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俗谛

俗谛——浅明而易为世人所理解的道理

俗谛的含义:佛教依照事物的现象而阐发的浅明而易为世人所理解的道理,引申指浅陋的道理,又称世谛﹑世俗谛与真谛相对,一般来说,俗谛则是指世界上的一切,有时间,有空间,有万物,有万法,有有无,有同异,有断常,有生灭,有分别,有因果,有三世,有六道。

世俗谛是世间游戏规则

相信诸位师兄都是听说过俗谛的,俗谛就是指佛教依照事物的现象而阐发的浅明而易为世人所理解的道理,引申指浅陋的道理。当然很多人都将世俗谛比作是世间的游戏规则。

它是世间的法则、世间的真理,而这个真理是相对的!一尺对一丈而言是短,对一寸而言又是长!能说它是绝对的吗?没有绝对的!你看你三十岁,你说自己老了,对二十岁的人而言,你确实老了;对四十岁的人而言,你还比较年轻;你六十岁,你说自己老了,对八十岁的人而言,你又显得还很年轻,它不是固定的呀!所以没有定法,何苦计较!

相对而言的一个道理是世俗谛,世俗谛上的观念并不相同;佛教同基督教也不一样!基督教说佛教拜偶像,我们自己认为它是我们学习的榜样!在把佛像摆放到那儿之后,我们就观察它的身口意如如不动,于是我们这个时候心态就稳定多了!于是有了智慧和定力!

世俗谛是世间游戏规则

我们如果觉得释迦牟尼佛能够如此,那么就会向佛陀学习!有事没事如如不动!如果我们的身口意和佛菩萨的身口意相应,那么佛菩萨就是我们修学的榜样;如果我们的身口意跟佛菩萨的完全不一样,那么就是口是心非、装模作样!如果能够认识到这一点,那么我们是真正学佛!

听老一辈人告诉我,文化大革命的时候,在极乐寺山门口,一个基督教徒拿着一尊佛像,当然,这是个别现象,我相信大多数的基督教徒是有涵养的……那个拿佛像的人说:“它不是有本事吗?它不是有能量吗?”啪!当着大家的面,把佛像砸碎了,“本事在哪里呢?”是的,它仅仅是一尊瓷佛像,你能说它本事在哪里呢?什么本事也没有,佛教也不赋予它什么本事,佛教赋予它的就是:它能够让我们反醒自己,改变自己生命的真相!泥龙不能行雨,行雨必拜泥龙!这就是佛像的价值所在!

这种相对的真理使我们明白!每个人的因缘不同,看的不一样,所以得出的结论也不一样;但是我们要尊重别人的不一样!当然不是混淆和借口!这就是佛教的世俗谛。

世俗谛是世间游戏规则

上面就是关于世俗谛是世间的游戏规则的讲解了。平时认真的修行佛法的话是有很多的好处的,而且现在很多的师兄念诵佛经都获得了感应,所以我们一定要认真念诵佛经并且回向。

...查看更多

佛教徒除了俗谛之外还得有真谛

我们在修行佛法的时候肯定都是听说过俗谛的,其实俗谛就是指佛教依照事物的现象而阐发的浅明而易为世人所理解的道理,引申指浅陋的道理。世俗谛虽然无常变化,不能永恒;但佛教徒除了世俗谛外,还有真谛。

真谛是空性,因为我们认识到这个游戏规则是什么?是一种假!它是不固定的!而不是固定的就会自在,比如说,那尊佛像摆放到什么方位?只要觉得尊重、欢喜就好!佛法没有定法!不一定说这尊佛像一定就放到这儿好,别处不好!大家想想,各个寺院、道场,包括居士林这个地方,它不能是寺院的标准,即使是也要因地制宜!所以我们不能执着,而是随缘安放就好!所以佛像的位置,只要觉得很欢喜和恭敬,就是最好的!有人故弄玄虚,必然别有用心!你懂的!

在《金刚经》中,佛问须菩提:“南西北方四维上下虚空,可思量不?”须菩提明明说“不也”,即不是的!那我们为什么还要“是”呢?我们凭什么活在那种固定的法中呢?我们活在固定的法中,那就是我们有成见!觉得这样是对的,那样不对的!那么,这就已经不是佛教正法的信仰!如果大多数人都活在这种成见里,那么如果我们有能力,愿意发心,可以按着这种成见的游戏,先随缘后改变!当然不是借口!

佛教徒除了俗谛之外还得有真谛

我们今天的佛教徒,当我们已经不再把自己的成见当作一种标准的时候,我认为佛像摆放在哪里都好!只要它跟环境的整体布局协调就好!如果不协调,比如你把那尊佛像摆放在这中间了,那就不一定正常!我首先第一个反对,因为你放在中间不合适,所以说没有固定的标准!

佛教徒除了世俗谛之外,还必须有真谛!所谓真谛,就是它不固定!不固定很正常,因为是一种假!我们就不执着了,却可以做好游戏!佛像摆放在那儿好,摆放在这儿不好……那都是世俗谛上的事,告诉你,修行就是在真谛上下功夫,当然不可以违背世俗谛!如果只是在方位上纠缠计较,而不去思考佛像引发我们的慈悲和智慧,那么除了心外求法,误解和误导之外,再就是有欺骗的内容了!末法时代,我们还是要明白真相,而不是假相!

佛教徒从来就不相信什么命中注定的说法,所有的东西都是因缘和合,都是可以改变的。如果一切都是定数,都不可更改,那又何必修行、何必学佛呢?学佛的目的,不就是为了改变命运吗?因此,为了打破这些观念,为了超越这些因缘,我们就必须修行。

佛教徒除了俗谛之外还得有真谛

上面就是关于二谛中真谛的讲解了。我们是可以在家中供佛的,供佛的时候一定要多多的了解供佛的方法,比如供佛的物品和供佛的位置等等。

...查看更多

净土宗宗风--俗谛解

我们在修行佛法的时候肯定都是听说过二谛的,二谛是佛教关于认识和真理标准的重要学说,曾对佛教的传播起了巨大的作用。二谛,指两种真实或实在的道理,它包括真谛和俗谛。今天我们来介绍的就是净土宗宗风俗谛。

第一条 对弥陀恭敬信顺;对他人恩慈体贴;对自己谦卑柔和。

这一条是六条的总纲,共三句,说明佛、人、己三重关系,标明信、慈、谦三项德目。

三句当中,第一句“对弥陀恭敬信顺”为本源,如龙头、马首、旗帜,牵动、指挥全体。信仰的生活,佛、人、我三重关系包含无余。由对佛的关系确定,人我关系自然摆正,有恒定、如实的标准故,如观北斗而定诸方;不言而化,无为而治。俗谓:不看僧面看佛面。以佛为准,社会人心变得简单纯洁,有定向,有标准,经言:“ 佛所游履,靡不蒙化,天下和顺,日月清明,国丰民安,兵戈无用,崇德兴仁,务修礼让。”若不信佛,则有无穷人我,各自为准,互不相服,混乱失据;社会不稳定,人心不幸福,上焉者借道德维系、法律约束,下焉者靠武力降人、独裁统治。他教则言“神”,古人每言“天”。

信、慈、谦三德,以信为本。由对弥陀恭敬信顺,故能对他人恩慈体贴,对自己谦卑柔和。即是由信,流出慈与谦。信中所出慈谦,是真慈、真谦。否则,凡夫自私自利,骄慢自我,如何肯,又如何能做到真实慈谦。受到弥陀大爱,故能爱他人。如口袋里有钱,才能掏钱给他人。知道自己也是要靠弥陀救度的罪人,自然有一分谦和的心。如同病相怜。与佛的关系,为一切关系中最根本的关系,故首句说“对弥陀恭敬信顺”。恭敬,身业,兼口意;信顺,意业,兼身口:恭敬而信,信而顺。以信为体,敬为相,顺为用。

恭敬——至诚心;信,深信不疑——深心;顺,顺彼佛愿,愿生彼国——回向发愿心。

“对弥陀恭敬信顺”,即“南无阿弥陀佛”。“对弥陀恭敬信顺”,本是真谛;置于首句,示净土法门从果向因,依真立俗,真俗圆融,为人处世之法全依念佛往生为本。有这一句,以下各句才成为俗谛,不然只是普通世善。

第二句“对他人恩慈体贴”,说明对人的关系之行为准则。恩,恩惠,加恩;慈,慈悲,慈爱;体贴,站在对方立场,同体贴心地为对方设想。以慈为体。慈心为怀,自然有恩惠体贴的行为。他人,除自己外一切人,远近、亲疏、长幼,乃至横逆如怨敌,皆一概施以恩慈体贴。不求法律的公平正义,远超一般的道德范畴。若仅依凡夫为本位,根本做不到;但由于“对弥陀恭敬信顺”,弥陀的大爱流入心中,众生本有的佛性生命觉醒,便涌动着热爱他人的愿望。虽然凡夫的贪嗔痴性,总是抑制佛性的真生命,以致我们的心性如同双方交战一般,反反复复;但佛性的生命是随顺真理的不竭生命,故而不可抑制。如同树根得水复苏,迟早枝条泛绿,即使表面看上去如同枯死之树,在不可见的地下却是活树。念佛人,心灵得到阿弥陀佛救度法水的滋养,是净土的活人,成为“圣众庄严”,称为“芬陀利花”,现生入不退转,平生往生业成。“对他人恩慈体贴”,既是念佛的深化扩大,也是检视信仰的一面镜子。对弥陀的爱心沁润有多久,感悟有多深,对他人的恩慈体贴也会相应表现出有几分。越是感受到弥陀的爱,越想爱他人。心中生不起爱人的心,是因为没有感受到弥陀的爱。“对他人恩慈体贴”,虽说是俗谛,其实是真谛念佛在世俗间的自然体现,即是念佛生活化;世间一切人我关系,都依弥陀爱心为原则,即是生活念佛化。化而又化,生活即是念佛,念佛即是生活,如同鱼在水中,游来游去不离水,前后左右都是家。孔子说仁,基督教说博爱,与慈相仿,而来源不同。

净土宗宗风--俗谛解

第三句“对自己谦卑柔和”,说明自处的心态。谦,下,不骄;卑,低,不慢;柔,不刚;和,不暴。以谦为体。内具谦德的人,自然显现卑下柔和的相貌。不论人前人后,明暗表里,心心念念,常保谦卑柔和的心态。因为还是凡夫,我执坚固,我慢高举,要做到谦卑柔和实在不容易。所以这一句也必须依持第一句“对弥陀恭敬信顺”才有可能;否则如无本之木,无源之水。在弥陀的光中,我们才能看清自己的罪业、污秽;弥陀的光照越亮,越能见到自己的罪深,越不敢以自恃的心高慢他人,反而能以柔和的心怜悯对方。一时不在谦卑柔和的状态,便一时凡夫的心起,忘记了弥陀的慈悲,逃逸出弥陀的光照。凡夫的心,如同佛魔相争的战场,谁胜谁败,操在我心:心向佛倾,则佛胜;心向魔倾,则魔胜。虽然自命为佛子,多数时候,心还是向魔而倾。

谦,六爻皆吉,所向亨通;卑,如水处低,乃成其大;柔弱胜刚强;和气生万物。夫唯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信佛为本,内慈外谦。先不说如何爱人,至少不要凌驾他人;纵然不能恩惠他人,也不要侵略他人。

净土宗宗风--俗谛解

上面就是关于净土宗宗风俗谛解的讲解了。我们平时多多的修行佛法肯定是很好的,其实我们也是可以在家中供佛的,当然供佛并不是很简单的,我们可以弄清楚该如何供佛之后再去供佛。

...查看更多

净土宗的真谛与俗谛

诸位师兄肯定都是听说过俗谛的,和俗谛相对的就是真谛。真谛和俗谛合称为二谛。俗谛是指佛教依...
https://m.dizangjing5.com/fxzaot/sudwsi/177035.html

什么是真谛、俗谛?

相信诸位师兄都是听说过俗谛的,俗谛是二谛之一,与之相对的就是真谛,而且静波法师都将世俗谛...
https://m.dizangjing5.com/fxzaot/sudwsi/177036.html

没有俗谛,就没有真谛

我们在修行佛法的时候肯定都是听说过二谛的,二谛是佛教关于认识和真理标准的重要学说,曾对佛...
https://m.dizangjing5.com/fxzaot/sudwsi/177037.html

【真谛】是什么意思?胜义谛和俗谛的区别

诸位师兄肯定都是听说过俗谛的,和俗谛相对的就是真谛。而对于真谛和俗谛,很多人并不是很了解...
https://m.dizangjing5.com/fxzaot/sudwsi/177038.html

净土宗宗风--俗谛解

诸位师兄肯定都是听说过俗谛的,其实俗谛就是佛教依照事物的现象而阐发的浅明而易为世人所理解...
https://m.dizangjing5.com/fxzaot/sudwsi/177039.html

佛教徒除了俗谛之外还得有真谛

我们平时修行佛法的时候肯定都是听说过俗谛的,其实除了俗谛,我们也是知道真谛的。其实真谛和...
https://m.dizangjing5.com/fxzaot/sudwsi/177040.html

世俗谛是世间游戏规则

我们平时修行佛法的时候肯定都是听说过俗谛的,是指佛教依照事物的现象而阐发的浅明而易为世人...
https://m.dizangjing5.com/fxzaot/sudwsi/177041.html

结语

俗谛是我们人类应该遵守的人伦道德以及各种善业善行,佛弟子更应该遵守佛陀的教诲,“诸恶莫作,众善奉行”。俗谛虽然与我们能否往生没有关系,但是真能念佛的人自然会尽力按照俗谛来做,而且没有得失之心,自然汇归一句名号里面,摄万行归于一句佛号。
更多
相关专题
最新文章

版权所有:地藏经结缘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