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五课 成实宗(二)
六 圣贤位阶
本宗的修行位阶,分为四向四果,其终极目标,仅至阿罗汉为止,并未及于佛菩萨,故不能跻于大乘之列。其中由五趣地 (1)修至阿罗汉,共分二十七位,其实若将阿罗汉向亦算一位,则成二十八位,兹将其列表于左:
七 声闻四果所断的见思惑
根据右列第一表所启示的现形,亦可将声闻四果所断的三界九地见思惑,另列成下面第二表。在此四果中,各断其所应断的见思惑,凡未断尽者皆为向,已断尽则为果。
八 此宗所成就的果德
本宗以灰身灭智,入无余涅槃为目的,其最后成就,为出离三界,不受后有 (27),惟住于灭谛之中。然亦具有十力 (28),四无畏 (29),大悲三念住 (30),与五分法身 (31)的果德。以理推之,此皆如来所有法,小乘各圣者,充其量不过知其名相,或分证其些少而已,不能与佛相等也。
【注释】
(1)欲界五趣地,或名五趣杂居地,即地狱、饿鬼、畜生、人、天、五趣,因其皆有欲,故合为一地。
(2)参看初级第十八课课文及注释。
(3)谓蝼蛄与蚂蚁。喻轻微之意。
(4)随顺所闻信圣贤之教而修行,名随信行。
(5) 暧、顶、忍、世第一位、名四善根,参看中级第十三课课文。
(6)将由欲界往生色界,在这中有之间,断余烦恼而涅槃者,名中般。
(7)生色界之后,不久即断余惑而般涅槃者,名生般。
(8)生色界后,经过长时间积功修行,然后断余惑而般涅槃者,名有行般。
(9)生色界后,不积功修行,但经过若干时,自然断余惑入般涅槃者,名无行般。
(10)既生色界,渐至转生四禅最高的色究竟天,而般涅槃者,名乐慧,因色界禅,慧较胜故。
(11)由色界命终,上生无色界最高天,而般涅槃者,名乐定,因无色界禅,定较胜故。
(12)谓既为预流果,经欲界多生后,得阿那含果,即得阿罗汉果者,名转世。
(13)不还果人,不必转生色界,即于欲界现生中,断余惑般涅槃者,名现般。
(14)因信解修行之理,依之而行,至于般涅槃者,名信解。
(15)不因人说,但凭自己之智见,而证得涅槃者,名见得。
(16)根性最利的不还果人,其身己证得灭尽定的涅槃者,名身证。
(17)钝根罗汉,如遇恶缘,复降堕不还果者,名退法相。
(18)能守护禅定,不使退失,名守护相。
(19)厌弃世间,且恐退失功果,常欲自杀而入无余涅槃者,名死相。
(20)中等根机的罗汉,其功行既不进亦不退,名住相。
(21) 得禅定转而上进,名可进相。
(22)纵遇恶缘,亦不退失者,名不坏相。
(23)解脱慧障而得慧者,名慧解脱。
(24)既能解脱慧障而得慧,复能解脱定障而得定,名俱解脱。
(25)所得功德,永不退失,名不退相。
(26)斯陀含断欲界九品思惑的前六品,须经六生,每品或需二生、一生、半生、不定,合之为六生。阿那含断欲界九品思惑的后三品,须经过一生,每品仅需半生或四分之一生不定,合之为一生,表内所列的阿刺伯数字,即是指此。
(27)详初级第十八课注七。
(28)详初级第十四课注十一。
(29)详初级第十四课注十一。
(30)佛以大悲摄化众生,常住于三种之念,名大悲三念住:一、众生信佛,佛不生喜心,常安住于正念正智,是第一念住。二、众生不信佛,佛亦不生忧恼,常安住于正念正智,是第二念住。三、同时一类信,一类不信,佛知之亦不生欢喜与忧戚,常安住于正念正智,是第三念住。
(31)以五种功德法,成就佛身,名五分法身:一、戒法身,谓如来三业,离一切过去。二、定法身,谓如来真心寂灭,离一切妄念也。三、慧法身,谓如来真智圆明,达诸法性相也。四、解脱法身,谓如来身心,解脱一切系缚也。五、解脱知见法身,谓如来具有了知自己实已解脱的知见也。然大涅槃经中,佛说:「阿罗汉即是无学五分法身,五分者:戒、定、慧、解脱、解脱知见也。」据此则小乘阿罗汉亦有此五分法身,不过不如佛之究竟耳。
【习题】
(一)「随信行」及「随法行」作何解释?
(二)「中般」「生般」「现般」作何解释?
(三)慧解脱阿罗汉,与俱解脱阿罗汉,有何不同?
(四)九地是什么?
(五) 一、预流果,二、一来果,三、不还果,四、阿罗汉果,所断的是什么惑?
(六) 小乘阿罗汉,亦有五分法身,有何经语作证?
版权所有:地藏经结缘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