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四明沙门知礼述
(编者按:所谓《观音义疏》,乃是隋智者大师为《法华经》之《观世音菩萨普门品》所作义疏,收入大正藏第三十四册,编号为一七二八;而《观音义疏纪》则是宋四明知礼为智者之义疏再次作科分和注疏,收入大正藏第三十四册,编号为一七二九;本书即是上述二著之合并,故称《观世音菩萨普门品义疏记会本》。本文段落分四类:凡○后,是知礼之科分;凡﹝智者疏﹞后,是智者大师之疏文;凡【】中,是《观世音菩萨普门品》经文;凡﹝知礼记﹞后,是知礼之义疏。本专集也单独收入了《观音义疏》,俾使读者能较清楚系统地看到智者大师的见解与思路。而知礼之《观音义疏纪》若不与智顗之疏对照研读,则理解会很困难,故不再单独成篇。)
○译疏二,初释题目二,初正释题。
﹝智者疏﹞观音义疏卷上。
﹝知礼记﹞义者,宜也。谓解释经文使合宜。又义理也。斯盖智者入法华三昧,于观行位中,见第一义理。以此义理,解今经文。疏者,通意之辞;又音疏,即疏通疏条之义也。
○二说记人。
﹝智者疏﹞隋天台智者大师说 弟子灌顶记。
○二释疏文二,初预分章段二,初叙二家三段。
﹝智者疏﹞此文既别出大部,有人亦作三段分文,谓初问去为序,佛答去为正,持地去为流通。复有云:经家序者为序,无尽意白佛去为正,持地去为流通。
﹝知礼记﹞此品既是谶师为北凉沮渠蒙逊,别传于世,故凉陈已来,讲者甚多。于是分节经文三段有异。
○二「今师」下,示天台多种二,初泛明多种分文。
﹝智者疏﹞今师有时亦作三段,有时不作三段名,但分为三章:一无尽意问,二佛答,三持地叹。或为四章:三如前,四者闻品得益。或作二段,谓前后两问答也。多种分章,随人意用也。
○二「若作」下,正依三段节目。
﹝智者疏﹞若作问答分章,则有两问答;初问答明观音树王冥益等义,后问答明普门珠王显益等义。
○二「就前」下,正释经文三,初前问答二,初分科。
﹝智者疏﹞就前问答为二:一问,二答。就问为四:一时节,二标人,三敬仪,四正问。
【尔时】
○二「一尔」下,随释二,初问四,初时节二,初释字义。
﹝智者疏﹞一尔时者,尔言即也。
○二「即是」下,明悉檀二,初别释相四,初世界。
﹝智者疏﹞即是说东方妙音弘经已讫,次说西方观音弘经之时,故言「尔时」。
﹝知礼记﹞东方西方,随机乐欲。
○二「或可」下,为人。
﹝智者疏﹞或可大众已闻妙音弘经,欢喜已竟;宜闻观音发心生善之时,故言「尔时」。
﹝知礼记﹞或有根性闻于前品,已得世界,故云喜竟;今闻此品,即生宿善。
○三「或可」下,对治。
﹝智者疏﹞或可时众疑于妙音,若为利益,上来说法,破众疑情已竟。时众有疑,观音之德正破此疑之时,故言「尔时」。
﹝知礼记﹞疑破解事属于对治,疑破悟理属第一义。今从解事,当第三悉。
○四「或可」下,第一义。
﹝智者疏﹞或可时众机在妙音,闻即得道,如二土菩萨得道已竟,八万四千悟理之时,须闻观音,故言「尔时」。
﹝知礼记﹞二土者,谓净光庄严土。八万四千随妙音者,此土华德及四万二千天子,因彼菩萨来往得道,今八万发心,悟在观音。
○二「诸佛」下,总明悉。
﹝智者疏﹞诸佛如来不空说法,有四悉檀因缘,尔乃为说,正是敷演四悉檀时,故言「尔时」也。
﹝知礼记﹞如来如鼓,四机如桴,击之有声,声不孤发。今乃四机扣佛之时也。
【无尽意菩萨】
○二标人二,初释别名三,初中道对小。
﹝智者疏﹞二标人者,即是无尽意也。名无尽者,非尽非无尽。为对小乘名尽,故言无尽,小乘明尽。为对尽智无生智,灭色取空之尽,故名无尽也。
﹝知礼记﹞此菩萨名由证中立,中必不偏,今偏从无尽者,为对小乘是灭尽法,特彰中道性无尽。故小乘尽智者,谓我见苦已,断集已,证灭已,修道已,如是念时无漏智慧见明觉也。无生智者,谓我见苦已,不复更见;断集已,不复更断;尽证已,不复更证;修道已,不复更修;如是念时无漏智慧见明觉也。
○二「又云」下,三谛明圆二,初总示。
﹝智者疏﹞又云何无尽?所谓空不可尽,假不可尽,中不可尽,故言无尽。
○二「大品」下,别示三,初圆空无尽。
﹝智者疏﹞大品经云:「即色是空,非色灭空,空故无尽也。」
﹝知礼记﹞拣析示体,故云即色是空。应知体空通衍三教,通则但体生死即空,此偏空也。别圆能体涅槃亦空,此中空也。离边属别,即边属圆,今在圆也,圆中名空,此空无尽。
○二「又大」下,圆假无尽二,初引经示相三,初大集约八十明假二,初本土所修。
﹝智者疏﹞又大集经释无尽意:东方过十恒沙国微尘世界,国名不眴,佛号普贤。纯诸菩萨无二乘名,但修念佛三昧,不灭不生不出,心行平等,犹如虚空,是为念佛。即见佛时即具六波罗蜜,得无生忍。所谓不取色即檀,除色相即尸,观色尽即羼提,观色寂灭即毗黎耶,不行色即禅,不戏论色即般若也。
﹝知礼记﹞此是妙假具于三观,不灭故假,不生故空,不出故中,盖不流出二边故也。此观观佛,具观三身,至分证位,名为见佛。一切佛法无不现前,且举六度耳。
○二「身子」下,依法立字二,初身子问。
﹝智者疏﹞身子问:「谁为汝作字,名无尽意。」
○二菩萨答。
﹝智者疏﹞答曰:一切诸法因缘果报无尽,一切诸法不可尽,初发无上菩提心已不可尽。譬如虚空不可穷尽,为一切智发菩提心,岂可尽乎?诸佛戒定慧解脱、解脱知见、十力无畏等无尽,因如是等发心,故不可尽。众生性无尽,教化众生无尽,知一切法性无尽,故无尽是名菩萨发心无尽。又檀波罗蜜无尽,乃至方便无尽,凡八十无尽。八十无尽悉能含受一切佛法,从是得名,名无尽意也。
﹝知礼记﹞具彰愿行,愿行无尽,名于此立。因缘果报,即依苦集。立誓因缘集也,果报苦也。为一切等,依灭立誓,以一切智,及五分等佛果法,故众生性下依道立誓,以顺法性,教化众生,知道法故,皆云发心,知是立誓。「又檀」下,依誓立行,万行皆为檀等摄也。称波罗蜜行到果也。若愿若行,皆无作故,方得无尽。「凡八」下,结上愿行皆即法界,是故皆含一切佛法。
○二「又净」下,净名就二谛明假。
﹝智者疏﹞又净名云:「何谓为尽?谓不尽有为。何谓无尽?不住无为。」
﹝知礼记﹞有为是俗可尽之法,无为是真不可尽法。小乘智浅,尽于有为,住于无为,故归灰断。圆人观俗,即是妙有,故行万行,观真能达不空之真,是故不住三无为坑。是故二谛皆是常住不思议假,故名无尽。
○三华严约十藏明假。
﹝智者疏﹞华严有十无尽法门。
﹝知礼记﹞新经二十,十无尽藏品云:菩萨有十种藏,三世诸佛皆说,所谓信藏、戒藏、惭藏、愧藏、闻藏、施藏、慧藏、念藏、持藏、辩藏,乃至云此十种无尽藏。有十种无尽,令诸菩萨究竟菩提。何等为十?饶益一切众生故,以本愿善回向故,一切劫无断绝故,尽虚空界悉开悟心无限故,回向有为而不著故,一念境界一切法无尽故,大愿心无变异故,善摄取诸陀罗尼故,一切诸佛所护念故,了一切法皆如幻故,是为十种无尽法,能令一切世间所作,皆得究竟无尽大藏。
○二「如此」下,结经明假。
﹝智者疏﹞如此等经,皆就假名分别一切诸法因缘果报,以明无尽意。
○三「又如」下,圆中无尽二,初引经示相四,初胜鬘约佛法明中。
﹝智者疏﹞又如胜鬘经云:「如来色无尽,智慧亦复然,一切法常住。」
﹝知礼记﹞以一切法皆佛法故,法无不中,中故常住,常住故无尽。
○二大品约法界明中。
﹝智者疏﹞又大品经云:一切法趣意是趣不过,意为法界意则非尽非无尽,如是无尽。例如非常非无常,是乃为常。
﹝知礼记﹞法界体是大总相,故诸法皆趣,如提纲领,毛目悉归。造境皆中,何法非总。今特言意,盖为释经意为法界,理必双非,名无尽者,名偏意圆,故例真常。实无边倒,今释无尽,上下皆然。
○三净名示即边是中。
﹝智者疏﹞又净名云:法若尽若不尽,皆是无尽相。无尽相即是空,空则无有尽与不尽,故知非尽非无尽,是真无尽义。
﹝知礼记﹞空有当体皆是圆中,中性不改,岂可有尽?此之无尽荡二边情,是故能空尽与不尽。「故知」下结成圆中,是真无尽。
○四大品明诸法皆中。
﹝智者疏﹞又大品经云:痴如虚空不可尽,乃至老死如虚空不可尽,色不可尽,乃至识不可尽。
﹝知礼记﹞修恶全体是性恶,故十二因缘及以五阴,一一如空,常住周遍,非当宗义,此文莫销。
○二「如此」下,结经明中。
﹝智者疏﹞如此等经皆约中道之理,以名无尽。
○三「通达」下,从德立名二,初正立名。
﹝智者疏﹞通达空假中三谛之法不可尽,故名无尽意菩萨。
﹝知礼记﹞能达之意从所达法,得无尽名,学者须了,意即三谛,无别所达,能达亦无,若其不然,非无尽意。
○二「亦名」下,例诸法。
﹝智者疏﹞亦名无尽心智,识、色、受、想、行等义不可说。不可说,不能具载。
﹝知礼记﹞心智五阴及一切法,既即三谛,故皆得立无尽之名。
○二「菩萨」下,释通名三,初对梵翻名。
﹝智者疏﹞菩萨者,外国云摩诃菩提质多萨埵,此云大道心众生。
○二约华释义二,初释众生二,初通明因果。
﹝智者疏﹞始心行者,为烦恼所生,二乘为五分法身所生,六度菩萨为福德所生,别圆为中道所生。故大品云:如来身者,不从一因一缘生如来身。
﹝知礼记﹞能生实法,所生假人,始自凡人讫尊极人,莫不从于众法而生。
○二别明菩萨。
﹝智者疏﹞菩萨为众行生,故言众生。
﹝知礼记﹞从于无尽众行而生,故曰众生。
○二「发心」下,释余字。
﹝智者疏﹞发心求佛,故言为大道,利益一切,以法道成他,或言成众生。
﹝知礼记﹞又约上求下化,而释前以众行,生已假人,今以道法,成他众生。
○三广释如别。
﹝智者疏﹞广释菩萨,义如别记。
○三敬仪二,初分经。
﹝智者疏﹞三敬仪者为三:一起,二袒,三合掌。
【即从座起,偏袒右肩,合掌向佛,而作是言:】
○二「起者」下,随释三,初释起二,初事释。
﹝智者疏﹞起者,礼云请益起,请业起。菩萨于佛备其二仪,故言起也。
﹝知礼记﹞礼即曲礼,彼云:「请业则起,请益则起。」郑氏注云:「尊师重道也。」起若今抠衣前请也。业谓篇卷也。益谓受说不了,欲师更明说之。今无尽意欲请观音利他之业,欲益己心菩萨之行,故从座而起。
○二观释三,初约空论起。
﹝智者疏﹞观释者,菩萨常修远离行,故言起。亦是契诸法空,空即是座于此空无所染著,故言起也。
﹝知礼记﹞文有二意:初明空观不著诸法,次明空观自不著空,故名为起。
○二「又菩」下,约假论起。
﹝智者疏﹞又菩萨安住空理,理本无起,愍众生故,乘机利益,故言起。
﹝知礼记﹞即不起灭定,现诸威仪也。
○三「又中」下,约中论起。
﹝智者疏﹞又中道之寂非起非不起,而能起能不起,无起之起,起即实相,亦起众生实相,故言起也。
﹝知礼记﹞中道遮照皆绝待对,故起不起无非中实,即遮之照名不起之起。此起自能起发中实,亦能令他起发中实。
○二「偏袒」下,释袒二,初事释二,初约西土。
﹝智者疏﹞偏袒右肩者,外国以袒为敬,露右者,示执奉为便,表弟子事师充役之仪,是故以袒为恭也。
○二「此方」下,约此方。
﹝智者疏﹞此方以袒为慢,然古有须贾,肉袒谢于张仪,露两髀也,此方亦不一向是慢也。
﹝知礼记﹞言须贾谢张仪者,合云张禄,字之误也。元是茫睢魏人也,初仕魏,与中大夫须贾使于齐,齐以睢为贤,私赏金璧及牛酒。须贾嫉而怒之,使还谗睢于魏相魏齐,云茫雎以魏密事告齐,魏齐大怒,拉胁折齿,遭箦卷弃之厕中。睢不死求守圊者出之,睢既得免,易姓名曰张禄。随秦使王稽入秦见昭王,昭王悦之,拜为客卿,稍迁左丞相。后须贾为秦使,睢乃微服而出,杖于路。贾见而大惊,问雎曰:「复说于秦乎?」睢曰:「逃亡之人,免死而已,何敢说秦乎!」又问睢曰:「秦相张君,子知之乎?」睢曰:「主人公亦得接近。」贾曰:「今欲因子请谒张君。」于是同诣。下车,守门者惊起正色,贾疑之,睢入而不出,贾问门人,知是秦相。失色战惧,脱冠肉袒,请入谢罪。睢乃数而怒之。及贾使还,睢曰:「为我报魏君,令斩魏齐,不然我将图魏矣。」魏齐后乃自缢,魏王斩首送秦。
○二观解。
﹝智者疏﹞观解者,覆露表空假二谛,又表权实。实不可说,如覆左表有冥益;权于化便如露,右表有显益也。
﹝知礼记﹞以事表理,既成法门,可以修观,故名观解。
○三释合掌二,初释合掌二,初事释。
﹝智者疏﹞合掌者,此方以拱手为恭,外国合掌为敬。手本二边,今合为一,表不敢散诞,专至一心,一心相当,故以此表敬也。
○二观解二,初表权实。
﹝智者疏﹞观解者,昔权实不合,而今得合。
﹝知礼记﹞昔分今合,顺部表观百界一念,权实昭然。
○二「又五」下,表事理。
﹝智者疏﹞又五指表阴。仁王经云:法性色受想行识,此即实智真身,亦有五阴也。应化因缘,亦有五阴也。众生性德之理,亦有五阴也。众生生死果报,亦有五阴也。圣人为化众生,示有应身五阴,是则权实阴殊。若众生法性理显,圣人亦息化归真,权实不二。合掌表于返本还源,入非权非实,事理契合,故合掌也。
﹝知礼记﹞迷殊悟合,法性五阴,凡圣岂殊?但圣出缠,众生在染。染中性阴起生死阴,以为能感,故使圣人出缠。实阴起于权阴,而为能应,感若复性,应则归真。故以两掌表今方合,欲令行人即观事阴,合于性阴。
○二释向佛。
﹝智者疏﹞向佛者,表万善之因,向万德之果也。亦是行人分证权实,合向于究竟权实,合故言向佛也。
﹝知礼记﹞文唯观解,而有二意:初直明向佛,次兼合掌明向义。
○四正发问二,初分文立意三,初带总分节。
﹝智者疏﹞四发问者,此下有两番问答:初番问观世音,后番问普门。前问为三:一称叹,二标所问人,三正问。
【「世尊!观世音菩萨以何因缘名观世音?」】
○二「大经」下,问答功德。
﹝智者疏﹞大经云:汝具二庄严,能问是义;我具二庄严,能答是义。今无尽意具二庄严,欲显观音二种庄严,咨发如来;如来究竟具二庄严,当答此义。
○三「释论」下,简示今问。
﹝智者疏﹞释论云:问有多种,不解问、试问、赴机问,今无尽意即是赴机问也。
○二「世尊」下,依文释义三,初释称叹。
﹝智者疏﹞世尊者,即是称叹尊号。十号具出释论,用彼释此。
○二「观世音」下,释所问。
﹝智者疏﹞观世音菩萨即是标所问之人也。具如前释。
○三「何因」下,释正问二,初问能成因缘二,初别取境智。
﹝智者疏﹞以何因缘者,因缘甚多,略言境智因缘。
﹝知礼记﹞境是机感,智即圣应,感应名局,因缘则通。
○二「若就」下,互通凡圣。
﹝智者疏﹞若就众生,则以善恶两机为因;圣人灵智,慈悲为缘。若就圣人,观智慈悲为因,众生机感为缘,以是因缘。
﹝知礼记﹞因亲缘疏,互论因发,互论缘助。
○二「名观」下,问所成名号。
﹝智者疏﹞名观世音,如上释也。
﹝知礼记﹞因缘是实法,名号是假,人揽实成假也。
○二佛答二,初分科。
﹝智者疏﹞第二佛答即为三:初总答,二别答,三劝持。就初总答为二:一明机,二明应。就机为四:一标人数,二遭苦,三闻名,四称号。
【佛告无尽意菩萨:「善男子!若有无量百千万亿众生,受诸苦恼,闻是观世音菩萨,一心称名。】
○二「数者」下,随释三,初总答二,初贴文二,初明机四,初标人数二,初举多数三,初牒经略示。
﹝智者疏﹞数者,十法界机,实自无量而言。百千万亿者,此乃通途商略业同者。
﹝知礼记﹞经文所举百千万亿,非谓十界共有此数,盖指一业有如许人。
○二「如一」下,同受一苦。
﹝智者疏﹞如一地狱界,大略是同,其间优降,复有何量?如一狱复有百千万亿品格之殊,一一品格复有百千万亿罪人,是罪业正同,所以同受一品罪苦。
﹝知礼记﹞以苦验人,知同一业。若不然者,那得同受一品苦邪?
○三「将此」下,以例诸趣。
﹝智者疏﹞将此意广历饿鬼、畜生、修罗、人、天皆亦如是,故知此数是标同业之意也。
○二「所以」下,明多意。
﹝智者疏﹞所以举多数者,明百千万亿种业,遭苦称名,一时有机,一时能应,皆得解脱。何况一人一业一机,独来而不能救。此举境众机多,以显观深应大也。
﹝知礼记﹞凡地发心,尚能遍摄,果中济物,岂有所遗?境众等者,机新若多,应火必盛。
○二遭苦二,初成上义显无量二,初以别业该同受。
﹝智者疏﹞二明遭苦者,即是受诸苦恼也。此语成上义,上百千是业同,此言诸苦恼,一苦恼是一业者,凡有百千万亿,故知有诸百千万亿。上明数同,下明业别。
﹝知礼记﹞上言百千是同业者,共受一苦。今言诸苦,即是有诸百千万亿。
○二「用此」下,以此意历十界。
﹝智者疏﹞用此意历十法界,万机之徒不可说,不可说也。
﹝知礼记﹞界界有诸百千万亿,华严明数极至不可说,不可说。
○二「今言」下,对别答彰遍该二,初明总答。
﹝智者疏﹞今言受苦恼者,正是现遭苦畑也。此苦由于结业果多故,因亦多。此即总答。文略而意广,遍该十界,不止人道而已。
﹝知礼记﹞文略意广,上明诸苦,实遍十界。苦由惑业,即显能脱十界三障,广岂过此。
○二后别答。
﹝智者疏﹞后别答中,文广而意狭,别举人间七难而已,故此处总答也。
﹝知礼记﹞文广意狭,别答七难,约观行解,始通三乘,今之总答,文该十界。
○三闻名二,初遭苦闻名共作机。
﹝智者疏﹞三闻名者,上明遭苦,次明生善,善恶合为机,此即明文。
﹝知礼记﹞由过现恶故遭诸苦,复由二世之善而得闻名。妙玄云:从阐提起改悔心,上至等觉,皆有善恶,相带为机。
○二「闻有」下,四闻三慧俱能感二,初释相二,初别指四教四闻。
﹝智者疏﹞闻有四义,如别记。
﹝知礼记﹞三藏能闻、所闻皆是实有,通教即空,别教即假,圆知能、所皆是法界。闻既有四,思、修亦然。故大本疏解「我闻」有:闻闻、闻不闻、不闻闻、不闻不闻。
○二「若能」下,正示圆教三慧。
﹝智者疏﹞若能如是通达四种闻义,即闻慧。心无所依,无住无著,即是思慧。一心称名,即修慧。
﹝知礼记﹞前三闻慧不得圆闻,圆教闻慧四种遍达。达四,皆是不闻。不闻即闻,而思何依何著?二慧导行,一心称名,名圆修慧。
○二「此文」下,结示。
﹝智者疏﹞此文虽窄,三慧意显。
○四称号二,初牒示事理。
﹝智者疏﹞四称名者,称名有二:一事,二理。
○二「若用」下,各示称念二,初事二,初明一心。
﹝智者疏﹞若用心存念,念念相续,余心不间,故名一心。或可如请观音中,系念数息,十息不乱名一念。或可无量息不杂异想,心想虽长,亦名一心。一心归凭,更无二意,故名事一心也。
﹝知礼记﹞有相续一心,有数息一心。
○二明称名。
﹝智者疏﹞称名者,或可略称,如此文。或广称,如下文。南无者,归命之辞,皆是事一心称名也。
﹝知礼记﹞今文但称所归之名,未称能归之辞,故是略非广。
○二理二,初明一心。
﹝智者疏﹞理一心者,达此心,自他共无,因不可得,无心无念,空慧相应,此乃无一亦无心。
﹝知礼记﹞心有生灭,不名为一。今达心性,非四句生,既本不生,亦复无灭,乃名一心。然立一心,对他成二,若无一无心,则无诸无法,毕竟叵得名理一心。言达此心者,即是体达事中一心。
○二「知声」下,明称名。
﹝智者疏﹞知声相空,呼响不实,能称、所称,皆不可得,是名无称,是为理一心称名也。
﹝知礼记﹞既达心空,从心所生,一切皆空,故令声响。能称、所称,皆非生灭,故曰理称。事未必理,理必具事,以此为因,安不感圣。
○二明应二,初分科。
﹝智者疏﹞二应者,先明应,次明解脱。
【「观世音菩萨即时观其音声,皆得解脱。】
○二「应有」下,随释二,初明应相二,初判偏圆益相。
﹝智者疏﹞应有多种,三教之应,应不一时,圆教观音,一时圆应。
﹝知礼记﹞三教作意,应不一时,圆任运应,一时普遍。
○二「众机」下,明机应速相。
﹝智者疏﹞众机畑急,应速一时,闻即称是机速,称即应是应速。
﹝知礼记﹞观音应赴,心内众生;众生机感,心内观音。若不然者,不遍不速。
○二「皆得」下,明解脱二,初约多机显圆应。
﹝智者疏﹞皆得解脱者,即是蒙应利益也。皆者,非但显于多机众益,亦是显于圆遍之应也。
﹝知礼记﹞故前释人数云此举境众机多,以显观深应大。
○二「或时」下,约三速再贴文。
﹝智者疏﹞或时为机速、应速、平等利益速,贴文。
﹝知礼记﹞经云观世音菩萨即时观其音声皆得解脱。如何观之,能令众苦,普皆解脱?说听之者,宜善思之。
○二「问十」下,料简二,初明十界机应俱时遍二,初以多机差别难。
﹝智者疏﹞问:「十法界众生无量机,既无量,云何一时令得解脱?」
○二「答譬」下,以四事圆普答五,初以四喻示。
﹝智者疏﹞答:「譬如父母,念子心重,多智多财,具大势力,众子在难,即能俱拔之。
○二「菩萨」下,约四法合。
﹝智者疏﹞「菩萨亦如是,无缘慈悲重,权实二智深,圣财无量,神通力大,十界虽多,应有余裕。
○三「安乐」下,引此经证。
﹝智者疏﹞「安乐行云:『忍辱大力,智慧宝藏,以大慈悲,如法化世。』即此意也。
﹝知礼记﹞智慧宝藏,证财智二。
○四「又如」下,又三喻显。
﹝智者疏﹞「又如毒龙罪报,尚能以一眼遍视一切,视之皆死,何况菩萨种智圆明耶?又如磁石,亦类明镜。
○五「又如」下,示三昧力。
﹝智者疏﹞「又如入王三昧力,一时十番利益,一切此义,具在大本玄义。」
﹝知礼记﹞中道为王,统摄二谛,一心圆入,十益普沾,观音入此三昧,即是遍入一切众生心性。常以三昧之力,与其十番之益,但由机感亲疏,致使利益浅深。「王三昧」在妙玄第四,「十益」在第六。
○二「问一」下,明一心事理立能感二,初久称无效问。
﹝智者疏﹞问:「一心称名,皆得解脱,今见称唱,累年不蒙寸效,何也?」
○二散心乖法答。
﹝智者疏﹞答:「经云一心称名,有事一理一,二途无取,何能感圣?譬如临镜背视,对谷闭口,何能致影响耶?」
﹝知礼记﹞若能一心称于事理,其犹形对影生,声腾响答。
○第二别答二,初分科叙意二,初分科。
﹝智者疏﹞第二别答为三:一口机感应,二意机感应,三身机感应。就口机为二:初明七难,次结口机。
○一叙意二,初叙他师意三,初立三机三,初「有人」下,定三业前后。
﹝智者疏﹞有人云:次第三机者,口显居前,音成由意,意识成身也。
○二「通论」下,论三机与拔。
﹝智者疏﹞通论口机,亦脱三种苦,但先除果苦,次除苦因,次满愿与乐。
﹝知礼记﹞免难是除果,离毒是除因,得子是与乐。
○三叙二番料简三,初问。
﹝智者疏﹞问:「此中明拔苦,那忽与乐?」答:「少分与乐,欲引接之也。」
﹝知礼记﹞那忽与乐者,古以得子为乐故也。答云少分与乐,不碍悲门。
○二问。
﹝智者疏﹞问:「何意不与其乐因?」答:「因非引接故不与,又其文在后,为说法,是与乐因。」
﹝知礼记﹞「礼拜乞子,示求乐果,何不令求戒善等业,为乐因耶?」答:「乐果称意,可引入求;修因勤苦,非引接法。其文在后者,十九说法广示修因也。」
○三问并答可见。
﹝智者疏﹞问:「悲门既少分与乐,慈门应少分拔苦?」答:「前悲全拔苦已竟,后但与乐,无苦可拔,何论少分?」
○二「有人」下,立七难二,初明双只。
﹝智者疏﹞有人解七难为两双一只:火水无识为一双,鬼非类为一只,王贼是类为一双。鬼闻去来,王论轻重,故成七难也。
﹝知礼记﹞鬼开去来者,去谓飘堕其国,来谓到此恼人。王论轻重者,被害则重,捡系则轻,体则是五,开则成七。
○二明次第。
﹝智者疏﹞次第者,火水无识为难则重。鬼虽有识,非类为次;王贼有识,是类故轻。然鬼王相间,初以鬼比王,王轻则鬼重;又以王比鬼,王重鬼轻。此二相似,故间出。
﹝知礼记﹞鬼王相间者,三鬼国难,四临害难,五来恼难,六枷锁难。三四相比,鬼难在海国则重,王难在城邑似轻。四五相比,王难或死故重,鬼恼或不死故轻。各论轻重,故云相似,乃相间也。
○三「有师」下,立八难二,初一师立。
﹝智者疏﹞有师以风,足为八难。
○二一师破。
﹝智者疏﹞有人弹之,文云:「称名皆得解脱,罗刹之难,不道风为难。」
○二「今明」下,明今师意二,初明三机二,初斥他非二,初斥情卜圣应。
﹝智者疏﹞今明圣人赴机,何必如此情卜?次第何必不次第?
○二「今不」下,斥悲门与乐。
﹝智者疏﹞今不同前者,此本明赴机拔苦,那得更以与乐间之?
○二「今言」下,明今意二,初随世立次。
﹝智者疏﹞今言次第者,先入国随俗,赴口机为初,意冥身显以为次也。
﹝知礼记﹞此娑婆国,声为佛事,口机为初,意根冥密,起必先身,身业粗显,后心而动。三业之次,岂不然乎?
○二「若寻」下,圣应无谋。
﹝智者疏﹞若寻经意,一时观其音声,皆得解脱。经不云次第观机,那可作次第释耶?
﹝知礼记﹞且随世俗,立次如前。据圣无谋,即扣即应。
○二「他既」下,明七难二,初明次第二,初且一往立次。
﹝智者疏﹞他既作七难次第,今还复作对之耳。入火,即有燋身绝命之忧,最为卒重,故居初。水漂沉浮,小缓于火。罗刹虽暴,如经云:「有五百罗刹女,妻五百飘人,生子受乐,时节犹长,然后顿食。」此复缓于水。王难非即得即戮,研罪虚实,实则刑,虚赦,不同于鬼,一概并食,故复次罗刹也。鬼来取者,无的所取,衰乃逢害,逃脱可免,不同王法,定判死生,故复次王难也。枷锁节身,不虑失命,但有禁固之苦,小缓于鬼。怨贼觅宝,输宝即毕若,能卑辞善巧方便,贼可免脱。此一往次第尔。
﹝知礼记﹞从重至轻,一往次第。
○二「至如」下,诫不可定执。
﹝智者疏﹞至如凶贼忽发,与火烧何异?
○二「问诸」下,明所表二,初以虽多唯七责。
﹝智者疏﹞问:「诸难众多,何意取七耶?」
○二「答此」下,以七难表六答二,初正示表意二,初通明七六。
﹝智者疏﹞答:「此有所表,人以六种成身,还以六种自害,如人共七难同住,复以七为难。今通用七难等来表六种也。火水风即表身内三种也;刀杖枷锁表地种也;鬼贼王等表识种也;三千大千世界表空种也。」
﹝知礼记﹞经明七难不止在事,故约观释,通互三乘。若无所表,不能该深,故约七难,以表六种。外水火风表内三种,刀锁坚碍表内地种,王等有情可表识种,三千世界虽非正难,是难所依,可表内空。
○二「云何」下,别示空识二,初明表相。
﹝智者疏﹞云何空得为难?如人身有内空,四大围之,识于中住;何异大千界围地水火风,王鬼贼等,于中住耶?
○二「空为」下,明为难二,初空。
﹝智者疏﹞空为难者,空是来难之由。如身体坚实,外病不侵,身若虚疏,众疾逼恼。又如人家宅,无垣墙,盗贼则进,能来难故,空亦成难。
﹝知礼记﹞虽非正难,而是难由。若论观行,亦为所观。
○二识。
﹝智者疏﹞识种是难者心识邪计,横起爱见,毁灭法身慧命;如王鬼贼劫夺财宝,断伤寿命,故识种是难。
﹝知礼记﹞识起爱见,必该通、别二种爱见。
○二「所以」下,结示唯七意。
﹝智者疏﹞所以不多取者,正应表此假,令多举诸难,亦是表此。
○二「一火」下,依义释文三,初口机二,初明七难七,初火难二,初科意三,初节经文。
﹝智者疏﹞一火难为四:一持名即是善为机,二遭苦即是恶为机,三应,四结。
【「若有持是观世音菩萨名者,设入大火,火不能烧,由是菩萨威神力故。】
○二「上总」下,叙经意。
﹝智者疏﹞上总云受诸苦恼,未判其相,今别答故,举水火等也。
○三「释诸」下,列义门。
﹝智者疏﹞释诸难,例为三意:一贴文,二举事证,三观行解释。
○二「贴文」下,随释三,初贴文四,初持名二,初释文义二,初释持名。
﹝智者疏﹞贴文者,持者口为诵持,心为秉持。秉持为理不失,虽非口持,觉观亦得是口行,故通属口业机摄。
﹝知礼记﹞秉持属口者,大论云:「出入息是身行,觉观是口行,受为心行。」秉持之心,既是觉观,故属口业。
○二释若有。
﹝智者疏﹞若有、设有、复有,皆是不定挑脱之辞也。
﹝知礼记﹞挑字去声,不定貌也。
○二「余皆」下,明前后二,初叙古。
﹝智者疏﹞余皆难起方称名,此中前持名而遭难,此或是前后互出尔。
﹝知礼记﹞谓是互出,其义不然。
○二今释三,初约义释。
﹝智者疏﹞今为火难卒暴,须预忆持,忆持必无此难。设脱有者,皆是放舍所持。背善从恶,称之为设。
○二「如慈」下,引事劝二,初引事证。
﹝智者疏﹞如慈童女因缘,若能至意修孝,不遭火轮,违母绝发受地狱苦。此是秉孝不纯,广出因缘云云。
﹝知礼记﹞此是男子名慈童女,鬻薪养母,督于孝诚。后欲涉海,母抱其足,不欲儿去,违母掣身绝母一发。海上失伴,入诸宝城,多岁受乐,行孝报也。后入铁城,火轮著顶,绝发之报。若专行孝,不遭火轮。
○二「行人」下,劝忆持。
﹝智者疏﹞行人持名,本不应遭难。缘差忽忘,设入大火,若能忆先所持,即得免难。
○三「火难」下,约重结二遭苦三应。
﹝智者疏﹞火难既重,机亦须深,故先持后脱,其义可见。
○四「威神」下,结。
﹝智者疏﹞威神力是结火难也。
○二「次约」下,举事二,初示二人著传。
﹝智者疏﹞次约证者,晋世谢敷作观世音应验传,齐陆果又续之。
○二「其传」下,举四人免难。
﹝智者疏﹞其传云:竺长舒,晋元康年中于洛阳,为延火所及,草屋下风,岂有免理?一心称名,风回火转,邻舍而灭。乡里浅见,谓为自尔。因风燥日,掷火烧之,三掷三灭,即叩头忏谢。法力于鲁郡,起精舍于上谷,乞得一车麻,于空野遇火,法力疲极小卧,比觉火势已及,因举声称观,未得称世音,应声火灭。又法智遇野火,头面作礼,至心称名,余处皆烧,智容身所无损。又吴兴郡吏,此皆记传所明,非为虚说信矣。
○三「就观」下,观释三,初通标列。
﹝智者疏﹞三就观行释者,火有多种,有果报火、业火、烦恼火。
﹝知礼记﹞报是事火,眼见身觉,业与烦恼,但有烧义。令世善业,及三观坏,故名为火,是以称为「就观行释」。问:「三观所对,唯在烦恼,纵兼远障,只至于业,事相火等,全不妨观,何得果报,预观释邪?」答:「经列七难,止在人中,智者深穷救难之功,在王三昧。即二十五有真常我性,观音证已,乃能遍拔众生之苦。于一一有,十番破障,令与我性,究竟冥一,方尽大士拔苦之用。然十番破,不出三障,若尽理说,于一一番皆破三障。今欲易解,从增胜说。报且在事,业属有漏,唯惑至极。观音修习王三昧时,具有弘誓,拔于法界三障之苦,故今众生三障苦逼,一心称名,皆得解脱。其义若此,岂得不论果报火等。应知吾祖说观世音圆修三昧,圆发僧那,圆入法门,圆救诸难,意令行人仿之,修入所列三障。岂独即今修观之境,亦是将来所拔之苦,故知具示七难浅深,正论观行始末之相也。」
○二「果报」下,示分剂。
﹝智者疏﹞果报火至初禅,业火通三界,烦恼火通三乘人。
﹝知礼记﹞报业烦恼,始自博地,终至等觉,皆具此三。故辅行明分段土至实报土,各有三道。分段三道:谓见思惑为烦恼道,烦恼润业名为业道,感界内生名为苦道。方便三道:谓尘沙惑为烦恼道,以无漏业名为业道,变易生死名为苦道。实报三道:谓无明惑为烦恼道,非漏非无漏业为业道,彼土变易名为苦道。今从增胜而说,故约事火,而为果报,只至初禅。轮回之因,以为业火,故至有顶。三观所破,方名烦恼,故通三乘。下去诸难,其意准此。
○三「果报火难」下,随次释三,初果报火二,初遭难三,初通明处。
﹝智者疏﹞果报火难者,从地狱有,上至初禅,皆有火难。
○二「如阿」下,别示相。
﹝智者疏﹞如阿鼻鬲子,八万四千,内外洞彻,上下交炎,饿鬼支节,烟起举体燋然,畜生燠煮汤炭。修罗亦有火难,人中焚烧现见,故若至劫尽,须弥洞然,诸天宫殿,悉皆都尽。初禅已下,无免火灾。
○三「凡一」下,总结数。
﹝智者疏﹞凡一十五,有众生百千万亿诸业苦恼。
﹝知礼记﹞四趣、四洲、六天、初禅,若加梵王,合云十六。同在初禅,且云十五。
○二「持是」下,感应二,初机成获脱。
﹝智者疏﹞持是观世音名,火不能烧,何但止就阎浮提人作解耶?
○二「直就」下,指数斥局。
﹝智者疏﹞直就一十五有果报,望旧解火,诚可笑哉?余九番,非彼所知。
﹝知礼记﹞直就果报,地上清凉,验于旧解,所失者众。因华已去,九番破有,他不闻名。
○二「次明」下,恶业火二,初遭难二,初明修因。
﹝智者疏﹞次明修因。恶业火者,随有改恶修善之处,若五戒十善。
﹝知礼记﹞上之所明,于现报上,求免苦畑,安其果身。今所论者,修行戒善,及八地定,求于未来人天乐果。
○二「多为」下,明遭火三,初释相。
﹝智者疏﹞多为恶业所难,故经云烧诸善根,无过嗔恚,虽生有顶,头上火然。
﹝知礼记﹞宿习、破戒、十恶业等,于修持时,起作障难,使戒定等善业不成,名为被烧。有顶等者,然有漏善极非想定,非恶业火,无所有下,即为所业,且欲示于恶通三界,故引之耳。
○二「术婆」下,引证二,初引事。
﹝智者疏﹞术婆伽欲火所烧。
﹝知礼记﹞术婆伽淫欲炽盛,火起烧身,此即业火,能生事火。验三种火,其性不别。
○二「金光」下,引经。
﹝智者疏﹞金光明云:「忧愁盛火,今来烧我。」
○三「能破」下,被烧。
﹝智者疏﹞能破善业,退上堕下,皆名为火。
﹝知礼记﹞上升之善,既为所焚,乃随恶业,牵堕于下。
○二「若能」下,感应三,初成机得脱。
﹝智者疏﹞若能称名,得离恶业。
○二「故请」下,引消伏证。
﹝智者疏﹞故请观音云:「破梵行人,作十恶业,荡除粪秽,令得清净。」
﹝知礼记﹞梵行者,净行也。谓大小诸戒,是三乘之人清净之行,十恶是能破,梵行是所破。
○三「由斯」下,用此文结。
﹝智者疏﹞由斯菩萨威神之力也。
○三烦恼火二,初就机应解释二,初明偏圆机感二,初别释二,初就声闻广示。
﹝智者疏﹞次明烦恼火。若声闻人,厌恶生死,见三界因果,犹如火宅。四倒结业,烟炎俱起,轮转堕落,为火所烧。生死蔓延,昼夜不息,勤求方便,竞共推排,争出火宅。称观世音,机成感应,乘于羊车,速出火宅。入有余、无余涅槃,即得解脱也。
﹝知礼记﹞见思之因,分段之果,四心流动,三相迁移,名为火宅。竞共推排,争出此宅,若非一心称观世音,或当堕落为火所烧。此教观音身在此岸,度人彼岸,故令声闻得二涅槃。
○二「次明」下,例余位俱机。
﹝智者疏﹞次明支佛,次明六度行,次明通教,次明别教,次明圆教,次明变易土钝根人,次明变易土利根人。
﹝知礼记﹞剂于通教,见思为火,别教正以尘沙为火,圆教初后无明为火。上之二土,通名变易,未能伏断。无明惑者名钝根人,若能伏断称利根人。伏在方便,断穷实报。
○二「凡有」下,总示二,初修观被烧。
﹝智者疏﹞凡有九番行人,修道之时,【立+立】为五住烦恼惑火之所烧害,各修方便,方便未成,火难恒逼。
﹝知礼记﹞唯除求离果报火者,戒善已上,皆名修道,故云九番。【立+立】为五住惑火烧者,修因禅定,亦被爱、惑二住所烧,况三毒业,见、思通摄。
○二「称观」下,称名得脱。
﹝智者疏﹞称观世音,方便即成,便得解脱。一一当其法门细作机感之义。
﹝知礼记﹞各依本法而修一心,及以称号。若成机者,无不得脱。
○二「问菩」下,明渐顿慈悲二,初问起。
﹝智者疏﹞问:「菩萨住何法门,而能如是耶?」
﹝知礼记﹞如上所明,二十五有,三障苦难,十番令脱,未知大士,修何方便,证何法门,得如是力?
○二「答菩」下,释出二,初略示。
﹝智者疏﹞答:「菩萨法门,无量不出,别圆两观,本起慈悲,故能十番垂应。」
○二「所以」下,广释二,初明渐次二,初修观本誓三,初果报慈悲。
﹝智者疏﹞所以者何?菩萨元初发菩提心,见果报火烧诸众生,即起慈悲,誓当度脱。
﹝知礼记﹞既于元始发菩提心,凡曰见闻,终期济拔。
○二「受持」下,修因慈悲。
﹝智者疏﹞受持禁戒,亦起慈悲,救诸业火。
﹝知礼记﹞略云禁戒,须兼根本十二门禅,以其业火,皆能坏故。
○三「修无」下,无漏慈悲二,初事定。
﹝智者疏﹞修无漏观,白骨流光,发火光三昧,八胜处中有火胜处,十一切处中有火一切处,皆起慈悲,当为众生灭烦恼火。
﹝知礼记﹞若据根本味禅之外,有根本净禅,谓六妙门、十六特胜通明禅,此等亦带无漏,能灭烦恼。今但从观骨光等为无漏者,盖取出世。事禅有火名者,辨其观相,此乃以事禅之火,灭见思之火。然事禅有四:即观、练、熏、修。观谓九想、八背舍、八胜处、十一切处;练谓九次第定;熏谓师子奋迅三昧;修谓超越三昧。今于四中,但举观禅中三,不引八背者,以八背中无火名故,盖随便也。初云白骨流光者,即九想中于第八白骨修。八色流光,言八色者,见地色如黄白净洁之地,见水色如深渊清澄之水,见火色如无烟清净之火,见风色如无尘迥净之风,见青色如金精山,见青色如薝卜华,见赤色如春朝霞,见白色如珂贝雪。见色分明,而无质碍。八胜者:一内有色相外观色少,二内有色相外观色多,三内无色相外观色少,四内无色相外观色多。此四句末,皆云若好若丑,是名胜知胜见。五地胜处,六水胜处,七火胜处,八风胜处。此于缘中,转变自在,观心淳熟,胜前八色故也。十一切处者:一青一切处,二黄一切处,三赤一切处,四白一切处,五地一切处,六水一切处,七火一切处,八风一切处,九空一切处,十识一切处。此于所观普遍,即观禅成就也。
○二「又观」下,三观。
﹝智者疏﹞又观诸火,悉是因缘所生法,体之即空。又从火空而观火假,分别因缘。又观火中见火实相。如是次第,节节皆有慈悲,誓当利物。
﹝知礼记﹞诸火者,报业烦恼,及事定中火,皆是三观所观境也。此境缘生,故先即空,次假,后中,故成别观,节节慈悲,誓拔报业及三惑火。
○二「今住」下,熏心起应二,初乘誓赴难三,初真悲妙力。
﹝智者疏﹞今住补处,力用无尽,以本誓力,熏诸众生,未曾舍离,随有机感,即能垂应。
﹝知礼记﹞即是邻极,同体慈悲,冥熏众生,令成机感,垂应拔苦。
○二「若事」下,众机关誓。
﹝智者疏﹞若事火起,称名求救,即对本时果上慈悲,拔苦与乐。恶业火起,即用持戒修定中慈悲。烦恼火起,即用无漏入空、入假、入中等慈悲,节节相关。
﹝知礼记﹞众生若起三种火时,与本菩萨所起无殊,故关分果之悲,以答因中之誓。肇师云:「发僧那于始心,终大悲以趣难。」
○三「若众」下,一时普救。
﹝智者疏﹞若众机竞起,一时牵感,慈悲遍应,皆得解脱。
﹝知礼记﹞别教虽则修有次第,证必圆融,故十种机能一时应。
○二「如华」下,引经证成二,初引经。
﹝智者疏﹞如华严第四十云:「善财诣进求国,见方便命婆罗门修苦行求一切智,有大刀山,四面火聚,从刀山上自投于火。语善财云:『能入此者,是菩萨行。』善财生疑,言是邪法。梵语善财:『莫作此念,此是金刚大智人,欲竭爱海。』自在天云:『此菩萨五热炙身,令我灭邪见,离我心诸魔。』又云:『菩萨炙身时,我等宫殿犹如聚墨,我即发菩提心。乃至他化自在天,于烦恼中得自在法门。乃至龙鬼阿鼻,皆发菩提心,舍本恶念。』善财闻空中语已,即时悔过,登刀山,入大火聚,未至得菩萨安住三昧,入火得菩萨寂静安乐照明三昧。此火山者,名为无尽法门,若入此门,能知诸法故。」
﹝知礼记﹞问:「今家判华严,善财未见弥勒文殊已前,皆是别教历别法门。今文既云此火山者,名为无尽法门,若入此门能知诸法,此门岂非圆融义耶?」答:「此唯于火法门中,能知诸法,不能于余法门知诸法故。以彼经云:我唯知此一法门,故知仍是教道之说。」「若尔,此之三昧,住何谛理?破何等惑?」答:「既云无尽法门,又云能知诸法,即是中道三昧,破无明惑。」故释签明,善财若于知识得实相三昧,则破障中微细无明,多分并约教道不融破无明惑(上皆释签)。
○二「举彼」下,结示。
﹝智者疏﹞举彼经火法门如此,证成观音火法门慈悲救苦十番利益也。
﹝知礼记﹞观音若是别教,救于烦恼火者,即如方便命婆罗门所修之相也。十番利益者,乃是通结前来三番慈悲。
○二「次明」下,明圆顿二,初明本修圆观慈悲。
﹝智者疏﹞次明菩萨。本修圆观所起慈悲者,但观一火具十法界,一切诸法入火字门。于一火门虽无分别,明识一切果报火、业火、烦恼火等,明了通达无缘慈悲,遍覆一切,是为火门入王三昧。
﹝知礼记﹞初心观火不思议境,即一火门具三千法。虽皆互遍,相相分明,即于此境发菩提心,誓拔众生三障火难,誓与众生三种火乐。
○二「若法」下,明入位法界机应二,初释三,初无谋而应。
﹝智者疏﹞若法界火起,菩萨以本地誓愿,普应众生,如磁石吸铁。
﹝知礼记﹞圆修圆证,以圆誓愿熏圆力用,不动一心救十火难。
○二「虽无」下,不分而分。
﹝智者疏﹞虽无分别,而分别说者,以十五三昧救果报火;用二十四三昧救修因火;二十五三昧通救二乘、通教、六度、别、圆等入空烦恼火;还用二十五三昧救别教出假火;还用二十五三昧圆救圆教人入中烦恼火。
﹝知礼记﹞圆普之悲,彻底而拔,实非前后浅深,应之但就机感。三障分齐,对二十五王三昧力,自成多少,免果报火。当于十五王三昧力,修有漏善,免恶业火。当二十四王三昧力,阙何一耶?若除恶业,不用非想,若成善因,不用地狱,以地狱因无成就故。非想之因,无破除故。故修因恶业,极上极下,互论不用一三昧也。二乘已去至圆入中,节节皆用二十五有王三昧力。
○三「虽应」下,入而不入。
﹝智者疏﹞虽应入诸火,不为诸火所烧,大集经云:「譬如虚空火灾起时,所不能烧。」
﹝知礼记﹞虽入诸有三障之火,以其体了即空假中故,无相可得,何有能烧及所烧邪?
○二「菩萨」下,结。
﹝智者疏﹞菩萨亦如是,以不思议慈悲,普应一切,皆得解脱也。
○二「常途」下,示己他得失。
﹝智者疏﹞常途释七难,止解得救人中苦,失二十四有及变易中苦,止得如幻三昧少分,全失二十四三昧广大之用也。
﹝知礼记﹞如幻三昧破阎浮有,具论十番,他师唯知果报一益,故云少分。
○二水难二,初列义门。
﹝智者疏﹞第二水难者,亦为三意:一贴文,二引证,三观释。
○二「贴文」下,随门释三,初贴文二,初科经。
﹝智者疏﹞贴文为三:一遭水是有苦,二称名是善,三得浅处是应也。
【「若为大水所漂,称其名号,即得浅处。】
○二「问何」下,释义三,初遭水二,初问。
﹝智者疏﹞问:「何意言为大水所漂?」
○二答二,初就水难答。
﹝智者疏﹞答:「小水不成难,或戏故入水亦不成难,欲论其难,故言大水所漂。」
○二「火难」下,对火难答。
﹝智者疏﹞火难所以言入者,小火亦应断命。若故入,若不故入,入则害命。今举其重难,重难既救,何况其轻?是故言其入火,不言入水。言其大水,亦言大火。
○二称名三,「水论」下,蒙应。
﹝智者疏﹞水论其浅即成应,火犹少在未成应也。
○二引证。
﹝智者疏﹞二引证者,应验传云:海盐有溺水,同伴皆沉,此人称观音,遇得一石,困倦如眠,梦见两人乘船唤入。开眼果见有船人,送达岸不复见人船,此人为沙门大精进。又刘澄随费淹为广州牧,行达宫停遭风。澄母及两尼声声不绝唱观世音,忽见两人挟船,遂得安稳。澄妻在别船及他船皆不济。道冏三人乘冰度孟津,垂半,一人前陷,一人次没,冏进退冰上,必死不疑,一心称观世音,脚如蹋板,夜遇赤光,径得至岸。此例甚多,皆蒙圣力也。
○三观释二,初列三水。
﹝智者疏﹞三约观解者,果报水至二禅,恶业水通三界,烦恼水通大小乘。
﹝知礼记﹞从增胜意,同前火难。
○二「如地」下,释三水三,初果报二,初遭难。
﹝智者疏﹞如地狱,镬汤、沸屎、咸海、灰河、流漂、没溺,饿鬼道中亦有填河塞海,畜生淹没冲波致患,阿修罗亦有水难,人中可知水灾,及二禅泛漾无岸。
○二「是时」下,机应。
﹝智者疏﹞是时若不称名,尚不致浅处,何况永免耶!
○二「次恶」下,恶业二,初遭难。
﹝智者疏﹞次恶业水者。诸恶破坏善业者,悉名恶业波浪。爱欲因缘之所毁坏,澍入三恶道中,忘失正念,放舍浮囊,见思罗刹,退善入恶者,即是水漂,何必洪涛巨波耶!
﹝知礼记﹞放舍浮囊等者,大经云:如人带持浮囊,欲度大海。有一罗刹,乞此浮囊,初则全乞,其人不与;次乞其半,次乞三分之一,次乞手许,后乞微尘许,其人念言,若与尘许,气当渐出,何由度海,故悉不与。护持禁戒,亦复如是。常有烦恼罗刹,令人破戒,若破根本如全与,破增残如半与,破舍堕如与三分之一,破波夜提如与手许,破突吉罗如与尘许,若不发露,则不能度生死彼岸,菩萨护持重禁及突吉罗,等无差别,今明恶业,故言放舍。
○二「若能」下,机应。
﹝智者疏﹞若能一心称名,即得浅处也。
○三烦恼二,初明机二,初论惑水二,初通明诸有水。
﹝智者疏﹞次次明烦恼水者。经云:烦恼大河,能飘香象。缘觉观爱欲之水,增长二十五有稠林,潦水波荡恼乱我心,暴风巨浪有河洄澓没溺众生。无明所盲而不能出,涅槃彼岸何由可登?
﹝知礼记﹞菩萨香象,足虽到底,若未达岸,宁免被飘。缘觉观集,而为,初,门故云爱水增长诸有。
○二「二乘」下,别示四教机二,初示声闻。
﹝智者疏﹞二乘人修三十七品之机,运手动足截有生死险岸,前途遥远,一心称名。若发见谛,三果皆名浅处,无学为彼岸。
○二「次支」下,例诸位。
﹝智者疏﹞次支佛,侵习为浅处。通教正习尽为彼岸。次别教,断四住为浅处,断无明为彼岸。次明圆教,六根清净为浅处,入铜轮为彼岸,变易中分分是浅处,究竟无明方称彼岸。
﹝知礼记﹞支佛修行,不立分果,深观缘起,久种三多,福慧既隆,顶侵二习,虽未发真,四流莫动,名得浅处,顿证极果,名到彼岸。通教菩萨,正尽得浅,习尽到岸。变易二土,同以别惑,而为中流,上品寂光,方为彼岸。
○二「复次」下,示四流。
﹝智者疏﹞复次,初果免见流,三果免欲流,四果免有流,乃至圆教方免无明流。
﹝知礼记﹞常途四流,只是界内之惑,今取别惑,方名无明。故知即与五住无异,但合色爱及无色爱为一有流耳。
○二「菩萨」下,明应前之十番,各有修相,皆所被机求脱之事。今说本观二种修相,皆是观音垂应之本二,初通示二观慈悲。
﹝智者疏﹞菩萨所以遍应水难者,皆是本修别圆二观慈悲,今日成就王三昧力。
﹝知礼记﹞兼别观者,略有二意:一者此教初心立行,虽依渐次,以知中实后,心能证王三昧故。二者欲以历别之相,显于圆融,一念具故。摩诃止观十乘之初,先明次第,显不次故。今释此品,本观皆两有玆二意。
○二「所以」下,别明三昧渐顿二,初渐二,初渐修。
﹝智者疏﹞所以者何?菩萨修别观时,见众生漂果报水,起誓拯济。菩萨修戒定时,以善治恶,于诸禅定水、光三昧水、胜处水,一切处皆起慈悲。以善攻恶,又从水假入空,发真无漏;从空出假,达水因缘,入水中道,见水实相。节节法门,皆起慈悲,熏诸众生。
﹝知礼记﹞元始发心上求下化。水光三昧,即观白骨八色流光中一色也。水胜处等,例如火难中说。
○二「今成」下,顿应二,初乘誓赴难。
﹝智者疏﹞今成王三昧,寂而常照。众生报水所漂,称名为机。对事慈悲,救果报水;戒定慈悲,救恶业水;三观悲救烦恼水。一切一时皆得解脱。
﹝知礼记﹞渐修顿证,常鉴法界,十番机缘,三障水漂,对于因中,节节誓愿,令彼一切,皆得解脱。
○二「如华」下,引经证成二,初证。
﹝智者疏﹞如华岩三十八明善财至海门国,海云比丘为说普眼经。云十二年来,常观此海,渐渐转深,大身居止珍宝聚集,如是观已,则见海底生大莲华,无量天龙八部庄严华上,有佛相好无边,即申右手摩于我顶,为说普眼经千二百岁,一日所受阿僧祇品,无量无边,若以海水为墨,须弥聚笔,书写此经,不能得尽。
﹝知礼记﹞托于事海,观三障海。十二年者,十二缘也。渐渐转深,见海十德,十观成也。生大莲华,显妙境也。天龙庄严者,具妙力用也。有佛相好,常见卢舍那也。申右手者,权智应也。摩我顶者,实智感也。即以感应道交,彰始本分合也。说普眼经者,分得果法也。一日所受至不能得尽者,一念心尘显大千经卷也。
○二「当知」下,结。
﹝智者疏﹞当知水法门摄一切法,亦如大品阿字门,具足一切义。观音于水法门,久已通达,故能遍应一切水难。
﹝知礼记﹞既如阿字具一切义,应知亦是中道法门,但带教道唯知此一耳。
○二「复次」下,顿二,初顿修。
﹝智者疏﹞复次,本修圆观法门,无缘慈悲,遍应一切者。观水字门,十法界趣水字,是趣不过水尚不可得,云何当有趣不趣?十法界趣水是俗谛,水尚不可得即真谛。云何当有趣不趣?即双非显中道第一义谛。
﹝知礼记﹞十界趣水者,水为法界,摄诸法尽,故言趣也。既立能趣及以所趣,故当俗谛。水尚等者,所趣之水,全体是性,无相可得,无所趣故,那有能趣,能所俱空,名为真谛。云何等者,水尚叵得,则无有趣,有趣既绝,不趣自忘,即以双非,显于中道。此之三谛,同一法性,即一而三,即三而一,不思议也。
○二「如此」下,顿应二,初明不应而应。
﹝智者疏﹞如此观水字十法界三谛之法,即起无缘慈悲,遍熏三谛十法界众生,故能圆应一切。
﹝知礼记﹞大经云:慈若有无,非有非无,名如来慈,岂非三谛起慈悲邪!前总难中,十界众生受苦,称名菩萨,即时观其音声,皆得解脱。不观十界即空假中,那得一时离于众苦?良以三谛是生本性,亦圣果源,无有二体。故同体悲方能圆拔。
○二明不分而分。
﹝智者疏﹞若分别观者,以十六三昧救果报水;以二十四三昧救恶业水;以二十五三昧救二乘通别圆入空有流等水;以二十五三昧救别教出假于有流中,令无染湿;以二十五三昧救圆教入中无明流水;一切一时俱得解脱也。
﹝知礼记﹞大意同前火难中说。今以四流对诸位难,四教入空,离于有流,等于见欲二流也。假于有流无染湿者,假虽破空亦不著有,以双流故,应知假显空亦弥著,名平等观。义在于斯,中破无明,如常所说。
○三罗刹难二,初列义门。
﹝智者疏﹞第三罗刹难者,亦为三:一贴文,二约事,三观释。
○二随门释三,初贴文二,初科经。
﹝智者疏﹞贴文又为二:一明难,二结名。难中为五:一举数,二明遇难之由,三遭难,四明机,五明应。
【「若有百千万亿众生,为求金、银、琉璃、砗磲、码瑙、珊瑚、琥珀、真珠等宝,入于大海。假使黑风吹其船舫,飘堕罗刹鬼国,其中若有乃至一人称观世音菩萨名者,是诸人等皆得解脱罗刹之难,以是因缘名观世音。】
○二「人数」下,随释二,初明难五,初举数二,初释人数。
﹝智者疏﹞人数者,但举百千总数,不定判多少。明入海求珍,结伴无定,虽无定数,终不可独往,故举百千也。
﹝知礼记﹞若百若千,或万或亿,以其泛海,必乘大舶,故云结伴,不可独往。
○二「贤愚」下,明入海。
﹝智者疏﹞贤愚云:田殖百倍,商估千倍,仕宦万倍,入海吉还,得无量倍。故入海也。
○二「次遭」下,难由三,初正释难由二,初证风非正难。
﹝智者疏﹞次遭风。是难由约下文证,今若开风为正难,下文云皆得解脱罗刹之难,此岂不独是罗刹难也?
﹝知礼记﹞以古师足风为八难,故据结文但成鬼难。
○二「难由」下,推风难由。
﹝智者疏﹞难由正应无在由者,何但由风?由风堕难,由入海遭风,求宝入海,由贪求珍宝,展转相由,风灾难切,故风是堕难之由也。
﹝知礼记﹞若展转推之,皆是难由,于诸由中,风由最切,是故经文特言风耳。
○二「七宝」下,追释宝物二,初分真伪。
﹝智者疏﹞七宝是正宝,珠是伪宝,又如意珠宝最上。今言等者,等上等下诸宝也。
○二示似真。
﹝智者疏﹞楼炭云:「巨海有七种似实,一百二十种真珠宝。」
○三「黑风」下,更释风相二,初他解三,初旧师立。
﹝智者疏﹞黑风者,旧云风无色,吹黑沙故尔。
○二「有人」下,他人弹。
﹝智者疏﹞有人弹云:「沙中无船,水中无沙,非是吹黑沙,乃是吹黑云尔。」
○三「今还」下,今例难。
﹝智者疏﹞今还例此难:水中无云,云中无船,何得弹沙而取云?风能吹黑云,何意不能吹黑沙?
○二「请观」下,今释二,初经明风色。
﹝智者疏﹞请观音云:「黑风洄波。」仁王般若有六色风,黑赤青天地火也。受阴经明五风。阿含亦云黑风。
○二「风加」下,风黑怖甚。
﹝智者疏﹞风加以黑,怖之甚也。
○三「罗刹」下,遭苦。
﹝智者疏﹞罗刹是食人鬼,人尸若臭,能咒养之令鲜。复有啖精气鬼,人心中有七渧甜水和养精神,鬼啖一渧令头痛,三渧闷绝,七渧尽即死。
﹝知礼记﹞罗刹鬼者,本毗沙门天王所管,有其二部:一曰夜叉,捷疾鬼也。二曰罗刹,食人鬼也。遍在诸处,然其本居海外有国。或人飘往其国,或鬼来此恼人,皆由恶因相关故也。
○四「一人」下,明机。
﹝智者疏﹞一人称名。
○五明应。
﹝智者疏﹞余者悉脱者,同忧戚休否是共,虽口不同唱,心助觅福,故俱获济是均。若后值贼则同声者,陆地心多不并,决须称号,令使齐,与水难为异。
○二「何意」下,结名。
﹝智者疏﹞何意就此结观音之名?此正就一人称名而赖兼群党,明慈力广被,救护平等,显观音之名也。
○二约事。
﹝智者疏﹞二约事证。应验传云:外国百余人,从师子国,泛海向扶南。忽遇恶风堕鬼国,便欲尽食。一舶众人怖称观音,中有一小乘沙门,不信观音,不肯称名,鬼索此沙门,沙门狼狈学称,亦得免脱。
○三观释二,初明风义不局。
﹝智者疏﹞次观释者,不但明世界中风,黑业名风。华严云:嫌恨猛风,吹罪心火,常令炽然。吹诸行商人,堕落恶道,失人道善宝,及无漏圣财。
﹝知礼记﹞世界中风,果报风也。黑业名风,至失人道善宝,皆恶业风也。失无漏财,烦恼风也。以下第五又明鬼难,具明三障恶鬼之义,故今观行,且从难由风义,而示欲于六种,明别圆观即是一切观境之式。
○二「从地」下,释风通三障三,初果报二,初遭苦二,初上至三禅。
﹝智者疏﹞从地狱上至三禅,皆有果报风难。
○二「如僧」下,下遍诸趣。
﹝智者疏﹞如僧护经,明地狱种种形相,疾风猛浪,没溺破坏,饿鬼所啖。若鬼道中,寒风裂骨,身碎碑黬,畜生飞走之类,倾巢覆卵,何可胜言?修罗亦有风难,若风灾起时,诸山击搏,上至三禅,宫殿碎为微尘。
﹝知礼记﹞僧护比丘,明四阿含为众知识。五百商人入海采宝,来就世尊,请此比丘,船中说法。佛知有益,许之。令去船还海岸,登陆而行。夜宿树下,商人早发,忘唤比丘,因玆失伴,独行山林。见僧伽蓝比丘住处,若饮食、若房舍、若温室、若园林、若田地、若受用,皆是苦具,日夜之间受种种苦,有百余条。僧护问故,皆答云:「当还问佛,自当知之。」既至佛所,具陈所见,佛皆答之。悉是比丘破诸禁戒,毁坏常住,侵用众物,于彼海山,受地狱苦。学者览之,足以自诫。
○二「当此」下,明机应。
﹝智者疏﹞当此之时,谁能救济,唯当一心称观世音菩萨。以王三昧力,或以手障,或以口吸,无量方便,令得解脱也。
○二「次明」下,恶业二,初遭难。
﹝智者疏﹞次明若修诸善,恶业风吹坏五戒十善船舫,堕三途鬼国,及爱见境中。大经云:「罗刹妇女,随所生子,而悉食之,食子既尽,复食其夫。」
﹝知礼记﹞三途约果,爱见约因,皆由宿业。令起爱见,堕于三途。贪欲之心,如罗刹妇,破戒定善,如随食子,失人天报,如食其夫。
○二「急须」下,机应。
﹝智者疏﹞急须称观世音菩萨,以慈悲力能令解脱。
○三「次明」下,烦恼二,初明机二,初声闻。
﹝智者疏﹞次明二乘人。采圣财宝,为烦恼风吹慧行船,行行舫堕见爱境,为见爱罗刹所害,若能称观世音,得脱见爱二轮,永得免二十五有黑业也。
﹝知礼记﹞圣财不出七种:一闻,二信,三戒,四定,五进,六舍,七惭愧。慧行即无常析观,「行行」即不净慈心等,二行约凡位所修,七财约圣位所得。
○二「次明」下,诸位。
﹝智者疏﹞次明支佛。六度行通、别、圆、变易等,入烦恼海,采一切智宝。八倒暴风所吹,飘诸行船,堕二边鬼国。用正观心,体达诸法不生不灭,入实际中,即得解脱。鬼义合前后章,故不重说也。
﹝知礼记﹞八倒风者,支佛六度通别圆入空之观,以常等为倒;假中变易,以无常等为倒。用正观一心称观世音,即出二边恶鬼境界,即能达到中道宝渚。鬼义合前后章,前即此章,贴文约事;后即第五鬼难章也。
○二「法界」下,明应二,初通示二观慈悲。
﹝智者疏﹞法界风难无量,一时圆应者,皆由别圆慈悲所薰。
﹝知礼记﹞别虽渐修,果能圆应。
○二「菩萨」下,别明三昧渐顿二,初渐二,初修时逐行起誓。
﹝智者疏﹞菩萨本修别观,见事中风,即起慈悲修戒定;见恶业风,即起慈悲修三观,时节节慈悲。
○二「今入」下,明证时随难相关。
﹝智者疏﹞今入风实相王三昧中,以事慈悲,救果报风;以戒定慈悲,救恶业风;三观慈悲,救烦恼风;故能十番拔难。
○二「若作」下,顿二,初修时三谛圆融。
﹝智者疏﹞若作圆观,论机应者,但观风字门,具照十法界,三谛宛然,通达无碍,慈悲遍覆。
﹝知礼记﹞风字门者,如请观音疏释六字章句,以六道等为六字门。良由六道体是法界,能通实相,故名为门。今以风字为门,其义亦尔。字者,召法之辞。
○二「若分」下,用时一念差别。
﹝智者疏﹞若分别说王三昧者,以十七三昧救果报风,以二十四三昧救修因风,以二十五三昧救二乘通别圆从假入空烦恼风,以二十五三昧救别教出假无知风,以二十五三昧救圆教入中无明风,变易可解。如是遍救法界,一切一时皆得解脱也。
○四刀杖难二,初列门。
﹝智者疏﹞第四明刀杖难者。亦为三:一贴文,二约证,三观释。
○二解释三,初贴文二,初科经。
﹝智者疏﹞贴文为三:一遭难即是苦,二称名即是善,三应。
【「若复有人,临当被害,称观世音菩萨名者,彼所执刀杖,寻段段坏,而得解脱。】
○二释义三,初遭难二称名三「今言」下,蒙应二,初据文消释。
﹝智者疏﹞今言刀杖段段坏者,明人执杀具,一折一来,随来随断,弥显力大。
○二「问」下,对前料简二,初问。
﹝智者疏﹞问:「水火何不令再灭耶?」
○二答。
﹝智者疏﹞答:「刀杖折再来重明圣力,水火灭后谁复持来?既无持来,灭何所显?今只令绝炎不烧,洪流更浅,存显力大,各有其意,不得一例作难也。」
○二约证。
﹝智者疏﹞二约事证者。应验传云:晋太元中,彭城有一人被枉为贼。本供养金像,带在髻中,后伏法,刀下但闻金声,刀三斫,颈终无异。解看像有三痕,由是得放。又蜀有一人,檀函盛像安髻中,值姚苌寇蜀,此人与苌相遇,苌以手斫之,闻顶有声,退后看像,果见有痕。其人悲感:宁伤我身,反损圣容,益加精进。晋太元高简,荣阳京人,犯法临刑,一心归命,钳锁不复,见处下刀,刀折绞之寸断。遂卖妻子及自身,起五层塔在京县。宋太始初,四方兵乱,沉文秀牧青州,为土人明僧骏所攻,秀将杜贺刑妻司马氏(云云)。
○三观行二,初通示三障。
﹝智者疏﹞三明观释者,非但世间杀具名为刀杖,恶业亦能伤善业身命,烦恼六尘三毒等皆名刀箭。
○二「从地」下,别释三相三,初果报二,初明遭难。
﹝智者疏﹞从地狱去,即有刀山柱骨,剑树伤身,锯解屠脍,狼藉痛楚。饿鬼更相斩剌,互相残害。畜生自有雌雄,牙角自相触突,又被剉切披剥。修罗昼夜征战,龙王降雨变成刀刃,人中前履白刃,却怖难诛。复有横尸塞外,复有衔刀东市。天共修罗斗时,五情失守,皆有刀杖怖畏失命之苦。
﹝知礼记﹞娑伽龙王,本宫安住,兴云降雨,六天、四域、修罗、龙鬼,感见不同:天见华宝,人得清水,修见刀剑。
○二「若能」下,明机应。
﹝智者疏﹞若能称观世音,若应刑所,刀寻断坏,若应战阵,立之等力,令得安和。
○二「次明」下,恶业二,初遭难。
﹝智者疏﹞次明修诸善因,为三毒刀箭恶业,破坏善心,割断戒皮、定肉、慧骨、微妙心、髓法身,慧命退失堕落,失人天道,乃至正命,登难崩易,万劫不复。
﹝知礼记﹞恶业所感,三毒炽然,近障戒定,远妨三观,言思绝处即微妙心。
○二「起怖」下,机应。
﹝智者疏﹞起怖畏心,称观世音即蒙救护,三毒不伤,清升受乐,即菩萨力也。
○三「次明」下,烦恼二,初机二,初声闻二,初遭苦二,初释相。
﹝智者疏﹞次明声闻人,厌患生死,即时观三界见思,剧于刀箭。
○二「故大」下,引证。
﹝智者疏﹞故大经云:「宁以终身近旃陀罗,不能暂时亲近五阴。爱诈亲善,六拔刀贼,趣向正路,如为怨逐。」大论云:「譬如临阵白刃间,结贼未灭害未除,如共毒蛇同室居,如人被缚将去杀。尔时云何安可眠?」五苦章句云:「十二重城,三重棘馆,五拔刀人守门。」
﹝知礼记﹞彼经云:譬如有王,以四毒蛇盛之一箧,令人养饴,瞻视卧起。若令一蛇生嗔恚者,我当准法戳之都市。其人闻已,舍箧逃走。王时复遣五旃陀罗,拔刀随之,密遣一人诈为亲友,而语之言,汝可来还。其人不信,投一聚落,都不见人,求物不得,即便坐地,闻空中声,今夜当有六大贼来,其人惶怖,复舍之去,乃至路值一河,截流而去(云云)。合云:蛇若害人,不堕恶道,无三学力,必为五阴旃陀罗害。若不识爱为诈亲诳,观于六入,犹如空聚群贼,住于六尘,六入欲舍,复值烦恼驶流,应以道品船【木+伐】,运手动足,过分段河。十住未免,唯佛究竟。经文本喻三乘始终,今喻声闻观法。十二因缘,关禁如城,黑白不动;三种之业,系属如馆;五欲为害,如拔刀人;魔境难出,如门被守。
○二「尔时」下,得脱。
﹝智者疏﹞尔时思惟如此怖畏,何由得脱著于正路?须一心称观世音,三业至到,机成感彻,则能裂生死券,度恩爱河,不为烦恼刀杖所害。欲主魔王,无如之何!
○二「次明」下,诸位。
﹝智者疏﹞次明支佛,次明六度行,次明通别圆变易等。五住刀箭伤法身,损慧命者,若能称名即蒙圣应,免离通别刀杖,脱二死地,岂非法身慈力耶?
﹝知礼记﹞各以本观,一心称名,即时解脱。
○二「复次」下,应二,初渐二,初明本誓。
﹝智者疏﹞复次,明刀杖机应遍法界者,良由本修别圆观时,见诸锋刃伤毁,即起慈悲,我当救护;修善遮恶时,于善恶业,复起慈悲;若观刀杖是因缘生法,修三观时复起慈悲,愿行填满。
﹝知礼记﹞随见随修,皆起誓愿,拔于众生,三障刀杖。
○二「今住」下,明赴机三,初赴机相。
﹝智者疏﹞今住王三昧中,无量神力,以本事慈悲,对果报刀箭;修善慈悲,救恶业刀箭;三观慈悲,救烦恼刀箭。
﹝知礼记﹞三昧神力称本,诸誓一一能拔。
○二「刀杖」下,所住法。
﹝智者疏﹞刀杖是质碍,属地字门摄,菩萨于质碍地门,通达明了。
﹝知礼记﹞以七种难,表内六种,对于观门,此地种门,今修成也。
○三「如华」下,引经证。
﹝智者疏﹞如华严四十,明弥多罗童女,于师子奋迅城,师子幢王宫中,处明净宝藏法堂,不可思议庄校此堂,一一琉璃柱,一一金刚壁,一一摩尼镜,诸宝、诸铃、诸树、诸形像、诸璎珞中,住是一切质碍具内,悉见一切如来。从初发心,行菩萨道,乃至成等正觉,入灭,皆于中现,无不明了。如于净水见月影像,此法门名般若普庄严法门。善财入此地法门时,能得不可说陀罗尼,大慈大悲陀罗尼,能作佛事陀罗尼,一切法无不具足。当知地字门普应一切,令得解脱也。
﹝知礼记﹞六种遍收一切观境,刀杖坚碍属地字门,故引屋壁地种能现诸佛,及能发明善财定慧一切功德,当知地门能成普应。
○二「复次」下,顿二,初圆修。
﹝智者疏﹞复次,圆观观地大质碍之法,摄一切十法界三谛,宛然明了,在地门中。
﹝知礼记﹞地为法界,生佛依正,无不趣入地字法门,当知一尘无不具足。三谛等者,一尘即空,一切皆空,假、中亦尔。
○二「圆起」下,顿应二,初总示。
﹝智者疏﹞圆起慈悲,遍于法界,寂而常照,无机不应。
﹝知礼记﹞三谛慈悲,无不遍摄,故能一时遍拔众苦。
○二「若欲」下,分别。
﹝智者疏﹞若欲分别说之令易解者,以十三昧救果报刀杖;以二十四三昧救三毒刀杖;以二十五三昧救入空烦恼刀杖;以二十五三昧救出假无知刀杖;以二十五三昧救入中无明刀杖。一切一时皆得解脱。
﹝知礼记﹞圆悲该互不可别论,若欲易知,对机分别四洲、四趣、四王、忉利,此之十有,有事刀杖,能感一十王三昧力;修有漏善,遮恶刀杖,感二十四王三昧力;四教三观,一心称名,感二十五三昧之力。
○第五鬼难二,初列门。
﹝智者疏﹞第五鬼难亦为三:一贴文,二约证,三观解。
○二「贴文」下,随释三,初贴文二,初科经。
﹝智者疏﹞贴文为四:一标处所,二明遭难即是苦,三称名即是善,四应。
【「若三千大千国土,满中夜叉罗刹,欲来恼人,闻其称观世音菩萨名者,是诸恶鬼尚不能以恶眼视之,况复加害。】
○二「三千」下,释义四,初标处二,初大千假设。
﹝智者疏﹞三千大千满中者,此假设之辞也。若言满中,复更从何处来?知是假言尔。
○二对上料简。
﹝智者疏﹞上水火何不假设满大千耶?鬼有心识,相延故满,假设为便;水火无心,假设为难。
○二遭难,三称名,四「鬼所」下,蒙应。
﹝智者疏﹞鬼所以畏者,观音有威有恩。若非怀恩,则是畏威,所以闻名尚不能加于恶眼,岂容兴害心?害心、恶眼二俱歇也。
﹝知礼记﹞恩威即是折摄二门,以恩摄故害心、恶眼二俱休歇;以威折故恶害亦然。
○二约事。
﹝智者疏﹞次约事证者。
﹝知礼记﹞标而不释,合注云云,上罗刹难已彰其事,故不重说。
○三观解三,初果报二,初明难。
﹝智者疏﹞次观解者,若果报论鬼难者,地狱道亦应有弊恶,大力鬼恼诸罪人,鬼道中力大者恼于小鬼,畜生道鬼亦啖畜生,人中可知。诸天既领鬼,何容为鬼所恼?如阿含中云:有大力鬼忽坐帝释床,帝释大嗔,鬼光明转盛;释还发慈心,鬼光明灭即去。天主既为鬼所恼,何况四王修罗道耶!
﹝知礼记﹞诸天等者,嗔增诸恶,助鬼之威。慈为善本,消鬼之势。行者当知,若多嗔恚,常与恶鬼同其事业;若常慈悲,与佛菩萨同其出处。
○二「如是」下,明感。
﹝智者疏﹞如是等处,鬼难怖畏,称观世音,即不能加害也。
○二「次明」下,明恶业二,初明难二,初鬼动三毒。
﹝智者疏﹞次明修因者,自有恶业名为鬼,自有鬼动三毒。如阿含云:淫亦有鬼,鬼入人心则使人淫佚无度,或鬼使嗔使邪,当知鬼亦破善。
﹝知礼记﹞虽是恶鬼使人淫佚,亦是淫业所召。以其多起淫思,致令淫鬼得便。嗔恚邪见,亦复如是。又是宿业互相招集,故于今日同造恶因破于善业。
○二「三毒」下,诸恶名鬼。
﹝智者疏﹞三毒当体是鬼者,淫破梵行,嗔破慈悲,贪鬼恼不盗戒,嗜鬼恼不饮戒,乃至十善诸禅亦如是,皆为恶业鬼毁损人天动、不动业。
﹝知礼记﹞如前业火、业水、业风,故今诸恶得名为鬼,皆以三毒而名恶业,与烦恼何异?任运起者,名为烦恼,卒起决定,能动身口,名三毒业。今既能破五戒十善,必非任运贪嗔痴也。人天散善,名为动业。四禅四定,名不动业。
○二「若能」下,明感。
﹝智者疏﹞若能称名,即不加害也。
○三「次明」下,烦恼二,初机二,初明难二,初所遭难二,初明满大千。
﹝智者疏﹞次明烦恼鬼者,见心为男鬼,爱心为女鬼,若论此鬼,即得满三千大千世界,非复假设之言。
﹝知礼记﹞男性刚利,如见推划;女性柔染,如爱缠绵。
○二「何以」下,遍三界。
﹝智者疏﹞何以故?以见使历三界,有八十八;爱历三界,合有九十八;岂不遍满?
○二「此鬼」下,遭难人。
﹝智者疏﹞此鬼欲来恼二乘人,乃至六度通别圆等行人。大经云:「唯愿世尊,善良咒师,当为我等,除无明鬼。」又云:「愚痴罗刹,止住其中。」岂非烦恼鬼耶?
﹝知礼记﹞小草已上,八番行人,俱为烦恼鬼之所害。
○二「若称」下,明感。
﹝智者疏﹞若称名诵念,观智成就,能令见爱尘劳,随意所转,不能为害也。
﹝知礼记﹞见爱尘劳,即染而净,是故净名取譬侍者,随意所转。
○二「次别」下,明应二,初渐二,初随修立愿。
﹝智者疏﹞次别圆本。观慈悲机应者,别观菩萨初发心时,见诸恶鬼恼乱世间,无能救解,如讫拏迦罗等恼毗舍离,是故菩萨兴起慈悲,为作拥护。若修诸善,为恶所坏。亦起慈悲,令善成就。若观此鬼及以业鬼,皆是因缘生法,从假入空,出假入中,皆节节慈悲誓愿。
﹝知礼记﹞如讫拏迦等,即请观音经缘起也。毗舍离此翻广严,彼国人民,遇大恶病,眼赤如血,两耳出脓,乃至六识闭塞,犹如醉人。有五夜叉,名讫拏迦罗,吸人精气。
○二「于诸」下,乘誓普救三,初示相。
﹝智者疏﹞于诸烦恼,深达实相,成王三昧,以誓愿熏修,法界众生,若遭鬼难,能遍法界救护。以事中慈悲救果报上鬼,修善慈悲救恶业鬼,以三观慈悲救爱见无明等鬼,悉令诸鬼堪忍乘御,不能为恶眼视之。
﹝知礼记﹞渐修顿证,法身自在,法界众生,三障鬼难,关于本誓,一一救之,能令诸鬼,皆为佛乘。
○二「如华」下,引经。
﹝智者疏﹞如华严四十三,迦毗罗婆城,娑婆陀夜天,于日没后,见处虚空,见其身上,有一切星,现一毛孔中;见所化众生,或生天上,或得二乘,或修菩萨,行种种方便,皆悉见闻。尔时夜天告善财言:我于恶众生,发大慈心;不善众生,发大悲心;于声闻缘觉,发安立一切智道心。我见众生,远离正道,趣于邪径,著诸颠倒。虚妄迷惑,受众苦恼,我见此已,无量方便除诸邪惑,安立正见。
﹝知礼记﹞斯是菩萨住鬼法门,能以鬼身,广作佛事,三障之鬼,或破或用,得自在故,一切鬼难,一时普救。
○三「故知」下,结益。
﹝智者疏﹞故知法身菩萨以夜叉鬼身,能作如此安立众生,观音菩萨于此鬼神法门,岂不通达普应一切,令得无害?
○二「若圆」下,顿二,初明圆观慈悲。
﹝智者疏﹞若圆观识种是爱见鬼门,一切法趣此识种鬼法门,十法界三谛具足,无缘慈悲,普被一切,即是鬼门王三昧力遍应法界。,
﹝知礼记﹞识种乃通今约鬼,修别从爱见识种为境,一识一切识,一切识一识,非一非一切,而一而一切,此是鬼门十界三谛。依此妙境,真正发心乃能遍应。
○二「若分」下,明随机分别。
﹝智者疏﹞若分别说者,以十三昧救事鬼,二十四三昧救恶业鬼,以二十五三昧救二乘通别圆入空鬼,乃至入中道,一切一时俱不加害。
﹝知礼记﹞事鬼既能恼于帝释,故地居天四洲四趣,感于十种王三昧力,余义同前。
○六枷锁难二,初列门。
﹝智者疏﹞第六枷锁难亦为三:一贴文,二约证,三观释。
○二随释三,初贴文二,初节经。
﹝智者疏﹞贴文为四:一标有罪无罪,二遭难,三称名,四应。
【「设复有人,若有罪若无罪,杻械枷锁检系其身,称观世音菩萨名者,皆悉断坏,即得解脱。】
○二「上临」下,释义四,初标罪。
﹝智者疏﹞上临当被害,此定入死目。此明有罪无罪,或是推检未定,或可判入徒流。若判未判,俱被禁节,明圣心等本救其囚执,不论有罪无罪也。
○二「在手」下,遭难。
﹝智者疏﹞在手名杻,在脚名械,在颈名枷,连身名锁,此则三木一铁之名也。系名系碍,检是封检,系未必检,检必被系,系而具检,忧怖亦深。
○三「鸟死」下,称名。
﹝智者疏﹞鸟死声哀,人死言善,若能称观世音者。
﹝知礼记﹞曾子云:「鸟之将死,其呜也哀。人之将死,其言也善。」
○四蒙应。
﹝智者疏﹞重关自开,铁木断坏。
○二约事。
﹝智者疏﹞次引事证者。应验传云:盖护,山阳人,系狱应死,三日三夜心无间息,即眼见观音,放光照之,锁脱门开,寻光而去,行二十里,光明方息。张畅为谯王长史王,及畅系延尉,诵经千遍,锁寸寸断,不日即散虚。丞相(云云)。
○三观释二,初正明枷锁三,初果报二,初明难。
﹝智者疏﹞三观释者,地狱体是囹圄,鬼及畜生,亦有笼系;修罗亦被五縳;北方及天上自在,应无此难。降是已还,无免幽畑。
﹝知礼记﹞事系唯在四趣三洲。
○二「若能」下,明感。
﹝智者疏﹞若能称名,皆得断坏也。
○二「次明」下,恶业三,初明难。
﹝智者疏﹞次明修因。恶业即名枷锁也,诸业虽有力,不逐不作者。若有造业,果终不失,故云不失法如券。若人修习诸善,被恶业覆,如大山映覆于心。使善败坏,更增恶业,恶业即招果縳,无由可解。
○二「若欲」下,明感。
﹝智者疏﹞若欲脱此业者,因时可救急,称观音能令三恶业坏。
○三「故经」下,引经。
﹝智者疏﹞故经云:妻子以为锁械,钱财以为牢狱,王法以为狱籍,遮碍行人,不得修道,望现在是果报缚,望过去是业。
﹝知礼记﹞廷尉检系可有散时,妻子钱财系无脱日。望现在等者,只今妻子及钱财等,亦业亦报。何者?若从现说,名之为报;从过去说,名之为业。应知障善皆是宿恶,此之宿恶,或已成报,乃附报为障,即今妻子及自身依报等也。若未成报,今在业道,亦自有力,令善不成。又今妻等,不定为障,若于往世同营善因,今则能为修道助缘。如妙庄严王,因妻子故,见佛悟道。现见有人,妻子劝善,畜财能施。今从恶因所感妻等,名锁名狱。若归观音,则成报之业,及未成者,是恶皆息。
○三「次明」下,烦恼二,初明机二,初约声闻二,初约小释二,初明难。
﹝智者疏﹞次明声闻者,凡夫及三果皆是有罪,罗汉是无罪。大品云:摩诃那伽虽有罪无罪,同在三界狱中,五阴绳所缚,三相无常检束印封之。权实上惑名杻,定慧上惑名械,中道上惑名枷,法身上惑名锁,如是等束缚行人不能得脱。
﹝知礼记﹞凡夫见思全在初、二、三果,思惑未尽,皆名有罪,罗汉思尽名为无罪。大品经指学无学,名为大龙,故云摩诃那伽。学人残思名为有罪。无学断尽名无罪,俱未无余,名同在狱。既有果身,宁逃五阴及以三相,乃名检系。权实等者,此约有罪示也,碍于二智提拔名杻,妨于二行进趣名械,小以断常为中道枷,能障五分为法身锁,只是见思对于所障得杻等名。
○二「称名」下,明感。
﹝智者疏﹞称名系念必蒙灵应,若发定慧是械断,若发权实是杻断,若破无明是枷断,法身显现是锁断,入无余涅槃是缚断。免三相是离检,出三界是出狱。
○二「此复」下,明通大。
﹝智者疏﹞此复有通别意。
﹝知礼记﹞若就通惑论杻械等,即藏通人;若就别惑明杻械等,即别圆人。
○二「次明」下,例诸位。
﹝智者疏﹞次明支佛六度行通别圆。
○二「若论」下,明应。
﹝智者疏﹞若论枷锁犹是地质碍,别圆本观所起慈悲遍应之义,不异于前。
﹝知礼记﹞因中渐顿慈悲,果上圆普与拔,皆如上说。
○二「若三」下,兼明空识二,初普应指前。
﹝智者疏﹞若三千大千以表空种,王贼鬼等以表识种,论其十番普应,此亦如前。
○二「论其」下,本观今说二,初渐二,初本观慈悲二,初随观示。
﹝智者疏﹞论其本观,今当说菩萨见众生以空识成果报身,还为空识所恼。修诸善时,空识之业亦能坏善观。空识有三谛之障,有三谛之理,如是节节皆起慈悲,悲欲拔众生苦,慈欲与众生乐。
﹝知礼记﹞一切顷恼是识所为,识最是难。空虽非难,能来难故,空亦名难。空为业者,亦是业由,身内有空,故能动作造于业因,外空亦然。空为惑者,于境迷悟,成障成理,一切法邪,一切法正,而于节节起誓与拔。
○二「故净」下,引经证。
﹝智者疏﹞故净名云:菩萨观四大种、空种、识种皆空,空故无四大、无空、无识,是为入不二法门。
﹝知礼记﹞入不二法门品明相菩萨曰:四种异空种异为二,四种性即是空种性,如前际后际空,故中际亦空,若能如是知诸种性者,是为入不二法门。既云四种性即是空种性,就性明空,空是中理,此以中理,不于事二,彼约五种即性,故不二。今明六种,岂不即性?得经意故加于识种,弥显不二。若其空识不即中道,将何以为王三昧体?
○二「成王」下,乘誓应赴二,初示相。
﹝智者疏﹞成王三昧能遍十法界,垂应以事中慈悲救果报空识难,以修善慈悲救恶业空识难,以三观慈悲救烦恼空识难,故知观音于空识法门而得自在。
○二「华严」下,引证。
﹝智者疏﹞华严三十九,善住比丘于虚空中大作佛事。
﹝知礼记﹞见空实相,能于虚空立种种事,利诸众生。
○二「若作」下,顿二,初空识圆修。
﹝智者疏﹞若作圆观,观空种因缘性相,本末究竟等,则一切十法界悉趣空门,识亦如是。
﹝知礼记﹞诸门观法,多推心识,从近从要,初心易故。人根不等,有宜观外而得益者。四念处中,下界众生多著于外,故令摄境观于内心;上界众生多著内心,故令观色夺于内著。今观空种,亦是色类。唯是一色,空外无法。故一切十界,悉趣空门。空即三谛,故一切法皆即三谛,三谛慈悲,无生不摄。
○二「起无」下,慈悲普应。
﹝智者疏﹞起无缘慈悲熏诸众生,十法界有机,即能一切一时而得解脱。
○第七怨贼难二,初列门。
﹝智者疏﹞第七怨贼难,亦为三:一贴文,二约证,三观释。
○二「贴文」下,随释三,初贴文二,初正释想破二,初科经。
﹝智者疏﹞贴文为四:一标难处,二标遭难人,三明有机,四明应。
【「若三千大千国土满中怨贼。】
○二「难处」下,释义四,初标难处二,初明处。
﹝智者疏﹞难处者,先明处即是大千国土。
○二「次明」下,明难二,初释满中。
﹝智者疏﹞次明难即满中怨贼。满中,假设之辞也。国旷贼多,圣力能救,显功之至也。
○二「怨者」下,释怨贼。
﹝智者疏﹞怨者,此难重也。贼本求财,怨本夺命,今怨为贼,必财命两图。若过去流血名怨,现在夺财名贼,如此怨贼遍满大千,尚能护之,轻者岂不能救也!
○二「二标」下,遭难人二,初示四义。
﹝智者疏﹞二标遭难人者,即商主也。此又为四:一明主,二有从,三怀宝,四涉险。
【「有一商主,将诸商人,赍持重宝,经过险路。】
○二「商者」下,释四义四,初释商主。
﹝智者疏﹞商者训量,此人择识贵钱,善解财利,商量得宜,堪为商人之主。
○二「既有」下,释商人。
﹝智者疏﹞既有商主,即有将领诸商人。
○三「既涉远」下,释重宝。
﹝智者疏﹞既涉险远,所赍者必是难得之货,故言重宝也。
﹝知礼记﹞以人众路远,显所赍宝贵。
○四「险路」下,释险路。
﹝智者疏﹞险路者,或可旷绝幽隘,名为险路;或值怨贼冲出之处,名为险路者也。
﹝知礼记﹞以处以人二事释险。
○三「机者」下,明有机二,初示经四义。
﹝智者疏﹞机者亦四:先明一人安慰,二劝称名,三叹德,四众人俱称。
【「其中一人作是唱言:『诸善男子!勿得恐怖。汝等应当一心称观世音菩萨名号,是菩萨能以无畏施于众生,汝等若称名者,于此怨贼当得解脱。』众商人闻,俱发声言南无观世音菩萨,称其名故即得解脱。】
○二「所以」下,通释四义二,初明前三助进二,初释二,初明设三所以。
﹝智者疏﹞所以安慰者,止其恐怖也。所以劝称名者,设其上策也。所以叹德者,奖令定胆也。
﹝知礼记﹞一心称名为计策者,更无过此,知德可凭,其胆则定。
○二「若不」下,明无三不进。
﹝智者疏﹞若不安慰,则怖遽慞惶。虽安慰止怖,若不设计,唐慰何益?故劝称名。虽劝称名,若不叹德,设计则心不定,胆亦不勇,所以叹德。
○二「故知」下,结。
﹝智者疏﹞故知此菩萨决定能施无畏,决果依凭。
○二「三义」下,明后一能感二,初明因三故唱。
﹝智者疏﹞三义既足,俱时称唱。
○二「南无」下,翻梵就华。
﹝智者疏﹞南无云归命,亦称为救我。
○四明蒙应。
﹝智者疏﹞机成获应,即得解脱也。
○「次结」下,寄结口机二,初举经。
﹝智者疏﹞次结口机也。
【「无尽意!观世音菩萨摩诃萨威神之力,巍巍如是。】
○二「今言」下,释意二,初约威力明。
﹝智者疏﹞今言观音势力既大,加护亦旷,岂止七难而已!当知遍法界皆能救护,故言巍巍。
○二「巍巍」下,约字义显。
﹝智者疏﹞巍巍者,重明高累之辞也。明观音之力,出于分段之外,竖应二土,故云重明;载沐神应,故云高累;以是义故,故言巍巍如是也。
○二约事证。
﹝智者疏﹞二约事证者,应验传云:慧达以晋隆安二年,北陇上掘甘草,于时羌饿捕人食之。达为羌所得,闭在栅中,拣肥者先食。达急一心称名诵经,食余人稍尽,唯达并一小儿,次拟明日。达竟夜诵,犹冀一感。向晓羌来取之,忽见一虎,从草透出咆哮,诸羌散走,虎因啮栅作一穴而去。达将小儿,走叛得免。又裴安起从虏叛还南,至河边,不能得过,望见追骑在后,死至须臾,于是称观世音,见一白狼,安起透抱,一掷便过南岸,即失狼所。追骑共在北岸,望之叹惋无极。道明于武原劫夺船道往径遇贼难等。
○三观释三,初果报。
﹝智者疏﹞三观释者,若果报论怨贼者,从地狱至第六天皆有斗诤,如阿含云:忉利战不如修罗,索援至第六天,如此怨会,称名得脱也。
○二「修善」下,恶业。
﹝智者疏﹞次修善时恶多是怨,犹如冰炭,称名恶退,善业成就,如闇灭明生。
﹝知礼记﹞修善治恶,若恶多善少,恶即怨贼。若善多恶少,恶为仆从。冰炭之势,多能灭少,系念成机,恶销善立。
○三「次明」下,烦恼二,初略明机二,初通明四行遭贼。
﹝智者疏﹞次明烦恼为怨贼者,一切烦恼是出世法怨,商主是三师羯磨,受戒人是商人,无作戒是重宝,五尘是怨贼;或法师是商主,商人是徒众,理教是重宝,两遇魔事是怨贼;或心王是商主,心数是商人,正观之智是重宝,觉观为怨贼;或般若是商主,五度万行是商人,法性实相是重宝,六蔽是怨贼。
﹝知礼记﹞以前六遍备,明八番破惑感应,故今怨贼但明四行,遭烦恼贼,将历四教,自摄八番。言四行者,一戒法受持,二听习教理,三研修正观,四正助合行。出世行人要先禀戒,随境护持,持心习教,凭教显理,称理修观,以正导助。若非此四,入圣何期?初「商主」下戒中,三句明受,一句明持,五尘能杀持护之心,名戒怨贼。次「或法」下听法中,师徒说听皆欲依教而显至理,此二俱得名重宝者。以其诠旨,得则俱得,失则俱失,其犹识指,方乃见月,故知解教诚为不易,何况理乎!而其徒主两喜杂魔,二宝俱失,师为利故说,徒为名故学,斯之两人,皆成魔业。或师嗔弟子,或弟子恨师,亦是二人值于魔事。「或心」下修观中,心王若正,心数亦正;王数同求,正智之宝。三毒觉观,能劫此宝,最为怨贼。「或般」下正助中,正观般若,导五助行,共显理宝。般若如知金藏,五度如用功掘出,六蔽之贼害此二因,还令藏隐,是名怨贼。
○二「将此」下,历诸教明感。
﹝智者疏﹞将此意历诸教,义自在作,悉成称名,即得解脱也。
﹝知礼记﹞四教行人,一一须四,若遇怨贼,一心称名,四行皆就。
○二例明应。
﹝智者疏﹞复次,约怨贼难,结成别圆慈悲应,例前可解(云云)。
﹝知礼记﹞例前六种,故略不说。
○第二意业机二,初列门。
﹝智者疏﹞第二从「若有众生,多于淫欲」去,是明意机也。释此为二:初贴文,二观解。
○二「贴文」下,随释二,初贴文二,初科经。
﹝智者疏﹞贴文为二:初正明意机,次结意机。
【「若有众生,多于淫欲,常念恭敬观世音菩萨,便得离欲。若多嗔恚,常念恭敬观世音菩萨,便得离嗔。若多愚痴,常念恭敬观世音菩萨,便得离痴。】
○二释义二,初正明意机二,初总示经文。
﹝智者疏﹞意机约三毒,为三章,章各有三:一明有苦,二默念此两即是明机,三明离即是明其应三也。
○二「通称」下,通释经义三,初依经论释三毒二,初通释二,初明单复。
﹝智者疏﹞通称毒者,侵害行人,喻之如毒。但名有单复。
﹝知礼记﹞云贪嗔痴,此三单也;今从复列,故云淫欲、嗔恚、愚痴。大本疏云:「自爱为欲,爱他为淫;自忿为恚,忿他为嗔;自惑为愚,惑他为痴。」
○二「有人」下,明多少二,初他明少。
﹝智者疏﹞有人解云:三毒多者,不知其是过,故不求观音;少者念观音,梵行之德,所以能感。
○二「意谓」下,今明多二,初立少乖经。
﹝智者疏﹞意谓此释乖文。文云:若有众生,多于淫欲,念即得离。云何对面违经耶?
○二「今明」下,明多能感。
﹝智者疏﹞今明三毒多者,能念观音,菩萨有力,令多得离,何况少相?此则以多况少尔。
﹝知礼记﹞毒之多少,由习重轻,求之进不由机有无。无机者,毒多毒少俱不求离,若其有机,毒之多少俱能求离。古人不解,执多不求,今明能念任多亦离。
○二「大论」下,别释二,初正别释三,初贪欲四,初大论明宿因。
﹝智者疏﹞大论云:「女人为戒垢,谤法余殃。」
﹝知礼记﹞意同此经,谤经之罪,历诸恶道,纵得人身,淫欲炽盛,不择禽兽;若不求离,复沦苦趣,无解脱期。
○二「不择」下,现事明过患。
﹝智者疏﹞不择禽兽,不避高墙广堑之难,不计名闻德行,破家亡国,灭族倾宗。祸延其身,如术婆伽。祸延其国,如周败褒姒。
﹝知礼记﹞术婆伽,缘略如玄记。褒姒者,褒国之女也。周幽王伐褒,褒人以姒献之,王甚惑之。初幽王与诸侯约,有寇即击鼓举烽,诸侯来赴。及惑褒姒,褒姒无笑,王欲其笑,乃击鼓举烽,诸侯皆至而无寇,姒乃笑;又好闻裂缯之声,发缯裂之以适其意。及申侯与犬戎兵至,击鼓举烽,诸侯以为如前见欺,无复至者,遂败。
○三「净住」下,二经明虫鬼。
﹝智者疏﹞净住及禅经明多欲人有欲虫,男虫泪出而青白,女虫吐血而红赤;又言有欲鬼,娆动其心,令生倒惑。
﹝知礼记﹞各自有情,以其业故,资人倒惑。又阿含云:「淫亦有鬼,鬼入心则使淫佚无度。」
○四「如大」下,大经明多少。
﹝智者疏﹞如大经云:「若习近贪欲,是报熟时。」此举多欲相也。若少欲人,虫鬼潜伏,无过狂醉,是少欲相。
﹝知礼记﹞习果若成,报果在即,故云熟也。如人灾至,合当王宪,即有恶人,奖助为恶。虫鬼如助者,地狱如王宪,此多欲相也,若反此者名为少相。
○二嗔恚四,初约喻明嗔相。
﹝智者疏﹞嗔恚多者,今世人不喜见,如渴马护水,如射师子母。
○二「故遗」下,二经明障道。
﹝智者疏﹞故教遗云:「劫功德贼,无过嗔恚。」华严云:「一念嗔起,障百法明门,菩萨以嗔乖慈,障道事重。」
﹝知礼记﹞慈是一切善法根本,嗔既乖慈,名劫名障。百法明门者,即障别圆,地住所证之法也。仁王云:「初地得百法明门,二地得千法等。」地论云:「入百法明门,增长智慧,思惟种种法门义。」故百法者,应如百法论所明。
○三「大集」下,二经明魔业。
﹝智者疏﹞大集云:「一念起嗔,一切魔鬼得便。」涅槃云:「习近嗔恚。」
﹝知礼记﹞佛以慈定能伏天魔,是知嗔心为魔所降,习近嗔恚,是报熟时。
○四「若例」下,例上有虫鬼。
﹝智者疏﹞若例淫恚亦应有鬼,如柰女经:嗔则有蝎虫,是名多嗔相;与上相违,是嗔少相。
﹝知礼记﹞若虫鬼潜伏,是嗔少相。
○三愚痴二,初明过患。
﹝智者疏﹞愚痴多者,邪画诸见,拨无因果,谤毁大乘,如大经。
﹝知礼记﹞三句明于邪痴之相,如大经者,合云「习近愚痴,是报熟时」,此乃邪痴习报。二果痴心,习成地狱报熟也。
○二「例前」下,例虫鬼多少随人。
﹝智者疏﹞例前亦应有虫鬼。
○二「三毒」下,总结过。
﹝智者疏﹞三毒过患如此。
○二「欲离」下,约伏断明得离三,初示念得离。
﹝智者疏﹞欲离此故至心存念观音,即得离也。
○二「有人」下,斥非显正二,初他解非灭离。
﹝智者疏﹞有人解云:起伏相违,称之为离,非灭离也。
﹝知礼记﹞以由他师不解常念,致令三毒不得灭离。
○二「今谓」下,二经明尽净。
﹝智者疏﹞今谓经文说离,何意言非?若依请观音者,净于三毒根,成佛道无疑。
﹝知礼记﹞经直言离那专伏,释若以念故唯能伏者。系念六字能净毒根,至成佛道,亦只伏邪。
○三「今作」下,正明伏断。
﹝智者疏﹞今作十番,明救三毒,三番是伏惑论离,七番是断惑论离也。
﹝知礼记﹞果报修因,六度菩萨,此三伏惑。声闻、缘觉、通别圆菩萨、方便土人、实报土人,此七断惑。
○三「问离」下,约问答明常念二,初约念非离惑难。
﹝智者疏﹞问:「离烦恼须智慧,但念岂得离耶?」
○二「答经」下,约念即智慧释二,初略明正念之德二,初即念明慧之功。
﹝智者疏﹞答:「经称常念,即是正念,体达烦恼,性无所有,住贪欲际,即是实际。绝四句,无能无所,念性清净,如此正念,非是智慧,更何处觅智慧?此慧不离烦恼,其谁能离耶?」
﹝知礼记﹞念想观智等诸名字,有过有德,有偏有圆,须约六句,定其法体。故圆中念,破偏小智;圆中之智,破偏小念;偏小之念,修圆中智;偏小之智,修圆中念;圆中之念即圆中智;圆中之智即圆中念;以此六句,评法是非,方解一切经论名相。问家昧此,故使非念,而是于智,今此圆文,既云常念,显非二边,有生灭念,双遮双照,中正之念也。体烦恼性,是观音身,不破烦恼,不立观音,破立既忘,能所斯绝,是为常念。恭敬观音,不离三毒,而离三毒,若有观音,可生缘念,若见三毒,须灭离者,此乃增毒,非离毒也。
○二「若如」下,离念说慧之过。
﹝智者疏﹞若如所难,必须别用智慧破烦恼者,此则有惑可断,有智能断,非唯惑不可断,慧还成惑,岂得名断惑之慧耶?
○二「今此」下,委明修观之相二,初忘照各论四句。
﹝智者疏﹞今此正念,不以色念,不以非色念,如此四句。亦以色念,亦以非色念,如此四句。
﹝知礼记﹞此之正念染体,既绝忘照,不妨即照三谛,即忘三观。虽约四句,唯忘三观,以双非双亦只是中,故不以色念忘俗也。以色例于一切诸法,不以非色念忘真也。合云:不以非色非非色念,忘双遮中也;不以亦色亦非色念,忘双照中也。约照三谛,复成四句,亦以色念照俗也。亦以非色念照真也,亦以非色非非色念照双遮中也,亦以亦色亦非色念照双照中也。应知善忘假者,方善照假,善忘空者,方善照空,若忘双非,方照双非。善忘双亦方照双,亦不须以空忘假,以假忘空,双、非双亦皆悉尔也。此就圆论,念即法界,无德不备,故作四句,说之自在,终日忘四,终日照四,如此方是常念观音。
○二「或次」下,渐顿有诸四句。
﹝智者疏﹞或次第论非念,或不次第论非念,或不次第论念,或次第论念,或次第论离,或不次第论离。
﹝知礼记﹞次第非念忘四句也,次第论念照四句也。忘照本求离于三毒,故次第离亦有四句。若得别教三观之意,诸句可见。何者如照空时,必须忘空;以遣著故,忘照成者必离见思;故此空观有忘有照有离,次观假后观中,皆须论于忘照离三。若不次第忘照及离,斯是圆观,如向四句。
○二结意机经文可见。
【「无尽意!观世音菩萨有如是等大威神力,多所饶益,是故众生常应心念。】
○二「次就」下,观释二,初前七番指上。
﹝智者疏﹞次就观解者,七番例上可解。
﹝知礼记﹞果报已上,至通菩萨,皆不能破无作之集,别人虽破,而在后心,今从,初,心故同前指。
○二「今但」下,后三番当说二,初三毒逆顺委示二,初约界外双标。
﹝智者疏﹞今但顺逆两意,约界外作也,不取分段三毒相。
○二「今取」下,依法相广释二,初逆顺各示二,初顺约烦恼释二,初明毒害二,初二乘三毒二,初明毒相二,初合明三毒。
﹝智者疏﹞今取善欲之心名贪。大经云:一切善法,欲为其本。二乘欲乐涅槃名贪,厌生死名嗔,不达此理名痴。
○二「开三」下,开成八万。
﹝智者疏﹞开三毒,即有八万四千,宛然具足。
﹝知礼记﹞既有三毒,须论等分,四分各具二万一千,是故成于八万四千。界内既尔,界外亦然。何者以大乘说诸法不灭?云断惑者,但转有漏,而成无漏,入假入中,八万四千,随观而转,至果乃名八万四千波罗蜜也。
○二「净名」下,引经证。
﹝智者疏﹞净名云:「结习未尽,华则著身。」二乘未断此三毒,即变易三毒相也。
﹝知礼记﹞观众生品天女以天华散诸菩萨大弟子上,华至诸菩萨即皆堕落,至大弟子便著不堕,一切弟子神力去华,不能令去。尔时天女问舍利弗:「何故去华?」答曰:「此华不如法,是以去之。」天曰:「勿谓此华为不如法,所以者何?是华无所分别,仁者自生分别想耳。」乃至云:「结习未尽,华著身耳;结习尽者,华不著也。」彼疏解云:华至菩萨皆堕落者表,菩萨住不思议解脱,生实报土,已离别惑;彼妙五欲所不能动,故华不著身,皆自堕落。至大弟子便著不堕者,二乘但断界内五欲,故世间五欲所不能动;别惑未除,故为界外上妙色声之所染污。故诃言结习未尽,华则著身。下文料简云:「结习未尽,华则著身,何关别惑?」答:「大论云:于声闻经说为习气,于摩诃衍说为正使,即是别惑。」
○二「未断」下,菩萨三毒。
﹝智者疏﹞未断别惑,菩萨亦同有此三毒,故云菩萨贪求佛法,于恒沙劫,未曾暂舍,多学问无厌足即贪相。恶贱二乘,不喜闻其名,故言宁起恶癞野干心,不起二乘心。如大树折枝之譬,岂非嗔相?无明重数甚多,佛菩提智之所能断,佛性未了了者,皆是痴相。
﹝知礼记﹞同有此三毒者,望前二乘,名同义异。前但贪空,今贪俗中;前嗔生死,今嗔涅槃;前不达真即是中道为痴,今见中道未得了了为痴。如大树折枝之譬者,大论三十云:譬如空泽有树名奢摩黎,枝觚广大,众鸟集宿。一鸽后至住一枝上,枝觚即时为之而折。泽神问其故,树神答云:此鸟从我怨家树来,食彼尼俱类树子,来栖我上,或当放粪。子堕地者,恶树复生,为害必大,是故怀忧,宁折一枝,所全者大。彼喻菩萨畏二乘坏灭佛乘心也。
○二「欲除」下,明机应二,初明正念机应。
﹝智者疏﹞欲除此三烦恼,故常念观音,随机应赴,即得永离。
○二「永离」下,明上土全分。
﹝智者疏﹞永离有两种,若此菩萨于生身中,全未除别惑,就变易论,全未永离;若生身中已侵别惑,就变易中除残论,永离。
﹝知礼记﹞生身菩萨若未得入别圆地住,生方便土,故于变易论,全未离无明之惑。若在生身入地住者,即生实报,故于变易除残别惑。一变易土分于方便、实报异者,只由生身于无明惑,有侵未侵不同故也。
○二「次明」下,逆约法门释,以烦恼名立观法称,不顺常途,故云逆说。然若不知性恶之义,云何三毒而为三观?于中二,初明毒观欲成二,初明凡小毒少。
﹝智者疏﹞次明逆说三毒观者,一切众生名为少欲嗔痴,何以故?止嗔三途之苦,贪人天之乐,二乘只嗔生死,欲得涅槃乐,皆名为少。
﹝知礼记﹞法略于痴,人略菩萨,痴随贪恚,亦名为少。菩萨偏假三毒非多。
○二「菩萨」下,示圆人毒多二,初就毒名论大。
﹝智者疏﹞菩萨不尔,乐求佛法,非但求一佛法,遍求一切不可说佛法,如海吞众流,犹自不满。非但不受生死,亦不受涅槃。故大品五不受,此即大嗔。无明力大,佛智能断,菩萨于无明,大力之惑尚在。又痴如虚空不可尽,乃至死如虚空不可尽。
﹝知礼记﹞语稍同前,意则永异。前在二谛,偏论取舍,是可离法;今就三谛,说贪嗔痴,是究竟道。理性之毒,莫不遍周,故皆名大。五不受者:谓受亦不受、不受亦不受、亦受亦不受、亦不受非受、非不受亦不受、不受亦不受。皆言不受者,即无生观,荡于取著也。前四即离四句也,后一谓观亦自亡也。故大品第二,身子问须菩提:「何故不受?」答云:「般若波罗蜜空,故自性不受。」「无明」下,明痴毒,须论即性异前唯修。「又痴」下,明痴等,若非即性,岂皆如空不可尽邪?
○二「如此」下,约法门明妙三,初标列三门。
﹝智者疏﹞如此三毒即为三法门:一取,二舍,三不取不舍。
﹝知礼记﹞理性之法,德过一际,或称毒害,或称功用。今明三毒是三法门,则佛菩萨无不修证。
○二「大慈」下,解释三相,圆观见思三毒之境,即三法门摄一切德三,初大贪法门。
﹝智者疏﹞大慈大悲,四摄十力,无畏三昧,解脱无上菩提,净佛国土,化度众生,名为取门,即大贪也。
﹝知礼记﹞大慈大悲者,诸佛以无缘慈悲,普熏三业,于十方世界,普现色身,而作佛事。慈悲之名虽同,四无量中,而体永异。四摄:一布施摄,二爱语摄,三利行摄,四同事摄。众生情所爱者,即是此之四法,以四接引,导以正道,而度脱之。十力者:一是处非处力,二业力,三定力,四根力,五欲力,六性力,七至处道力,八宿命力,九天眼力,十漏尽力。无畏者,即四无所畏:一一切智无所畏,二漏尽无所畏,三说障道无所畏,四说尽苦道无所畏。于八众中广说自他智断,既决定无失则无微致恐惧之相,故称无所畏。三昧,即百八三昧,解释并如法界次第也。
○二大嗔门。
﹝智者疏﹞一切法空无所有,不住不著,般若如大火炎,四边不可取,大涅槃空迦毗罗城空言语道断,心行处灭,不以四句得菩提,无得无证,即是舍门,名为大嗔也。
﹝知礼记﹞般若即三般若,四边不可取者,观照般若,即寂而照,不可以有取也。方便般若,即照而寂,不可以空取也。实相般若,非寂非照,不可以双亦取也;而寂而照,不可以双非取也,迦毗罗城,如玄记。
○三大痴法门。前取舍二门,虽具中道,而取门终以立法为宗,舍门终以荡相为主,今两舍门,岂不具于二边,而终以双非为体。不三而三,二门宛然;三而不三,门门绝妙。初约无缘直示。
﹝智者疏﹞中道非取非舍,不憎不爱,不断不常,无去无来,无生无灭。
○二举鉴像难思。
﹝智者疏﹞如镜中像不可见而见,见而不可见,非可见非不可见,遮二边故不可言说。
○三引净名杜口。
﹝智者疏﹞净名杜口,名为中道,此即大痴。
○三引人证结。
﹝智者疏﹞故文殊云:「我是贪欲尸利,嗔恚尸利,邪见尸利。」此即其明证。
﹝知礼记﹞诸法无行,经云:「诸天子白佛言:『世尊!文殊师利名为无碍尸利,上尸利,无上尸利。』文殊语诸天子言:『止!止!诸天子!汝等勿取相分别,我不见诸法是上中下。如汝所说文殊义者,我是贪欲尸利,嗔恚尸利,愚痴尸利,是故我名文殊师利。乃至云我是凡夫,从贪欲起,从嗔恚起,从愚痴起,我是外道,是邪行人。』诸天子言:『以何事故,自言我是凡夫等?』文殊言:『是贪欲嗔恚愚痴性,十方求不可得;我以不住法,住是性中,故说我是凡夫。』『文殊!汝云何名外道?』文殊言:『我终不到外道,诸道性不可得,故我于一切道为外。』诸天子言:『汝云何是邪行人?』文殊言:『我已知一切法皆是邪虚妄不实,是故我是邪行人。』说是法时,万天子得无生法忍。」
○二「欲满」下,常念感应四,初明机成德满。
﹝智者疏﹞欲满此三法门,常念观音,即得满愿。
○二「一切」下,明诸圣所依。
﹝智者疏﹞一切圣人,自行化他,无不从此三门而入,离此更无有道。
○三「故无」下,引无行经证。
﹝智者疏﹞故无行经云:贪欲即是道,恚痴亦如是,如是三法中,具足一切佛法。
○四「一切」下,结成佛法。
﹝智者疏﹞一切佛法,不出万行波罗蜜,不受三昧广大之用中道实相。
○二「此三」下,逆顺合谈二,初被物双示。
﹝智者疏﹞此三法门不可宣示,愍众生故。或作顺说,或作逆说,互有去取,此即四悉檀意赴缘利益。
﹝知礼记﹞就三烦恼,常念求离,名为顺说。约三法门,常念求满,名为逆说。满离俱时,但约悉檀去取说耳。
○二「如华严」下,引经委证三,初证贪欲逆顺。
﹝智者疏﹞如华严四十二,明险难国宝庄严城,婆须密多女说离欲际法门,一切众生随类见我,我皆为其女像,见我者得欢喜三昧,共我语得无碍妙音三昧,执我手得诣诸佛刹三昧,共我宿者得解脱光明三味,目视我者得寂静法门,见我频呻得坏散外道法门,阿黎宜我者得摄一切众生三昧,阿众鞞我者得诸功德密藏。住是离欲法门,广为利益。此岂非逆顺,欲法门导利群品耶!
﹝知礼记﹞说离欲,际顺也。随类见女,逆也。欲是烦恼,是故说离欲是法门。是故说住,即离即住,唯离唯住,离深住深,离极住极。今观世音乃是际极住离贪欲,故一切机,求离求住,皆须常念。
○二「又四」下,证嗔恚逆顺。
﹝智者疏﹞又四十一,满幢城满足王于正殿行王法,其犯法者,斩截烧煮,劈裂屠脍,嗔目诃责,苦楚治罪。善财生疑,王断事已,执善财手入其宫,见不可思议境界,不可诸喻。语善财云:我知幻化法门,化作众生,而苦治之,以调一切,其见闻者,发菩提心,此岂非嗔法门?
﹝知礼记﹞以调一切,顺也;苦楚治罪,逆也。恚害烦恼,是故须调嗔恚法门,是故须行逆顺无二。调行不偏,例前贪欲,其义是同。但欲是乐法,故作实事,接物令离恚害;是苦故以幻事调他令离,若其机缘宜以实杀而得益者,即如仙豫杀婆罗门,为嗔法门。此乃假实互现,例于贪痴,亦可幻设,但得逆顺相即之意,不拘假实也。
○三「方便」下,证愚痴假实。
﹝智者疏﹞方便命婆罗门五热炙身,即是痴法门,如前说。
﹝知礼记﹞如前火难,具引经文,逆顺满离,例前二毒,其义不殊。
○二「次此」下,明二观慈悲例前。
﹝智者疏﹞次此应明别圆两观观三毒,慈悲机感例可知,不具记。
﹝知礼记﹞大士本修三毒满离之观,复见众生为三毒过之所恼害,亦见欲满三毒法门,故起慈悲,誓令众生离三毒过,满三毒德。今成补处,邻极三毒,故能任运遍法界应,普令众生满离成就。然渐顿观皆观三毒,顿则满离不二而观,渐则初心但观于离,后乃满离相即而照。
○第三身业机应二,初列门。
﹝智者疏﹞第三从若有女人,去明身业为机,亦为三:一贴文,二引事证,三观解。
○二「贴文」下,随释三,初贴文二,初分经料简二,初分经。
﹝智者疏﹞贴文为二:一求愿满,二结叹。求又为二:一求男,二求女。
○二「文云」下,料简二,初独女求男问。
﹝智者疏﹞文云女人求男,若是无子,则绝嗣。有子则父母俱欣,云何独标女人求男耶?
○二「解者」下,女无子苦答二,初他谬解。
﹝智者疏﹞解者或云:女厌女身,非求子也。又解女性多爱,欣子偏重,故标女人。
○二「今解」下,今正解。
﹝智者疏﹞今解女人以无子为苦,夫之所弃,【立+立】妇所轻,旁人所笑。又妇有七失,六犹可忍,无子最剧。容恶性妒,不能事公姑,贪食无子,拙无子既苦,故以标女人求男也。
○二「求男」下,依经解释二,初求愿二,初大师销文二,初释求男二,初唱经。
版权所有:地藏经结缘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