【观音玄云。摩诃衍中。始从初心。终于后心。常观人法俱空。】

『摩诃衍』就是大乘的意思,在大乘里面初发心开始,一直到最后圆满成佛,『终于后心』就是后心圆满成佛。是怎么修过来的?『常观人法俱空』,人和法都了不可得,为什么?因为是因缘所生。

【以观人空。即是了因种子。观法空。即是缘因种子。】

这里讲的三因佛性,所谓正因、了因、缘因佛性。正因是本自具足的佛性,这叫正因佛性。了因佛性就是『观人空』,从这个相上我们去观察,不要被假相所迷。『法空』是从缘上,这都是帮你断烦恼、契入诸佛境界的这些方法。所以下面讲:

【故论云。始觉人空。终觉法空。以观人法空。即识三种佛性。佛从初发心。观人法空。修三佛性。历六即位。成六即人法。】

这里大意就给我们讲观人、观法的程度,受用有浅深不同,它们都是可以帮助你『修三佛性』,就是帮助你成佛的。在修观的时候从浅入深,这是讲『六即位』,「六即位」是天台宗讲的,这不同,是渐进的。

【今观地藏。即是分证等觉之人法。】

这是观地藏菩萨,他是分证位。下面讲:

【行人能观人法。全是自心。如如意珠。无不具足。即空假中。始从观行而至分证。与地藏本愿。一而二。二而一者矣。故曰不表观法。何以用心。此托事附法观之大途也。】

这里是教导我们『空假中』如何去用。一切法都是心想生,渐渐的在这里修学,你能从入观行位,到分证位,这是从『托事附法』,从法相、事相上去入观,这个大意为我们说明。

青莲大师《纶贯》我们就简要的学习到这里。从这里我们看到学习《地藏菩萨本愿经》,这部经不仅是末法时代帮助众生脱离恶道、证得人天的一部好宝典,更是帮我们能够这一生成就佛道的增上缘,我们对这个法门要认真的学习。今天我们已经把《纶贯》全部讲解圆满。有讲得不妥的地方,请各位大德菩萨多多批评指正。谢谢大家。

相关文章

猜你喜欢

  • 初识佛法

  • 佛学课本

  • 佛光教科书

版权所有:地藏经结缘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