弟子:最近心烦气躁,凡事不顺,前路漫漫,如何才是放下,如何才能平静?
法师:事事不顺,前路漫漫,都是自己无法掌控的,那么,就看好当下的心吧,与其一想再想在担忧与烦恼中度过,不如放开这些,读一些能够启发内心的好书,抄一卷经、念念佛,尽量保持内心的平静。
弟子:法师好,释迦牟尼佛圆寂后,灵魂去了哪里,为什么藏传佛教有活佛转世,而汉传佛教没有呢?
法师:释迦牟尼佛圆寂,是化身佛在世间的缘分已尽,并不等于普通人死亡,佛的法身遍一切处,六道均有他的化身,汉藏两地土壤不同,孕育出的佛法在形态和文化层面有所差别,但核心是完全一致的,汉地也有许多祖师转世,多读佛教论典便可知道。
弟子:师父,有哪些书可以帮助树立人生目标、建立起宗旨呢?
法师:比如,多读一些祖师大德的传记,把自己代入进去读,想想自己遇到这些境界会怎么想、怎么做呢,大德又是怎么做的?而不是仅当做故事来读,这些有修有证的大德们的光芒总能够穿透我们无明覆盖的内心,给我们带来方向和力量。
弟子:师父,有人说能走多久靠的不是志向,是双脚,也有些人说,恰恰相反,哪句是对的呢?
法师:高高山顶立,深深海底行;高远的志向与脚踏实地的行走是相辅相成的,两句话强调的角度不同而已。
弟子:师父,何为善法,如何才能得到善法呢?我越努力压制心里的大毛怪,它越来得凶猛。
法师:善法指信心、精进、惭、愧、无贪、无嗔、无痴心等等,起这些心念能令自己今世他世皆受其益,故名为善;如何升起这些善的心念呢?就要通过学习佛法、行持佛法,这都是一环扣一环的,至少要亲近良师益友,多读好书、多做善事,让自己的心灵沐浴阳光。
弟子:法师,去掉妄想妄念,是不是一点想法都不应该有呢?包括理想、目标、计划等都空掉呢?做事要顺其自然、随缘而做,走到哪算哪?
法师:去除妄想不是什么都不想,而是不要乱想;理想、目标、计划、对事情的分析都是要有的,学佛是要让人越来越明白,不是越来越糊涂;佛法要破除的妄想、执着,都是非常细微的烦恼,普通人的心分辨不出来,往往一想去除妄想、破执着,就理解为什么都不想、什么都不做,都是不对的。
弟子:师父,我的目标就是想富有、有地位,这叫有愿力么?
法师:这也是一种愿力但不究竟,佛法也提供了达到这些的方法,但切不可急功近利,布施得财富,摧服慢心,恭敬他人得高位,可以了解《了凡四训》这本书。
弟子:法师好,很多人把善良的人当做软弱的人来欺负,我也有这样的困惑,仅仅让人们调伏自己的内心,一味纵容忍让,会对对方不好吧?这个分寸实在难以平衡,求法师开示。
法师:如果自己内心还没有佛法的宗旨、信念、标准、方向,没有能够降伏烦恼的强大力量,在受到伤害的当下,很难说服自己忍辱,所以就会感到万分矛盾,道理其实是不矛盾的,掌握不了这个分寸,说明自己还没有这个力量,刚开始可以敬而远之,尽量不要起持续的嗔恨与报复之念。
弟子:师父,弟子经常被同修提醒有过多的逻辑思维、没入心,可我自认为要在工作生活中思维佛法,闻、思、修的思与胡思乱想的思,该如何区别呢?
法师:被同修提醒时,就要反省、注意,借助团体来认识自己,恰恰就是实修的善巧;佛法的思,是指思维听闻到的佛法,并且是用来对治自己、改正自己的,胡思乱想的思,是顺着自己的知见、理解来想问题,用世间法的标准来看待佛法;或者另一种,专挑佛法中能支持自己的理论来解释自己的行为。
弟子:师父,皈依后必须要受三皈五戒么?
法师:皈依后,不一定要受戒,可根据自己的条件、与道场的安排,选择受戒。
弟子:师父,一生中放不下的太多,情感、名誉、执着之类,,使得心很累,该怎么做呢?
法师:放不下该放下的,只要是因为该拿起没拿起的,长远的人生观,高广的价值观,深刻的生命观,慈悲、智慧、愿力,要拿得起。
版权所有:地藏经结缘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