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藏经结缘网

说说天人合一思想中存在的几种错误观点

发布时间:2023-07-19 10:18:56作者:地藏网
说说天人合一思想中存在的几种错误观点

说说天人合一思想中存在的几种错误观点

本来在上一篇文章中说过,这篇文章要讲天人合一,但查了一下国家社科数据库,发现历代许多著名思想家、哲学家对此多有论述,基本把天人合一的理说的比较透彻。作者感觉如果再重新写一篇,也不会再写出更新的东西,如果单纯把各家之说汇总不仅浪费时间而且也没必要,因此本文改为写天人合一思想中存在的几种错误观点。其实本来作者写天人合一的问题,也是因为作者无意中在网上搜了一下天人合一,发现了许多错误的东西,因此才此想法。作者总结了一下天人合一思想中的错误认知,有代表性且最易蒙蔽人的观点有以下三种,本文作一下简单辨证。

第一种错误观点主要表现在天人合一思想起源方面。错误的观点认为天人合一思想的提出者是孟子、庄子或老子。如《论儒家天人合德思想的伦理意蕴》一文中就认为天人合一思想首先由孟子提出等。其实天人合一思想内涵的形成经历了一个逐渐发展演变的过程,现在比较统一的认知是,天人合一思想出现于先秦的西周时代,它正式成为一种理论观点,是在汉代哲学和宋代哲学中。如张岱年在《天人合一评议》中认为:“天人合一的思想虽渊源于先秦时代,而正式成为一种理论观点,乃在汉代哲学和宋代哲学中。”

同时,张岱年在《中国哲学“天人合一”思想剖析》一文中认为,天人合一的观念起源于西周时代,并以《左传》中言论作了举例说明。《左传》成公十三年记载周室贵族刘康公的言论说:“吾闻之:民受天地之中以生,所谓命也,是以有动作礼仪威仪之则,以定命也。”张岱年在文中对此的理解是,这句话里把天地和人的动作礼仪威仪联系起来,表现了天人相通思想的萌芽。在方克立编著的《中国哲学大辞典》中也认为天人合一思想起源于西周时代,书中以《左传》中周公说的话“皇天无亲,唯德是辅”作了说明。书中认为,周公的敬天保民、敬德保民的思想使天与人直接相连,并赋予了天分辨是非、赏善罚恶的品格,天和人之间因而有了一致的好恶标准,产生了天人合一的思想萌芽。至于天人合一作为一种哲学命题或一个成语出现的较晚,是北宋时的张载.张载在《乾称》一书中认为:

儒者则因明致诚,因诚致明,故天人合一,致学而可以成圣,得天而未始遗人,《易》所谓不遗、不流、不过者也。

这是天人合一四字作为一个词第一次出现,这一点已被大多数人认可,张岱年在文中也持这样的观点。

由以上《左传》中言论可以看出,天人合一思想的萌芽远远早于老子、庄子、孟子时代,认为天人合一思想的提出者是孟子、庄子或老子的观点是片面的,没有根据的。其实关于天人合一思想的起源问题,国家历史课本中也有,这属常识问题,一看便知。另外还有人认为天人合一思想的发展者是董仲舒,董仲舒是发展者没错,但仅是其中之一,这个思想历朝历代有许多发展者,不能持仅董仲舒是发展者的观点。

第二种错误观点认为天人合一就是天人相应或天人感应。天人感应由董仲舒提出,认为天与人类相通并相互影响。董仲舒提出了人副天数、天人相类的观点,他把人体与自然界的时令相比附,认为人有哀乐天也有哀乐,天有阴阳人也有阴阳,人与天相类,在相类的基础上,他又提出了天人感应说。他认为:“天亦有喜怒之气、哀乐之心,与人相副,以类合之,天人一也。”在董仲舒的天人关系论中,张岱年认为,董仲舒所谓的天,一方面是有人格的神灵,一方面又是包括日月星辰的天体,因而他所谓的天人关系复杂而含混。其实天人合一中的天人关系,不但有人格之天、自然之天,还有义理之天等,因此董仲舒的天人感应论应从属于天人合一思想,不能认为天人合一即天人感应。

第三个错误观点认为天人合一就是天人合德。首先说一下什么是天人合德。天人合德说一般认为由孟子提出(注:有争论,说法不一)。孟子在书中认为:“尽其心者,知其性也;知其性,则知天矣.”这样孟子以人的德性为中介把天和人联系起来。这种学说在《易传》中也得到发展,书中认为:“夫大人者,与天地合其德,与日月合其明,与四时合其序,与鬼神合其吉凶。

”其实天人合德与上面的天人感应一样,都从属于天人合一,只不过天人合德是以人的伦理道德为内容的天人合一,任何把天人合德和天人合一齐同的观点都是错误的。

以上所讲仅是天人合一思想中有代表性的几种错误观点。其实天人合一作为中国的传统哲学思想,从先秦至明清又到现代,一直有争论,有辨证,不可否认其中的错误认知有很多,但这种思想一也直在不断的发展和完善。相信通过大家的不断努力,这种思想的正确方面将会越来越被大家认知并发扬光大。由于受篇幅所限,文章中许多地方并没有展开,也缺乏辨证,有不尽言的地方,希望读者理解。(注:本文属原创作品,古典命理首发,抄袭者必究!)

相关文章

猜你喜欢

  • 初识佛法

  • 佛学课本

  • 佛光教科书

版权所有:地藏经结缘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