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中如何从六度中去了解大乘思想之一正确的学佛观点之二十四》
作者:香隆立嘉措仁波切ShangLongrikGyatsoRinpoche
佛教中虽然有小乘和大乘的分别,这中间各有因缘。大乘佛教的思想源起于佛陀灭度后约七百年,这时候,出了一位极有智慧的菩萨,衪把大乘佛法奇蹟似地在极短的时间内弘扬开来。在阿含时期那个时候,要直接引发大乘佛学的鹄起,是必须要有革命般的勇气和智慧才有办法。因为在当时,佛陀涅槃后的数百年间,仍然是阿含和阿毗达摩为主的世界;此外在佛教出现之前,印度已经有几千年的历史,所以有他们一定的传统固有思想,而这些传统思想根深蒂固地充斥在佛教与印度本土文化思想潮流为主的世界裡,因此极度的保守。其实早就有些大乘学者和修行人早已蠢蠢欲动,然而,虽然有不少人,一直想要改革原始佛教的戒律思想问题,而时有言论冲突或辩经等挑衅的行为,导致于有所谓二次集结所产生,但受限于当时佛教团体的体制下,最后还是被一些保守派的老比丘所否定掉。即便如此,这些人都成为日后步入大乘佛教忠实的基石。所以,龙树菩萨在因缘和合之下,弘扬了无相、实相部分真正的思想,这无疑奠定了日后九百年发展的基础,后有继之而起的无着和世亲诸位菩萨的出现,势如破竹的广开说明阿赖耶识缘起的思想,并撼动了整个印度宗教界。
在过去保守固有的印度教文化中,从来未曾听闻过用「真空」境界配合「般若」思想,主张用「智慧」去行使「六度」万行,不会耽着于「我」和「我所」,「空」和「不空」的境界,不会在分别妄念上多有揣测。所以,六度对于当时的印度社会起了巨大的影响力。所谓六度,就是布施度、持戒度、忍辱度、精进度、禅定度、般若度,所以从这种组合上便可以理解,这个和以自我思想为主的声闻缘觉众的修行方针是截然不同的,因此感动了大群的印度社会,也解放了小乘思想墨守成规的修持方法。所谓布施是指,把自己从佛法上面所得到的法喜与利益,毫无保留的与人分享,并且把自己所拥有的财物,施捨给比自己更有需要的众生使用,而毫无吝惜。布施当中最难的是为无畏布施,要做到无畏布施必须去除怨亲平等、不攀缘、不造作的修行人,才有办法真正做到三轮体空的真布施精神。就如同当年的傅大士一般为了救度众生,广行善举,甚至于在全国碰到饥荒,不好的光景,他甚至于变卖所有的家产,妻子儿女出去打工,所得的财物全部布施给已识和未识的众生,全然不顾一家大小的用度,这种精神才是真正的布施真精神。他曾经用偈颂的方式流传后世,其实这裡面可以看得很清楚真正布施的含意:「昔贤捨头目,王子救虎身,慈尊推国走,修忍拔怨亲。余今闻此德,仰慕菩提因,倾资度牛犬,捨命济鱼身。愿为常乐友,共济涅槃津,同会俗无俗,齐证真无真。」
版权所有:地藏经结缘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