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间佛教的概念是现代高僧太虚大师正式提出来的,后来经过赵朴初居士等人的发扬光大,成为当代佛教的发展方向。所谓人间佛教,就是佛教要为活人服务,要用佛教教理解决人生问题,要将佛教与世俗社会紧密相连,注重现实人生和人间佛教的建设,即所谓人成即佛成,是名真现实。其实,人间佛教思想由来已久,禅宗六祖惠能禅师在《六祖坛经》中,就提出了建设人间佛教的诸多观点。诸如“常自见己过,不见世间过”、“佛法在世间,不离世间觉”、“内心谦下,常行普敬”、“心行平直,广修十善”等。惠能禅师尤其重视提升学佛者的道德人品以及在人间修行成佛的重要性。
惠能禅师特别强调学佛者的个人德行修养。他认为做人是学佛的基础与前提,一个真正的修行人在日常生活中经常会不断反省自己的过失,并及时改正自己的过错,他们看不到世间和世人的过错。修道之人只有将人做好了,才能更好地修道成佛。《六祖坛经·般若品》中,惠能禅师为大众讲说一首“无相颂”,命四众弟子依照这首无相颂来修行,他指出佛子但依照此修学,就会有大利益。“无相颂”云:
世人若修道,一切尽不妨。
常自见已过,与道即相当。
欲得见真道,行正即是道。
目若无道心,暗行不见道。
若真修道人,不见世间过。
若见他人非,自非却是左。
他非我不非,我非自有过。
但自却非心,打除烦恼破。
憎爱不关心,长伸两脚卧。
“无相颂”中说:“常自见己过,与道即相当。”修道者若能经常见到自己过错,就与修道的宗旨相合。修道的过程就是不断修正自己过错的过程,一个人如果没有一点过错,他就是圣人,不需要再修道了。只有不断见到自己过错,才能不断进德修身,圆证菩提。惠能在《六祖坛经·阡悔品》中亦云:“常自见己过,不说他人好恶,是自归依。”修道者若能常见自己过错,不说他人是非好恶,就是归依三宝一个表现。
在不断修正自己过错的同时,惠能还说:“欲得见真道,行正即是道”。一个修道的人,如果能做到行为正直就是真正的见道。所谓行为正直就是身不做杀盗淫等恶业,广修善道。很难想象,一个身口意三业都造作恶业的人,能够见到‘清净自性。
修行不仅要经常反省自己,而且还要“不见世间过”。惠能说:“若真修道人,不见世间过。若见他人非,自非却是左。”真正的修道人只看到并修正自己的错误,看不到世间的过错。如果一个人总是看到别人的是非过恶,他自己本身就是在造作恶业。现代高僧印光法师在开法语中说:“静坐常思己过,闲谈莫论人非……只看好样子,不看坏样子,看一切人都是菩萨,唯我―人是凡夫。”一个修道者应当有“见贤思齐,见不贤而内自省”心态,不见世间之过,则能破除烦恼,德行自不断增进,最终成就佛道。
“佛法在世间,不离世间觉”是惠能人间佛教思想的核心。惠能“无相颂”云:佛法在世间,不离世间觉。离世觅菩提,恰如求兔角。正见名出世,邪见是世间。邪正尽打却,菩提性宛然。”佛法只有在人间最容易修学。惠能在“无相颂”中一再强调修道者要加强自身品格的修养,努力在人间精修禅宗顿悟法门,最后在人间开悟成佛。
纵观佛陀的一生――降生在人间,成佛在人间,弘扬佛法在人间,最后涅槃也在人间。佛陀在过去世就已经成佛,为了度化娑婆众生的缘故,示现于世间,并先后向世人展示了生老病死的人生过程。佛陀本可以不入涅槃,但为了让众生知道人生无常,及时修道的道理,因而人于涅槃。佛陀通过展现生老病死这―人生过程告诉世人,人世间是最适合修学佛法的,只有在世间修道成佛是最现实的。惠能则正是从佛陀之修道成佛过程得到启示,提出了修学佛法不能脱离世间而求觉悟。
人间之所以是六道中最佳修道场所,是因为天人生活贪图快乐不乐于修道,三恶道众生终日被痛苦折磨无心修道,唯有人间虽没有天上快乐,但亦没有三恶道众生那般痛苦,因而最适宜修道。故此,惠能强调一个修道者不能脱离世间来求明心见性。如果一个人离开世间求解脱,最终虽然历经辛苦,却一无所得,到那时“始知空费草鞋钱”。惠能还告诫四众弟子,在人间修行,要始终心存正念正见。有了正见修行才不至于走上邪路,求出世法才能有成就。若心存邪见就背觉合尘,永远无法证道。当修行人心中连邪见、正见这种执着的念头都没有时,也就是烦恼断尽、成就佛道之时。
《六祖坛经·疑问品》中,惠能禅师提出修行者应当做到内心谦下,常行普敬。这不仅是做人的基础,也是实践人间佛教的基础。在本品中,韦刺史向惠能请教梁武帝当年问达摩禅师公案:达摩初化梁武帝。帝问云:“朕一生造寺度僧、布施设斋,有何功德?”达摩言:“实无功德。”弟子未达此理,愿和尚为说。惠能说:“实无功德,不要怀疑先圣之言。”惠能接着对功德和福德的含义作了解说,并指出梁武帝没有功德的缘由。惠能指出,梁武帝布施设斋、造寺度僧,不过是求福之举,并非是功德。功德是在法身中求得的。
惠能在解说功德时云:“内心谦下是功,外行于礼是德;自性建立万法是功,心体离念是德;不离自性是功,应用无染是德。若觅功德法身,但依此作,是真功德。若修功德之人,心即不轻,常行普敬。心常轻人,吾我不断,即自无功。自性虚妄不实,即自无德。为吾我自大,常轻一切故。”一个人在为人处世时,若处处都能内心谦下,则贡高我慢之心自然不会生起。能以谦恭之心待人,外在言行上就会对人彬彬有礼。修道之人若能如此待人,就是在修真功德。若真修功德之人,当时时处处不轻视他人,对一切人常行普敬。只有当你对他人恭敬时,才会受到别人的尊重,你的德行才能不断进步,这就是求真功德。
惠能在《六祖坛经·忏悔品》中亦云:“常须下心,普行恭敬,即是见性通达,更无滞碍,是自归依。”修道者若能内心谦下,常行恭敬,就是明心见性,也就是归依自性三宝。
对人谦恭普敬是学佛者应当具备的基本修养。如果学佛者虽然修道,但内心却常轻视他人,天长日久,就会“我慢高山,法水难人”。如此吾我不断,自性虚妄不实,便没有功德,更谈不上明心见性7。
惠能禅师开示四众弟子,修行者若能在品格上心平行直,广修十善,当下即移西方于目前,即在人间见自性西方极乐世界。惠能在《六祖坛经·疑问品》中,为四众弟子讲“无相颂”云:
心平何劳持戒,行直何用修禅。
恩则孝养父母,义则上下相怜。
让则尊卑和睦,忍则众恶无喧。
若能钻木出火,淤泥定生红莲。
苦口的是良药,逆耳必是忠言。
改过必生智慧,护短心内非贤。
日用常行饶益,成道非由施钱。
菩提只向心觅,何劳向外求玄。
听说依此修行,西方只在目前。
这首“无相颂”主要讲述了建设人间佛教对修道者品行的要求。对学佛者来说,修学戒定慧的基础是人格的完善――心平行直、恩义忍让、知错改过、饶益众生。一个人心性平直就是持戒,行为正直就是修禅;对上能孝养父母,尊敬师长,对下关心怜悯;对待他人谦恭礼让,对待诽谤能忍辱宽容。在修行生活中,要善于听取逆耳忠言,不断改正自己的过错和缺点。常修身口意三善业,饶益一切有情众生,让更多的众生因为你的财、法布施,智慧增长,离苦得乐。只有当修道者品格高洁,内心清净无染时,便能于世间见自性西方。
本品中,惠能还针对韦刺史向其请教如何求生西方的问题,提出了广修十善即可见自性西方的观点。惠能指出,西方极乐世界,从相上说有十万/仟里,这是对下根之人说的。但对上根人来说,众生若能除去身中十恶八邪,见西方只在目前。惠能说:“迷人念佛求生于彼(极乐世界),悟人自净其心。所以佛言,随其心净即佛土净。”当人的心净?,就能移西方于目前,见自身中净土。
惠能所说的见西方净土,也就是往生人间西方净土。他认为,西方净土并不在十万/仟里之外,而是在我们的自身心中。若人能断除十恶,广修十善,便能目下即见西方。经云:“使君心地但无不善,西方去此不遥。若怀不善之心,念佛往生难到。今劝善知识,先除十恶,即行十万,后除八邪,乃过/仟。念念见性,常行平直,到如弹指,便睹弥陀。使君但行十善,何须更愿往生。不断十恶之心,何佛即来迎请?若悟无生顿法,见西方只在刹那;不悟念佛求生,路遥如何得达。”
修道者欲见西方,要断除十种恶业。十恶业即身三恶业:杀、盗、淫;口四恶业:两舌、恶口、妄语、绮语;意三恶业:贪、嗔、邪见。十恶业的反面即十善业。若人断除以上十种恶业,就是向西行十万里路。然后再除去八邪,就是向西行八千里路。所谓八邪,就是反于八正道的八个方面,即一邪见、二邪思惟、三邪语、四邪业、五邪命、六邪方便、七邪念、八邪定也。除去八邪,就是修行八正道。在此基础上,再能行十善业,就能悟无生顿悟法门,于刹那之间便于人间见西方极乐世界。
惠能在《六祖坛经·忏悔品》中亦云:“自归依者,除却自性中不善心、嫉妒心、谄曲心、吾我心、诳妄心、轻人心、慢他心,邪见心、贡高心,及一切时中不善之行。”经文告诉我们,若人能够去除嫉妒心、谄曲心、吾我心、诳妄心、轻人心、慢他心、邪见心、贡高心等不善心,以及一切时中的恶行,再能广修善行,就是自归依。
惠能禅师在《六祖坛经》中从以上几个方面论述了建设人间佛教的思想观点。这些思想观点不仅有对修道者德行修养的关注,也有在人间修学佛法的指导。在佛教界普遍推行人间佛教的今天,我们更应当从惠能禅师人间佛教思想中汲取有益营养,更好地指导和推进现代人间佛教建设的进程。
版权所有:地藏经结缘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