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藏经结缘网

释道红:向“常不轻”菩萨学忍辱

发布时间:2024-12-06 12:48:13作者:地藏网

释道红:向“常不轻”菩萨学忍辱

结夏安居时,决定细读《妙法莲华经》。

当读到第六卷第二十“常不轻菩萨品”时,总是感慨万千。“我慢”一直是我最难克服的习气。回顾小学毕业时拍摄团体照,那个头昂得最高的就是我,好像不可一世。幸亏长大后渐渐晓得收敛,但是骨子里的傲气还是固执地潜伏着。

“常不轻”菩萨其实就是释迦牟尼佛在过去世行菩萨道时,见人就五体投地的礼拜;而那些比丘、比丘尼就以“常不轻”来称呼他,而不是这位菩萨原有的名号。经云:“常不轻菩萨在行菩萨道时,皆悉礼拜赞叹,而作是言:‘我深敬汝等,不敢轻慢……汝等皆行菩萨道,当得作佛。’如此经历多年,常被骂詈,众人或以杖木瓦石而打掷之,不生嗔恚……”。“常不轻”比丘如此修礼拜、赞叹四众的忍辱行门,因而获得大神通、大智慧、大势力。

六度波罗蜜,忍辱最为难。因此,“常不轻”菩萨是我学习的榜样。虽然,佛陀修行的忍辱波罗蜜是打从心里的无我相,不是我等凡夫的境界。但是,“取法于上,仅得为中,取法于中,故为其下。”按照佛陀的脚步修行,才能及早获得正觉。

其实,古今中外,能成就一番事业者,多是虚怀若谷,不卑不亢。可是,世间的忍辱,或是复国,比如勾践卧薪尝胆;或是复仇,比如孙子膑脚,《兵法》修列;或是完成自己的使命感,比如司马迁著作《史记》。但是,菩萨修行的忍辱,是无我相、无人相、无众生相、无寿者相;就像大地,永远把自己置于低处,但没有人否认它的博大;就像大海,永远把自己放在低处,但没有人否认它的深邃。

我们常念《普贤菩萨行愿品》时,第八愿曰:常随佛学。即是要从佛陀的日常生活细节开始学习。一、佛自扫地:“世尊在逝多林,见地不净,即自执帚,欲扫林中。”二、佛自洗病比丘:“《四分律》云:‘世尊亲自服侍生病的比丘,帮他拭身,洗衣晾干,扫除住处,极令清净。’”三、佛为弟子裁衣:“《中阿含经》云:佛陀亲自为瞎眼的阿那律裁三衣。”由此可知,世尊在日常生活中并不是高高在上,只讲经说法。我们还有什么理由不谦卑呢?

欲修行忍辱,首先耍谦卑,要低下。印光大师说:“看一切人都是菩萨,唯我一人实是凡夫。”在现实生活中,我们或许对干粗活儿的人不屑,或许对无名小卒不恭敬,或许对下属呼呼喝喝,我们与那些不如自己的人比较而沾沾自喜,我们自以为是地凭借自己的所谓优势而膨胀……。其实,善于在低处经营的人,往往最终能达至人生高处。因为他们知道自己的渺小,懂得敬畏;他们认识到自己的不足,懂得在逆境中磨砺:他们了解众生平等,无有贵贱,处世低调。

记得一位法师说:“做人要能抬头,更要能低头。一仰一俯之间,不仅仅是一个姿势,更是一种修养,一种品质。逆境时抬头是一种勇气和信心;顺境时低头是一种恬淡和低调。位卑时抬头是一种骨气,位高时低头是一种谦卑。

俯仰之间,都有一个“度”,要好好拿捏,恰到是处。冀诸仁者共勉之。

相关文章

猜你喜欢

  • 初识佛法

  • 佛学课本

  • 佛光教科书

版权所有:地藏经结缘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