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神秀

神秀——禅宗五祖弘忍弟子

神秀(公元606~706)唐代高僧,为禅宗五祖弘忍弟子,北宗禅创始人。俗姓李,汴州尉氏(今河南尉氏)人。少习经史,博学多闻。年轻时博览群书,隋朝末年出家当和尚。后来碰上蕲州双峰山东山寺和尚弘忍,以每天定时静坐、排除一切杂念、使得心神恬静自在的坐禅为修行功课,就赞叹佩服说:这才真正是我的师父。于是就去侍奉弘忍,专门用打柴挑水来自己磨炼自己,来学弘忍的佛法。

神秀时佛门中很重要的禅师,在生活中给我们留下了很多的经典和智慧,是值得我们去修行。就是我们多加去修行神秀的经典和事迹,这样能更好的去修行,同时我们还要多加去了解神秀的偈语,下面就一起来看看吧!

神秀之偈

神秀的偈颂是:

身是菩提树,心如明镜台,时时勤拂拭,勿使惹尘埃。

“身是菩提树。”佛陀当年是在菩提树下证得菩提,故以菩提树为喻,形容佛陀圆满的一切功德。我们的身体就像菩提树。一个觉悟者,他的慈悲智慧都是通过行为或语言表达出来。如果没有身体,这些功德又如何得以彰显?

“心如明镜台。”心是什么样子?平常是看不到的,因为能看到的都是妄想。你想到这个磬、这个杯子、这个话筒,会知道心在想什么。除了所想的东西外,你看不到真正的心是什么样子。佛经中往往以镜子来比喻真心。当阿赖耶识的习气种子转过来,就是我们的真心,为大圆镜智,就像一面巨大无比而圆满无瑕的镜子。但这只是取镜子能够照物的作用为喻,不是指镜子的形状,而是说,心具有镜子那样的能够映现外物的功能。

我们看镜子时,会发现镜子中有你的影子。当你看到镜子中的影子,注意力往往是在影子而非镜子上。如果你能直接看到镜子本身,就知道其中那个你只是影子。如果你看不到镜子本身,就会把那个影子当作是你,反而看不到自己的本来面目。我们坐在这里,如果心里没有任何妄想,我所讲的,你一样能听到;眼前这一切,你一样能看到。虽然听到、看到,但你并没有起心动念,没有任何动摇。那么,它为什么会看到?为什么会听到?就因为心本身具有照物的功能。所以,“心如明镜台”是比喻真心像明镜那样,能够照见一切。

神秀之偈

“时时勤拂拭。”这是告诉我们,妄想、杂念、习气种子,像尘埃一样堆积在我们心中。只有一点点去除这些杂念,才能见到明镜台,见到心的本来面目。其中,色声香味触是外在的色尘,概念则是内在的法尘。比如你觉得这是幸福的、那是痛苦的,这是荣耀的、那是丢脸的,诸如此类,这些概念同样是一种尘埃。修行用功的人,必须先舍弃这些色尘和法尘,才能转迷为悟。这个过程有快慢不同,利根者一下就明白了,但钝根者则要循序渐进。一旦放下内外六尘,就离本来面目不远了。

“勿使惹尘埃。”神秀此偈以明镜为喻,说明心具有照物的作用。问题在于,他并没有看到镜子本身,所以会在意镜子上的灰尘。一旦真的看到镜子,直接就没有灰尘了。因为镜子本身是无尘的,灰尘是后来沾上去的。或者说,即使沾上去,镜子本身还是没有灰尘,只是灰尘在那里,呈现出有灰尘的样子而已。如果这里有面干净的镜子,再把灰尘洒上去,你会发现,镜子中也有灰尘的影子。因为外面有灰尘,所以镜子就照见了灰尘的那个“相”。我们的心能够照物,自然也能照见六尘。如果看不到镜子本身,就会认为它惹上了尘埃,需要通过“时时勤拂拭”来保持清净。

事实上,镜子是镜子,灰尘是灰尘,就像说白马非马,“白马”其实是两个概念,一是白,一是马。同样,镜和尘也是两个概念,灰尘在镜子上,还是在哪里,其实和镜子本身并没有关系。神秀错就错在这一点,其实,我们也和他错得一样。常常有人说:“我妄想很多!我烦得不得了!”其实,你从来就没有妄想,也从来就没有烦过。那些你认为的妄想,你认为的烦恼,只是一些缘起的事相在你心中呈现出来。如果认为要“时时勤拂拭,勿使惹尘埃”,就是把尘和镜混为一谈,还是凡夫的见地,所以五祖的评价是:“如此见地,觅无上菩提,了不可得。”

摘自《永嘉禅讲座(中级)》

神秀之偈

以上就是对神秀之偈的相关介绍,希望可以对师兄有帮助。就是我们在学习北宗禅的时候,我们就是要坚持用心和虔诚,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更好的获得成功。除了学习这些,我们还要多去了解佛门的经典和智慧,让师兄获得更多。

...查看更多

神秀和慧能都是佛门中很重要的禅师,在佛门的中的位置都是非常很高的,他们给我们留下了很多的智慧和经典,所以我们一定要好好的去修行。那师兄你知道神秀与慧能彼此有什么评语呢,下面就一起来看看吧!

神秀与慧能彼此有什么评语

禅宗自菩提达摩五传至弘忍,其下分“南能北秀”。“南宗”主张“直指人心,顿悟成佛”的顿悟教说;“北宗”则重视“息妄修心”,强调“渐修渐悟”。后来,顿渐一直纷争不已,能、秀的门徒也势如冤家,各护其主。

首先,根据《传灯录》记载,神秀禅师的徒众经常讥讽南宗的惠能禅师说:“能大师不识一字,有何所长?”一个做苦工,担柴的苦行者,他凭甚么资格能做到祖师呢?

在这个世间上,很多人“同行相忌”,甚至在佛教里,有时候也是彼此互不尊重。譬如,有一个人很会写文章来宏扬佛法,就有人批评说:“他只是能写写文章,不会讲述,也不善于言语。”

这个人一听,赶快学习讲经说法,等到会讲经说佛法了,又有人批评说:“某人只是讲讲说说,如同瘸和尚,能说不能行。”

这个人听了人家这样的批评,他很着急,赶快修行。但是还是有人批评:“某人只是能修行,不会办事。”

喔!赶快学习办事。又有人批评了:“只是一个事务僧,他也不会英文,也不会日文,不能宣扬国际的佛教。”

神秀与慧能彼此有什么评语

总之,不管他如何努力,别人就是批评,嫌他这样不够,说他那样不好。所以,在佛教里面,有一句话说:“要得佛法兴,除非僧赞僧。”同样的,我们今天的社会,要有一种“与人为善”的心理,只要别人有一技之长,总是难能可贵,你又何必一定只寻他的短处,不赞美他的长处呢?假如有人问你:“你是不是就是万能呢?”你该怎么回答?

六祖惠能大师当年隐藏在人群中达十五年之久,他随缘安住,自我肯定;及至后来龙天推出,说法度生,人天敬仰,然而还是有人批评他说:“一字不识,有何所长?”

但是,神秀大师并不是如此说法。神秀大师告诉徒众说:“惠能大师他是得到无师之智,深悟上乘,吾不如也。且吾师五祖亲付衣法,岂徒然哉!吾恨不能亲自去亲近,虚受国恩。汝等诸人毋滞于此,可往曹溪参决,他日回复,还为吾说。”由此可见,神秀大师虚怀若谷,他对六祖的禅法更是肯定、推崇;而惠能大师对于神秀大师也是十分尊崇。例如,神秀大师曾派弟子志诚去亲近他,他曾经这样对志诚说:“汝师戒定慧,接引大乘人;吾之戒定慧,接最上乘人。彼此悟解不同,见有迟疾。”其实,悟道都是一样。六祖惠能大师也是如此的推崇神秀大师。

我们从高僧传里,也可以看到过去很多的高僧大德,有时同门同辈纵有所争,也是在法上一点就通,一点就破,沟通以后,彼此哈哈一笑。不像弟子们,不惜为法争,甚至演变成意气之争。

有一天,定山禅师与介山禅师同行,定山禅师说:“生死中无佛,即无生死。”意思是说生死中,假如我们的佛性不灭的话,就没有生死。

介山禅师听了以后说:“生死中有佛,即不迷生死。”也就是在生死中,要是有佛,就不会迷于生死了。

二人争论不已,就问大梅法常禅师,大梅禅师回答:“一青一熟。”这两个问题,一个比较究竟,一个即将究竟。

定山禅师接着问:“那一个比较究竟?”

大梅禅师就回答说:“青者不问,问者不青。”意思是说,你老是追着问,老是这样计较,就差了那么一点。

所以,介山、定山两位禅师虽然在佛法的悟解上,意境不同,但是经过大德们一指点,他们都能有所体悟。

又如马祖道一禅师,有一次走在路上,他把脚伸在路的中央。刚好隐峰禅师推着个车子要经过这一条路,到了马祖道一禅师的前面,赶快说:“请你收足。”请把脚收回去,我的车子要过去。

马祖道一禅师回答:“已展不收。”我的脚已经伸出来了,我不会再收回来。

隐峰禅师便说:“你已展不收,我已进不退。”于是就推着车子辗过去。这下子便把马祖禅师的脚辗伤了。后来,马祖禅师回到法堂,拿了一把斧头,对大家说:“刚才是那一个人把老僧的脚辗断了?请出来。”

隐峰禅师立刻向,伸出头来,放在斧头的下面,意思是:“你砍吧!”马祖哈哈大笑,反而赞美隐峰禅师能够直下承担,能够勇者不退。

所以,过去的禅师们,有时候,从表面上看,怎么徒弟冒犯师父?其实是师徒接心,是表示直下承担。甚至禅师们彼此之间,看起来好象是纠纷,实际上他们是在论道。这一点我们应该要认识、了解清楚。

说到法争的问题,在高僧传里还有一段记载。有一天,耽源禅师对仰山禅师说:“南阳慧忠国师传给我们一个很好的宝物,他画了九十七个圆圈圈。现在我把南阳慧忠国师所画的九十七个圆圈圈交给你,你要好好的收藏,作为永镇山门的法宝。”

仰山禅师接过这九十七个圆圈圈,立刻用一把火把它烧了。耽源禅师就很遗憾的说:

“唉呀!可惜!可惜!这一门学问只有少数人会,你烧了,岂不是可惜吗?”

仰山禅师就说:“不要可惜,甚么九十七个圈圈,我一看就知道了,这个圆圈不可执着。如果你懊悔了,那没关系,我再多画两本给你。”

为了一件事情,两个人有不同的看法,一个要保留,一个要不着痕迹;一个从“有”上觅法,一个从“无”上开始,彼此也是互相包容。

黄檗希运禅师有一天游天台山,遇到一个禅师,彼此谈笑相得,于是结伴同行。两个人走啊走的,忽然遇到一条河,河水暴涨,也没有桥梁。这个时候,黄檗希运就把自己的草帽、拐杖挂在树上,面对着滔滔的流水。另外一位禅师就跟黄檗希运说:“我们一同渡河,如何啊!”

黄檗希运就说:“要渡,你自己先渡好了。”

那个禅师立刻把衣服一撩,就过去了。在渡水的途中,又回过来向黄檗希运禅师招招手:“过来!过来!”

黄檗希运生气地骂道:“吥!你这个自了汉。”

表面上看起来,黄檗是在和他计较,批评他,骂他自了汉。实际上,他们是在较量禅功,说明禅要自度度他,不是自己逃跑,如慈航法师的遗嘱说:“若有一人未度,切莫自己逃了。”

唐朝的药山禅师,有一天在庭院里打坐,身旁坐了两位弟子,一个叫云岩,一个叫道吾。他忽然指着院子里一枯一荣的两棵树,问:“这两棵树,是繁荣的好呢?还是干枯的好呢?”

道吾回答说:“繁荣的好。”

药山再问云岩:“干枯的好呢?繁荣的好呢?”

云岩说:“干枯的好。”

这时,正好有个姓高的侍者经过,药山又以同样的问题问他:“干枯的好呢?繁荣的好呢?”

侍者回答说:“繁荣的任它繁荣,干枯的任它干枯。”

所以,后人有诗说:“云岩寂寂无窠臼,灿烂宗风是道吾,深信高禅知此意,闲行闲坐任荣枯。”道吾的禅风,他欢喜荣,将来是光辉灿烂的;云岩禅师喜欢枯,他的道风就是冷淡、寂寞的。

顿的任他顿,渐的任他渐;神秀的归于神秀,惠能的归于惠能,一如“繁荣的任它繁荣,干枯的任它干枯”。因此,《六祖坛经》讲到顿渐,虽然我们很赞美惠能大师,但是,我们也钦佩神秀大师。因为,所谓学佛要“行解并重,顿渐一如”,我们应该要有这样的看法。

神秀与慧能彼此有什么评语

以上就是对神秀与慧能彼此有什么评语的相关介绍,希望可以对师兄有帮助。佛门中的智慧和经典都是值得每个师兄坚持用心去修行,在修行时我们要多加用心和坚持去念诵佛经,这样我们才能更好的去修行,获得更多的智慧和好处。

...查看更多

学佛的师兄已经是有很多的,学佛是可以让师兄得到自在,让师兄可以更好的去生活。学佛的师兄也是知道神秀的,他是一位非常厉害的禅师,给我们留下了很多的经典和智慧。所以我们要好好的去修行。那师兄你知道神秀和慧能谁的境界更高吗,下面就一起来看看吧!

神秀和慧能谁的境界更高

谈境界,肯定是惠能大师境界高,惠能大师是佛境界。

净空法师---释迦牟尼佛现的是佛身,六祖能大师现的是比复丘身,比丘身是佛身,外现比丘身,里面的确是佛境界。

净空法师---我们看六祖跟神秀两个人,要从学术上来说,神秀比六祖高得太多了,人家通宗通教,讲经教学的大法师;六祖惠能不认识字,没有念过书,怎么能跟人相比?学术,惠能大师比不上制神秀;

神秀和慧能谁的境界更高

悟性,神秀大师比不上惠能。惠能大师悟性高,六根接触六尘境界,他能把境界看透。这个看透就是大乘经教上所说的,一个人、一个物、一桩事,他能把它的性相、理事、因果统统看穿,这个神秀大师做不到。所以五祖不是感情用事,衣钵传给六祖,没有传给神秀。这种示现,用意非常深广,我们要细心去体会,从这个里头去学习。

神秀和慧能谁的境界更高

以上就是对神秀和慧能谁的境界更高的相关介绍,希望可以对师兄有帮助。师兄对修行佛法时,要现在明白一些修佛法的禁忌,同时还要选择适合自己的方法,在加上自己的用心和坚持,只有这样我们才能获得成功。

...查看更多

神秀的禅法传承

神秀时佛门中很重要的禅师,他是非常厉害的,因为他创立了北宗禅,现在也是有很多的师兄去修行...
https://m.dizangjing5.com/fxzaot/sxigqu/175685.html

神秀的史籍记载

佛门中是有许多的经典的,也是被分为是很多派别的,其中被分为是北宗禅和南宗禅的,这里面是包...
https://m.dizangjing5.com/fxzaot/sxigqu/175686.html

神秀的相关故事

神秀创立了北宗禅,是一位非常厉害的禅师,北宗禅里面是有许多的经典和智慧,师兄坚持的去修行...
https://m.dizangjing5.com/fxzaot/sxigqu/175687.html

神秀的早年经历

神秀是一位非常厉害的禅师,因为它创作了北宗禅,北宗禅中包含着很多的经典和智慧,坚持的去修...
https://m.dizangjing5.com/fxzaot/sxigqu/175688.html

神秀和慧能谁的境界更高

佛门中的师兄也是知道是有很多的派别的,就是我们经常听说是北宗禅和南宗禅,这里面是有何很多...
https://m.dizangjing5.com/fxzaot/sxigqu/175689.html

神秀与慧能彼此有什么评语

神秀是一位非常慈悲和厉害的人,同时也是北宗禅的创始人,它的法门是非常高的,坚持的去修行是...
https://m.dizangjing5.com/fxzaot/sxigqu/175690.html

神秀之偈

佛门中是有很多的菩萨和禅师的,通过他们给我们留下了很多的经典和智慧,我们通过不断的去修行...
https://m.dizangjing5.com/fxzaot/sxigqu/175691.html

结语

神秀禅师弘扬四祖道信的念佛禅达80年之久,门人甚多,其中入堂七十,味道三千。神秀禅师不愧为五祖弘忍认可的十大得法弟子之一。在常人看来,到东山不过几年的一个南方不识字,厨房打杂的,抢走了佛陀的衣钵。加之神秀禅师,精通儒道大义,饱学老庄玄学,尽得五祖真传。当年弘忍禅师曾叹道:东山之法,尽在秀矣。命之洗足,引之并坐。
更多
相关专题
最新文章

版权所有:地藏经结缘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