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藏经结缘网

黄柏霖:文昌帝君阴骘文广义节录01集

发布时间:2023-12-15 09:23:19作者:地藏网
黄柏霖:文昌帝君阴骘文广义节录01集

《安士全书》 (第004集)

黄柏霖老师 讲于2018年07月25日

台孝廉讲堂

尊敬的各位同修大德,大家好!

今天我们研讨《安士全书 文昌帝君阴骘文广义节录》。

请各位同学翻开台北佛陀教育基金会所流通的这一本《安士全书》的经本,请各位同学翻开第一页,扣掉前面的〈序文〉,第一页,〈文昌帝君阴骘文广义节录〉卷上,崑山周梦颜安士氏述。今天我们研讨的是〈文昌帝君阴骘文〉第一句经文,「吾一十七世为士大夫身」。

周安士大菩萨是清朝人,他作了《安士全书》这一本善书,印光大师评为「善世第一奇书」。「善世」它的意思就是,教化众生,教化人间,第一本奇书。他首先是作《文昌帝君阴骘文》,来作为众生断恶修善的开始,先从文昌帝君有一十七世,来说到六道的轮回,来说明如何断恶修善。所以《文昌帝君阴骘文》是转凡成圣的根基。

再来,周安士菩萨作《万善先资》,发明断杀业,作《欲海回狂》,断淫业。一个是杀业,一个是淫业,这两个是出离生死的关键。在《楞严经》里面讲,如果不断杀业,不断淫业,要出离三界,要成佛作祖,乃至于要往生西方,都是犹如蒸沙作饭,也就是不可能的事情。所以呢,《万善先资》跟《欲海回狂》是断恶修善作为根基,然后是转迷为悟的开始。

最后《西归直指》是劝令众生带业往生。因为周安士菩萨知道,除非是上根利智的大根器的菩萨,像六祖大师这样,才有办法当生成就,才有办法明心见性,见性成佛,一般的芸芸众生都必须要仰仗佛力,发愿求生极乐世界,才有办法出离生死,离开六道轮回,所以周安士菩萨作《西归直指》。《西归直指》就是劝令众生带业往生,求生西方,这才是根本大法。这是转凡成圣。

所以学人把这一部《安士全书》,这四个部分,我给它做这样的一个分类,《文昌帝君阴骘文》是断恶修善的层次,《万善先资》跟《欲海回狂》是转迷为悟的一个层次,《西归直指》是转凡成圣的层次,这也是净空老法师教育我们的学佛的三个目的,就是断恶修善、转迷为悟、转凡成圣这三个步骤。

印光大师在〈序文〉里面评定《安士全书》,印光大师这样说,这个〈序文〉,我们前面有讨论过。所以我们讲这一部《安士全书 文昌帝君阴骘文广义节录》,我们前面用三集的时间,先报告尊敬的净土宗第十三祖印光大师,也就是非常重视因果教育的、家庭教育的,具有高瞻远瞩的净土宗的高僧大德。他在世的时候,在苏州灵巖山寺弘化社印的《了凡四训》、《太上感应篇》、《感应篇汇编》,还有《安士全书》,印了将近三百万册。我手头上,我们国内的莲友送我一套苏州灵巖山寺所出版的《安士全书》的白话译解,全部都出来了。

印光大师在《安士全书》的〈序文〉里面,他对于周安士菩萨的赞叹,以及这一本《安士全书》的推崇,印光大师说,「至于惠吉逆凶,缕析条陈。决疑辨难,理圆词妙。其震聋发瞆之情,有更切于拯溺救焚之势」。现在天灾人祸不断,人心不救来不及了,大家都向下沉沦,大家都是迷惑颠倒,尤其是网络的发达,计算机跟手机的使用以及普及,众生的迷惑颠倒已经到无可复加的地步了,这个叫做「拯溺救焚之势」,快被水淹死了,快被火烧死了,这叫「拯溺救焚之势」。要赶快把他救起来,《安士全书》是一本很好的善书。所以我们五年前,二O一三年六月九日,我们开始讲《感应篇汇编》,讲了五年,到今年二O一八年春天,我们才告一个段落。总共讲了《感应篇汇编》二百六十二集,再加特别一二三四集,所以总共讲了也二百六十六集。学人很荣幸,承蒙净空法师慈悲,我有跟师父特别请示,弟子可否讲《安士全书》。老法师示,可。还赐墨宝。

印光大师说,「惠吉逆凶」,如何趋吉避凶,趋吉避凶的方法跟智慧在《安士全书》里面讲得非常地详细,「缕析条陈」,一条一条讲给你听。「决疑辨难」,你有怀疑的地方,你有难以理解的地方。周安士菩萨所发明出来的,依照印光大师说,「灵山泗水之心法」。「灵山泗水」就是依佛陀的教理,依孔子、孔孟的思想,叫「灵山泗水」。他所写出来这个《安士全书》的理跟事,事就是故事,理就是我们往后要探讨的周安士菩萨的发明。发明,简单的说,就是他的见解、他的见地。印光大师说,他「理圆词妙」,他的文笔非常地好。所以他可以让人家怎么样?「振聋发瞆」,可以警惕世人,叫做「振聋发聩」。就好像说打雷一样,让聋子听得到了,让瞎子看得到了,这个意思,「振聋发瞆」就是让他惊醒过来。

所以这一本《安士全书》实在是可以,「诚可以建天地,质鬼神,羽翼六经,扶持名教。允为善世第一奇书」。他说这一本《安士全书》它确实可以什么?为万世开太平。可以为天地怎么样呢?建立这样的一个因果的轨则,这叫「建天地」。所以可以为天地建立众生为人处世的轨则,叫「建天地」。「质鬼神」呢?它的意思就是说,惊天地,泣鬼神,连鬼神都信服,「质鬼神」。所以它可以辅佐六经,《诗》、《书》、《礼》、《易》、《乐》、《春秋》,它可以辅佐六经的教化功能。可以「扶持礼教」,「名教」就是礼教。印祖说,它实在是可以称为「善世第一奇书」。「与寻常善书不可同日而语」,就不能够跟一般的善书来相提并论。

「不谓之菩萨乘本愿轮,现居士身,说法度生者,吾不信也」。印祖说,周安士菩萨他是乘愿再来的,这叫「乘本愿轮」。换句话说,周安士菩萨一定到达极乐世界实报庄严土、常寂光净土,然后他乘本愿轮,再回入娑婆度有情,他「现居士身」,「说法度生」,弘法利生。他说如果不是菩萨乘愿再来,印祖说,我不相信。所以印祖肯定周安士菩萨是从极乐世界乘愿再来的菩萨。

今天是我们《文昌帝君阴骘文广义节录》的第一集,也跟各位报告,我们往后讲授《安士全书 文昌帝君阴骘文广义节录》的讲授方法跟讲授方式。

第一,原文。

第二,名相注释。

第三,白话解。

这个我们参考《广东佛教》期刊曾琦云居士的白话解,他在一九九六年。那一年,其实我也开始着手翻译《文昌帝君阴骘文广义节录》的白话解,其实我也在进行这个翻译,但是翻译到一半,那个原稿都还在,档案也还在,翻译到一半,碰到障碍,人为的障碍,以至于后来无疾而终。因缘的安排,差不多在,等于二十年前。二十年后,也没有想到,学人会来讲这一部《文昌帝君阴骘文广义节录》,一切都是佛菩萨的安排。

所以我当时在翻译《文昌帝君阴骘文广义节录》的时候,这个曾琦云菩萨他就已经翻好了《安士全书白话解》。就是这一本,《安士全书 文昌帝君阴骘文白话解》,就是这一本,曾琦云居士所翻的。在《广东佛教》杂志连载,引起很多佛门弟子的赞叹,最后流通到台湾来,老和尚也赐墨宝,《安士全书 文昌帝君阴骘文白话解》。所以我们这个讲座里面,我们的白话解会参考曾琦云居士的《白话解》,但是学人会做部分的一些更动,我个人的一些见解,我再参考一些祖师大德对《安士全书》的看法。

第四个就重点探讨。我以前在讲《感应篇汇编》的时候,都有把经文里面挑出来这些重点,引用祖师大德的开示,让各位在学习《文昌帝君阴骘文》,可以从里面学到这个般若观照,就是观照般若,所以我们会有重点探讨。

第五个,经典法语。我看了两遍的《文昌帝君阴骘文》,我发现周安士菩萨他的文言底子非常地深厚,刚才印祖说,「理圆词妙」。所以我就会在里面挑一些重要的经典法语,我们把它背诵起来。

第六个,祖师开示。

以上这六点,原文、名相注释、白话解、重点探讨、经典法语、祖师开示,是我们要来共同研讨《文昌帝君阴骘文广义节录》,我们的讲授的方式。

《安士全书 文昌帝君阴骘文》全文,在第一集的时候,在〈序文〉一集的时候,我有跟各位报告,我给它算了,总共是七十八句经文,《文昌帝君阴骘文》是总共七十八句经文,五百五十一个字,这里面不包括里面的公案故事的字句。

那么现在在讲授之前,我们今天讲「吾一十七世为士大夫身」,在讲「吾一十七世为士大夫」之前,我们先介绍周安士菩萨他的背景资料、他的简介。

在还没有讲授以前,我们先来朗诵这一部《文昌帝君阴骘文》:

【帝君曰。吾一十七世为士大夫身。未尝虐民酷吏。救人之难。济人之急。悯人之孤。容人之过。广行阴骘。上格苍穹。人能如我存心。天必锡汝以福。于是训于人曰。昔于公治狱。大兴驷马之门。窦氏济人。高折五枝之桂。救蚁中状元之选。埋蛇享宰相之荣。欲广福田。须凭心地。行时时之方便。作种种之阴功。利物利人。修善修福。正直代天行化。慈祥为国救民。忠主孝亲。敬兄信友。或奉真朝斗。或拜佛念经。报答四恩。广行三教。济急如济涸辙之鱼。救危如救密罗之雀。矜孤恤寡。敬老怜贫。措衣食周道路之饥寒。施棺椁免尸骸之暴露。家富提携亲戚。岁饥赈济邻朋。斗称须要公平。不可轻出重入。奴婢待之宽恕。岂宜备责苛求。印造经文。创修寺院。舍药材以拯疾苦。施茶水以解渴烦。或买物而放生。或持斋而戒杀。举步常看虫蚁。禁火莫烧山林。点夜灯以照人行。造河船以济人渡。勿登山而网禽鸟。勿临水而毒鱼虾。勿宰耕牛。勿弃字纸。勿谋人之财产。勿妒人之技能。勿淫人之妻女。勿唆人之争讼。勿坏人之名利。勿破人之婚姻。勿因私讐。使人兄弟不和。勿因小利。使人父子不睦。勿倚权势而辱善良。勿恃富豪而欺穷困。善人则亲近之。助德行于身心。恶人则远避之。杜灾殃于眉睫。常须隐恶扬善。不可口是心非。翦碍道之荆榛。除当途之瓦石。修数百年崎岖之路。造千万人来往之桥。垂训以格人非。捐赀以成人美。作事须循天理。出言要顺人心。见先哲于羹墙。慎独知于衾影。诸恶莫作。众善奉行。永无恶曜加临。常有吉神拥护。近报则在自己。远报则在儿孙。百福骈臻。千祥云集。岂不从阴骘中得来者哉。】

这七十八句,句句都是般若,句句都是消灾免难,句句都是趋吉避凶的真理。我们如果做了,刚才讲过了,可以断恶修善,也可以转迷为悟,也可以转凡成圣。我们在前面有探讨过,你把《文昌帝君阴骘文广义节录》做好了,虽然你是个善人,但是你还是必须要提升,把《万善先资》跟《欲海回狂》,这个杀跟淫断掉,它是轮回的根本。所以这本《文昌帝君阴骘文》它不但是教你做善人,不要做恶人,它还教你出离三界,成为圣人,成为菩萨,成为佛,所以它不是普通的善书。

印光大师是何等人也,印光大师是净土宗第十三祖,大家尊称他为大势至菩萨再来的,西方三圣。他五眼圆明,肉眼、天眼、慧眼、法眼、佛眼,五眼圆明。他六通俱足,天眼通、天耳通、他心通、宿命通、神足通、漏尽通。印祖是法身大士,法身大士就有办法三明六通、十力、十八不共法统统现前。他们是分证佛,印光大师是分证佛,分证佛讲的话等同佛在说。他这样的苦口婆心劝我们,不能把它当成一般道家的书。《华严经》里面讲,圆人说法,无法不圆,老法师也这样说。

所以学人看来,这七十八句,如果你都能做到了,我跟各位报告,往生西方没有问题,绝对往生西方的。也就我们台湾的灵巖山寺的长老妙莲长老说的,往生有分。因为你把《文昌帝君阴骘文》完全落实了,消归自性,这里面有净业第一福,有净业第二福,有净业第三福,因为净业第三福是深信因果。

譬如说,它里面的的经文,「翦碍道之荆榛」,这个当然你如果把它解释说,是把路上的那些会刺人的树砍掉,让别人不要去被这个树木刮到了,这个草刮到了,你也可以这样说,这是浅地来说,这是从浅显道理来说。你铺桥造路,你把这条路弄得比较顺畅,大家走过去都很平安,这是一般善事嘛,「翦碍道之荆榛」。但是你如果仔细去给它,用慧眼去看它这个字,「翦」就是断除。「碍道」是什么?「碍道」就是障碍菩提的东西。那谁障碍菩提?烦恼啊,见思惑、尘沙惑、根本无明,我执、法执啊,那是「碍道」啊,这个「道」是大道啊,是障碍菩提啊,道者菩提也,「道」是我们自性的本体。谁障碍自性的本体呢?烦恼习气,我们一般讲障深慧浅,这叫「碍道」。你把见思惑、尘沙惑、根本无明,把烦恼习气断除,这不就「翦碍道之荆榛」吗?「荆榛」就是这些带刺的树木啊,你贪瞋痴重,你习气毛病很重,你就是不得人缘啊,处处都跟人家结恶缘,就像针跟刺,就刺到别人的心,所以叫「荆榛」。

「除当途之瓦石」,你可以解释说,这条路上的石头把它搬开。「当途」是什么?就是你要往生极乐世界,你要往生成佛的路,成佛之道,这是「当途」。那众生有什么?破瓦石头,那障碍啊。「瓦石」就是什么?你的情执,你的见思惑、尘沙惑、根本无明,尤其是情执啊,爱不重不生娑婆。「瓦石」就是情执,冤亲债主,这些都是「瓦石」,必须要把它消除。你看,它理这么深,这在文字里面有藏了很深的密语密意,《六祖坛经》里面讲说,「密语密意外」,密语跟密意,它有玄机。

再来,「修数百年崎岖之路」,「数百年」是一个比喻,我们何止数百年。当然这个也可以解释说,在事相上说,你把几百年来这一条路坎坷不平,把它铺成柏油路,铺成一个平坦之路,让人家好走,这是「修数百年崎岖之路」。但是你也可以讲什么?藉修德显性德。「百年」是什么?「百年」就是我们无始劫来轮回之路,这崎岖之路就是轮回之路,坎坷不平,一会儿人天,一会儿三恶道,三恶道时间长,三善道时间短,更不要讲说出离三界六道了,这叫「崎岖之路」,始终没有出去啊。这个叫「修数百年崎岖之路」。

「造千万人来往之桥」是什么?好像是告诉你说,你造一座桥,让千万人都可以走过去,来来往往的,这也说得通。「造千万人来往之桥」的理是在讲什么?教你成菩萨成佛,那个菩萨不是普通菩萨,是菩萨摩诃萨,是实教菩萨,法身大士。菩萨怎么度众?藉六度万行,藉四摄法,布施、爱语、利行、同事,这就是一座桥梁,接引众生,三皈五戒,讲经说法,弘法利生,这叫「造千万人来往之桥」。让大家可以,大家都从这座桥走过去,从此岸登到彼岸,到解脱之路,到达彼岸,这叫「造千万人来往之桥」。

那么「垂训以格人非」呢?修行不就在要破人我是非吗,不是要破四相吗。

所以这一段,我个人这样给它深入地看,它里面有讲事、有讲理,有讲世间法、有讲出世间法,非常圆融,所以不能够等闲视之,把它当成一般善书看待。当然,老和尚说,《弟子规》、《文昌帝君阴骘文》、《太上感应篇》不是拿来背的,是拿来做的。你要把它拿来做生活的准则,做人做事的标准,用这样去印证。所以经就是什么?经就是绳墨。像木工,木工在以前,古代的木工要锯木材的时候,前后用一条黑线,哒,咚一下,定曲直。然后那一块木头、那个木片,就定曲直以后,锯子从那边,循着那个黑线锯过去,不偏不倚。所以经叫做绳墨的意思。以前木工都用一个木头,拉一条黑线,弹一下,那个木头上就有一条黑线了,再循那个黑线把它切过去,非常地正直。这个就是什么?这个叫做《文昌帝君阴骘文》它就是一部断恶修善、转迷为悟、转凡成圣的一部经,它就是绳墨。你如果按照这样做,近报在自己,远报在儿孙,讲三世因果,「百福骈臻,千祥云集,岂不从阴骘中得来者哉」。我们往后会探讨,这个「阴骘」就是阴德,阴德就是《金刚经》里面讲,无我相、无人相、无众生相、无寿者相,三轮体空的境界。

这一段是我们把《文昌帝君阴骘文》,我们把它读诵一遍。跟各位报告就是,我们印光大师他特别有作「补阙安士先生」,他有一段开示。我们看这一段印祖的开示:

【补阙安士先生。撰辑此书。事理文义。悉皆周到。唯于帝君末后一世。及于公治狱。窦氏济人。宋郊救蚁。叔敖埋蛇五事。皆未曾录。或以他书俱载。后世咸知。故略之耳。然未曾博览者。不得而知。实为一大憾事。因按阴骘文注证。录而补之于此。则事实明晰。而原文了不更动也。释印光识。】

你看印祖大师,印光大师就有独具这个慧眼,可见他在浙江普陀山法雨禅寺,我相信印光大师对《安士全书》,一定是非常深入地去领悟周安士菩萨这一本巨著。印光大师说,他说,周安士菩萨他来撰著、他来编辑这本书,他事理文义统统很周到,但是他有五件事情有漏掉。第一个,文昌帝君最后一世在哪里,要讲出来。你到十七世嘛,最后一世在哪里呀。

那还有四件故事,他在其他地方找到了,就是按《阴骘文》注证的那些善书,因为历代里面都有人注证,他在里面找到这四篇故事。就是西汉『于公治狱』,『于公治狱』就是我们现在讲的,类似监狱的管理员,这个我们以后会探讨,『昔于公治狱』,他来管理监狱。还有五代的『窦氏济人』,窦燕山他如何帮助人。「于公治狱,大兴驷马之门。窦氏济人,高折五枝之桂」。然后再来,就是『宋郊救蚁』,「宋郊救蚁」就是,『救蚁中状元之选』,就是宋朝宋郊宋祁两兄弟救蚂蚁的故事。再来,最后一个就是『叔敖埋蛇五事』,孙叔敖埋两头蛇的故事,他为了救人,他自己见到了,他等于牺牲自己,把这一条两头蛇埋了。

印光大师说,在周安士先生撰辑此书的时候,这五件故事都没有放进去,五件事都没有放进去,『皆未曾录』。『或以他书俱载』,其他的善书有记载。所以为了让后代的人可以知道这个事情,印光大师说,所以应该再把它加进去,才不会成为遗憾。他说,没有放进去,实在是一大憾事。那么印光大师就『录而补之于此』,就把它补录进去。『则事实明晰,而原文了不更动』,原文没有动到,只有再补这五件事情进去而已。

『帝君末后一世』,这个我们来介绍一下。文昌帝君他生在晋朝的时候,「姓张,讳亚」,他是南方人,「越人」。后来移居到四川,「后徙蜀」,「即梓潼居焉」,到梓潼县的时候,在那边落户定居。其为人俊雅洒脱,他待人处事非常地俊雅洒落。「其文明丽浩荡」,他的文章明丽浩荡。「为蜀中宗师」,他在四川中部,是被大家尊称为老师。「感时事,托为方外游」,因为当时时局动乱,所以他云游四方,「托为方外游」。「及门诸子,建祠祀之」,这个「建祠祭之」就是后来他的学生,他往生以后,他的学生把他建一个宗祠来祭祀他,「题曰文昌君」。唐玄宗、唐僖宗逃避外族的侵略,他躲到四川,「避寇入蜀」。文昌君,文昌帝君「显灵拥护」。后来唐僖宗跟唐玄宗这个灾难就平息了,那么被追封为晋王,「诏封晋王」。后人加称为帝,「后人加称曰帝」,「盖尊之也」。这个在四川七曲山,「四川七曲山清虚观碑记」,在一家道家的庙里面,道教的庙里面叫清虚观,有这个碑文记载。

以上我们要来研讨《文昌帝君阴骘文》,我们必须要对于这五件事情的始末,是印光大师再加进去的,我们必须要了解。

好,我们接下来,来报告《周安士居士传》,我们看原文。在佛陀教育基金会流通的这一本《安士全书》,它是排在《安士全书》的第八百二十七页,有〈周安士居士传〉。我们看原文:

【周梦颜。一名思仁。字安士。崑山诸生也。博通经藏。深信净土法门。自号怀西居士。尝以众生造无量罪。唯淫杀二业。实居大半。因着戒杀淫二书。其戒杀书名万善先资。言多恳切深痛。每过一切神祠。必祝愿云。唯愿尊神。发出世心。勿受血食。一心常念阿弥陀佛。求生净土。思仁自今二十四岁。直至寿尽。中间若杀一小鱼虾。乃至家中眷属。若有一人伤蚊蚁。唯愿尊神。是纠是殛。迅雷击碎所著书板。思仁自今二十四岁。直至寿尽。临河见鱼。仰面见鸟。

不思救度。反萌杀机。亦同此誓。思仁自今二十四岁。直至寿尽。若梦寐中。见人杀生。不能至心称佛名号。发救度心。而反欢喜赞成其事。亦同此誓。其戒淫书。名欲海回狂。劝诸淫者。先观胎狱。了种种苦。是为息淫原始方便。次观男女。脓血涕唾。恶露中满。犹如溷厕。粪秽所都。是为息淫对治方便。次想死人正值仰卧。寒冰彻骨。黄水流出臭不可闻。徧体生虫。处处钻啮。皮肉渐尽。骨节纵横。乃至冢破骨出。人兽践踏。而我此身。终亦如是。次念法华所说因缘。生相。灭相。与不生灭。是为断淫穷原方便。次观自身。在极乐世界。七宝池内莲华之中。莲华开敷。见阿弥陀佛。坐宝莲华。及诸种种庄严瑞相。亦见自身。礼拜供养于佛。作是观时。发愿往生极乐世界。永脱淫阱。是为究竟解脱方便。又着阴骘文广义三卷。西归直指四卷。乾隆四年正月。与家人诀。云将西归。家人请以香汤沐浴。却之曰。我香汤沐浴久矣。谈笑而逝。异香郁然满一室。年八十四。】

这一段《周安士居士传》非常地重要,我们从这里面可以看到,周安士菩萨他已经发菩提心了。我们知道,一发菩提心,即成等正觉。在《普贤菩萨行愿品》里面,菩萨摩诃萨是以众生的苦做悲体,因众生的苦而生慈悲,因慈悲而发菩提心,因发菩提心而成等正觉。你看,他从二十四岁就有这样的大慈悲心。他经过这个神祠,就是一般的庙,他一定祝愿说,希望尊神你要『发出世心』,希望你要离开六道轮回,你不要在三界内做鬼神,虽然你现在也能当神了,但是你还是三界内的众生,所以我希望你能够发出世心。「发出世心」是什么?要发菩提心,他请这个神要发菩提心,「发出世心」。

各位,我们哪一次经过宫庙,我们会说,会这样跟他一样请神呢?请神来发菩提心呢?恐怕我们连讲都不敢讲啊,等一下被神修理,对不对?你看他发菩提心,他完全站在佛的角度,悲悯众生,因为这些尊神也是十法界的众生,不要说是十法界了,衪是三界内的众生,因为衪还没有离开三界六道,衪也没破见思惑。所以你看周安士菩萨他跟这些神祠的诸位尊神说,你们要发出世心,不要『受血食』,就叫衪吃素了,不能够吃肉了,不受血食。而且还劝衪们,『一心常念阿弥陀佛,求生净土』。

『思仁』就是他,「一名思仁」,他字安士嘛。所以他说,我从二十四岁开始,他讲三段,我从二十四岁到往生,『寿尽』就是生命结束了,我如果杀一条小鱼虾,这个不容易啊,一条小鱼虾都没有杀到。或者是我家中的眷属,如果有人伤了一只,伤了这些蚊蚁,蚊子跟蚂蚁,希望尊神你们给我惩罚,把我所写的书板全部帮我打碎。也就是说,他二十四岁就觉悟了,他跟六祖大师同时间觉悟的,六祖大师是二十四岁觉悟,在猎人队待了十五年,六祖大师是三十九岁,他就开始讲经说法了。他到三十九岁的时候,离开猎人队,印宗法师在讲《大般涅槃经》,他也坐在后面一起听,两位僧人讨论风动幡动。六祖大师说,不是风动,不是幡动,仁者心动。那两个僧人听到这句法语,回头一看,发现他不是普通人,引荐他来见印宗法师,才知道他是六祖惠能大师,得了衣钵,五祖弘忍大师的衣钵。

所以周安士菩萨二十四岁,他等于觉悟了,他已经发菩提心了。他发菩提心,才会发这么大的愿说,他中间如果杀一只小鱼虾,他希望这些尊神可以给他纠正,可以给他惩罚,这是第一件,了不起。

第二件,他说,我从二十四岁到寿尽,我如果『临河见鱼,仰面见鸟』,我如果不想救牠,而且还『萌杀机』,想要去钓鱼、杀鸟,『亦同此誓』。

第三个,他说,我从二十四岁到寿尽,我在梦寐之中,见到人家杀生,不要说是白天看人家杀生了,是晚上做梦梦到人家杀生,如果不至心称念,『称佛名号,发救度心』,回向给他,如果我不念佛来救度他,我反而在旁边欢喜赞叹的话,也同此誓。这非常了不起啊。

他这个〈周安士菩萨居士传〉是写得非常地好,是跟一般的自传是不太一样的,怪不得印光大师说,他如果不是乘本愿轮再来,说法度生,我不相信,印祖说他不相信。

所以在还没有解释这一段〈周安士居士传〉之前,我稍微报告我个人的一些小小的一个体会。他是等于二十四岁就开悟了,他活到八十四岁,等于他住世一甲子,六十年。他八十四岁归西,二十四岁开悟啊,等于六十年,一甲子。周安士菩萨他最后那一句,『我香汤沐浴久矣』,等一下我们会探讨,他百分之百往生极乐世界,而且是『谈笑而逝』,「谈笑而逝」,在谈笑中往生啊,不得了,这是我们学习的榜样。『异香郁然满一室』,不得了,是可以讲说,那一个年代,乾隆年间的维摩诘大居士。

好,我们来名相注释:

第一个,『胎狱』,这个「胎狱」是在哪里?是在「《欲海回狂》,劝诸淫者,先观胎狱」。你很喜好淫色,周安士菩萨教你先观想胎狱,每一个人都从母亲的肚子里面来投胎转世的,你先观想那个胎狱。这一句胎狱,我就引用净空老法师的开示,我没有去引用《佛学辞典》,《佛学辞典》也有胎狱,但是我特别引用我们净空老法师的开示。

老法师说,从投胎,神识入胎就是,佛家讲神识,一般民间讲灵魂,一般民众是讲灵魂,三魂七魄,佛家不讲灵魂,讲神识。所以神识入胎,入胎就苦了,要十个月,经上形容,神识在入胎的时候叫胎狱,你要在里面蹲十个月,这不就等于关十个月。所以为什么说,印光大师说,净空老法师说,圣贤教育、子弟的教育从哪里开始?要从胎教开始。要学周朝的三太,周文王的太太,要学太姒,她在怀周武王的时候,目不视邪色,耳不闻淫声,口不出恶言,要学这样,这叫胎教。如果你修得好,你到极乐世界去,你到人间来,你的母亲有学佛,你就不是住胎狱,你母亲会放《般若波罗蜜多心经》给你听,放《大悲咒》给你听,放净空老法师的开示给你听,你在肚子里面十个月,你完全在享受啊,享受净空老法师的文字般若,你在里面是享受啊。

所以这就是什么?老法师说,这个是指一般凡夫,神识入胎的时候叫胎狱,那一种苦跟地狱没有两样。小孩子在母亲肚子里面,母亲喝一杯凉水,小孩子在里面感觉就像寒冰地狱一样。所以母亲跟小孩是一体的,这个胎教很重要。老和尚说,从胎教到三岁这一千天,全部是看他的母亲,这一千天决定他未来的成圣成贤的基础。所以母亲喝一杯凉的,他就像寒冰地狱,母亲喝一杯热水就像在八热地狱一样,苦不堪言,那十个月是有罪受的,所以十个月的胎狱再出生以后,他前世的事情全部忘得干干净净,这是太苦了,。假如没有这些痛苦,他前世的事情应该记得,所以我们一般人出生之后,对前生的事情都不记得了。

在学人所拍的《玉历宝钞》里面,是你经过地狱的受报以后,要去转生的时候,会经过孟婆那里,孟婆会叫你喝孟婆汤,如果你不喝的话,下面那个铁钩就把你脚割断了,那你就非喝不可,最后强迫你喝,刀子从脖子插过去,强迫你喝那个孟婆汤。所以老和尚说,这种我们可以想象得到,我们细细去观察,很多非常聪明的小孩,他害了一次大病以后,就变成白痴了,记忆力全部丧失。老和尚说,他有一位老朋友的小孩就是这个样子,一场大病以后,就变傻傻呆呆的,变成低能儿。

所以佛讲生苦跟死苦是最大的苦,所以出生跟死亡这个苦是最苦的,任何的病苦都比不上。所以我们现在好好地薰习经教,好好地念佛,我们好好地修行,我们修戒定慧,我们往生极乐世界,你将来乘愿再来,佛菩萨都会安排美好的因缘,除非你自己发愿示现到苦难的地方,或是根据你的愿力,你要去成就你的示现因缘。如果你按照《玉历宝钞》里面说,今生如果修得好的,有持五戒十善的,他往生净土或是往生人天,往生天道,都可以到宗教有德的家庭啊,那当然母亲她就会重视胎教,会诵经回向。

我昨天听到我的好朋友升恒昌公司江松桦董事长,他讲了一个故事,非常地不可思议。他儿子结婚了,我也不晓得,他儿子是升恒昌集团的,已经是接班了,也是我的好朋友,江建廷居士。他虽然是一个大企业家,虽然年纪轻轻的才三十几岁,但是已经受五戒了。他上次跟我一起吃饭的时候,还特别用手机秀他搭五戒缦衣的相片给我看。实在是了不起啊,难得啊,有其父必有其子,父亲以身作则,积德传家。

江松桦董事长就跟我讲,他的媳妇要最近才生,生儿子出来,他的金孙要生出来的时候,他的儿子那一天也很忙,他们公司业务非常地繁忙,所以应酬很多,那江董事长要跑两个地方,他儿子要跑另外一个地方。可是他媳妇当天晚上预产期,说今天晚上就要生了。江松桦董事长就跟佛菩萨祈愿,说我今天这三件事情都不能够忽略,他就念佛回向,持咒回向,求三宝加持,让他的这个媳妇这个产期往后退一点点,往后退一点点。所以这个佛菩萨安排可提前,可退后啊,可延后啊。江松桦董事长跟我讲说,太不可思议了,等他到应酬回来才生出来。本来他们应酬的时间就是要生产的时间,延后几个小时。这就是什么?这就是说,宗教有德就可以得到这样的父母亲的这一种祝福跟佛力加持。

所以老法师说,也有极少数的人生下来就记得前生的事情,那是什么原因?老和尚说,给诸位说,那叫夺胎,他没有受这十个月胎狱之苦,换句话说,有一个人先帮他坐胎,受十个月胎狱之苦的是另外一个人。这个小孩一出胎就死掉了,另外一个灵魂、一个神识不是他,他看到了这个身体就钻进去,就夺过来了,所以他就没有受十个月的胎狱之苦,这样的情形他能记得前生的事情,为什么?他没有迷,他没有受过苦,这是很少数特殊情形,老和尚特别强调说,这是极少数特殊情形,大部分都要经过胎狱之苦,确实有这个情形。这是老法师在讲《阿弥陀经要解》第四集,一九八五年所讲的,里面有提到胎狱之苦。

再来,『息淫原始方便』,这就九种观了,我们以前有讨论过,也有报告过,就是你要息灭戒掉这个淫,有九种观想。

第一种,「新死想」。

你要观想眼前这个女子,她刚死的时候,「身体仰卧,寒气透骨,毫无知觉」,你要想说,你现在贪财恋色这个身体,将来也跟她一样,这个叫「新死想」。第一,「新死想」。

等二,「青瘀想」。

人一死以后啊,「停尸一日到七日」,那个黑气会散开,身体会呈现「青紫色肿胀」,十分可怕。当然这个是没有念佛的,有助念的一般都是会有瑞相的。这「青瘀想」。

第三个,「脓血想」。

「死人开始腐烂流脓」,然后「肠胃流出」,你就要想到说,你这个风流的身体,将来也是这样。这个「烂尸肉坏崩溃」,「腐烂流脓」,你要去观想。

第四,「绛汁观」。

就腐烂以后,就开始流出那个黄色的脓,那个汁液,「臭不可闻」。你想想你自己,将来自己,你虽然「肌肤香洁的身体」,将来也会变成这个样子,变成「尸烂流汁」啊,「臭秽不堪」。

第五,「虫啖想」。

死了以后「遍体生虫」,就无数的虫会从身体的其他部位钻来钻去的,导致「尸体骨节内,犹如蜂巢般的成了许多空洞」,这个叫「虫啖想」。

第六,「筋缠想」。

「静观尸体的皮肉,被无数的虫钻吃咬尽」,只剩下筋缠连骨,骨头,就好像绳子把木柴、木棒捆起来一样,就这样而已,叫「筋缠想」。

第七,「骨散想」。

观想死后筋已经烂坏了,「骨头开始掉落四处」了,你是高贵的身体,将来有一天也会变成这个样子,叫「骨散想」。

第八,「烧焦想」。

观想尸体被一把火烧掉了,蜷缩在地上,被烧得像焦黑的一堆骨头而已。

第九,「枯骨想」。

观想坟墓经过破损以后,坟墓内的骨头暴露在外,「散落满地,被日晒风吹雨淋」,被路人跟狗跟野兽践踏,这个是「枯骨想」。

以上九种九想,九想观,如果能够这样不断地作观,「对肉体的爱欲的执迷」,必然会破除,心地会比较清凉。所以古人就说了,有一首诗,正如古人说,「人想死亡日,欲火顿清凉,愚人若闻此,愁眉叹不祥。究竟百年后,同入烬燬场,菩萨九想观,苦海大津梁」。

所以这个地方,就九想观,就是我们经文八百二十八页的「是为息淫原始方便」,用这种九想观,「次观此身,诸虫猬集」。

再来,『溷厕』就是厕所。

第四,『次念《法华》所说因缘生相、灭相、与不生灭』,这一段在《法华经》里面,在《法华经》哪里呢?在《法华经》的〈药草喻品第五〉,但是因为经文很长,我把里面的重点摘录出来。《法华经》,佛陀用很多方法来做譬喻,所以药草也是一种譬喻。药草,简单的说,为什么用〈葯草譬喻品〉?「药」就是医病的药材,众生有病,众生如果身体生病,要用药材来治病,也就是说要去给医生看,你不管是西医跟中医。那么「草」是草木。这个「药草」的意思,它是一种比喻,「药」就是智慧的意思,就是一种方法。那「草」呢?药草,我们讲说《法华经》那个譬喻品叫〈药草喻品第五〉嘛,那「草」呢?它是比喻众生的根基,它分成小草、中草、大草三种,小草就是人天乘,或者是声闻乘,中草就是缘觉乘,大草就菩萨乘。所以不同根器的众生,不管是小草、中草、大草,它遇到怎么样?它遇到云雨,它就得到滋润了,那就会长大。

所以这个「药草」代表三乘的众生,药能够治人的病,但是要对症下药。你要怎么样?在三十七助道品里面讲,在七菩提分里面,你要有择法觉支,你要选对法门,所以这叫对症下药,才能够治病。「如果不对症,不但不能治病,而且还会增加这个病」。所以佛陀在这一品里面,「是以药草来做譬喻,医治众生的身心二病」。

这一段《法华》所说的,「因缘生相、灭相、与不生灭」,我们就看这段经文。「如彼卉木丛林诸药草等,而不自知上中下性」。佛陀明了,一切众生他得到佛的法雨滋润,但是众生不知道。就好像,「如彼卉木丛林诸药草等」,就好像那些华草、树木丛林,它们「而不自知上中下性」,它们自己不知道,它是上根的,它是中根的,它是下根的,它不知道。

佛就说了,「如来知是一相一味之法,所谓解脱相、离相、灭相。究竟涅槃常寂灭相,终归于空。佛知是已,观众生心欲而将护之,是故不即为说一切种智」。

「如来知是一相一味之法」,如来知道众生的心性,众生本来是俱足真如实相,俱足一乘的法,众生如果遇到佛陀的教诲,他也可以跟佛证得这个妙理,这叫做「一相一味之法」。

「所谓解脱相、离相、灭相」。「所谓解脱相」,「本来是没有一个解脱相」,众生执着了,佛陀才跟他讲说,有一个解脱的方法,有一个解脱的彼岸,你现在执着是在痛苦的此岸,佛陀告诉你说,我告诉你一个方法,你依念佛的方法,我开八万四千法门,让你离开这个痛苦的此岸、这烦恼此岸,到达那个没有痛苦、解脱的彼岸,你到解脱的彼岸,我们称那个境界叫「解脱相」。那怎么去呢?要「离相」。

所以佛陀说,其实也没有一个「解脱相」,也没有一个「离相」,因为你放不下嘛,佛陀告诉你说,你要离相,什么?《金刚经》里面讲,行一切善,离一切相,要不住色声香味触法布施。因为你放不下来啊,所以佛陀告诉你说,不住色声香味触法布施,要行一切善,离一切相啊。

也没有一个「灭相」。佛陀教你说,苦集灭道,你知道世间是苦的,所以是贪瞋痴感召来的,要怎么离开这个苦?必须要依八正道、依念佛,灭掉这个烦恼。其实那是你在迷的时候,佛跟你讲说有一个烦恼可以灭,等到你解脱了,也没有「灭相」啊。

所以这个完全是对众生来说的啊,「解脱相」也好,「离相」也好,「灭相」也好,「是因为众生的执着,而说出来一个解脱相、离相、灭相」。简单地说,这是佛陀教育众生的工具,他的善巧方便。这在禅宗叫讲什么,你知道吗?禅宗讲说,叫黄叶止啼。众生不解脱,佛陀就比喻,小孩子在哭,没有饼干给他吃,就拿一片黄叶,给那个小孩子当饼干,小孩子饼干咬一下,不哭了,黄叶止啼啊。不管是声闻乘、缘觉乘、菩萨乘,「唯有一乘法,无二亦无三,除佛方便说」,这是佛度众生的一个善巧方便。三乘,到《法华经》的时候,会三乘为一乘。

这个就是什么?你迷了时候,跟你讲说有一个「解脱相、离相、灭相」。你想想看,你既然已经解脱了,怎么还会有一个相呢?所以佛法跟你讲,实相无相无不相,「有相,就谈不到解脱」啦。所以《金刚经》里面讲,教你离开四相,也离开四见。所以既然离相了,连那个「离相」的离也应该没有啊,为什么还说是一个「离相」呢?是因为你如果不说出这个「离相」,众生他不知道怎么修。你跟众生讲说,你本来就是本自清净、本自俱足的实相般若,众生悟不出来啊。所以「说众生本来就没有相的,他就不相信」啊。所以说,一个说「离相、灭相」,其实是一种方便的施设。

这叫什么?在佛门里面讲叫,「扫一切法、离一切相」。「扫一切法,一法不立;离一切相,一法也没有」。

再来,「究竟涅槃常寂灭相,终归于空」啊。《大般若经》,老和尚说啊,《大般若经》他看完以后,得了一个结论,一切法,毕竟空,不可得,无所有。回归到什么?回归到常、乐、我、净,四净德,这个寂灭相。其实这个寂灭相,也是没有相的;若有一个相,那就不是寂灭了;「连一个灭也没有」。所以到最后说,连这个空相也没有。就《心经》里面讲,「是诸法空相」。所以连这个空相也不能够执着,这叫「究竟涅槃常寂灭相,终归于空」。

「佛知是已」,「佛知道『寂灭、离相』这一切相,这一切法之后」。

再来,「观众生心欲而将护之」,本来佛是无法可说的,所以佛在《金刚经》里面讲说,「说法者,无法可说」,你迷了才需要说法,你悟了就不需要说法,「说法者,无法可说」啊,所以「无法可说、无相可得」。老和尚曾经在讲经里面讲,真的你到往生极乐以后,你成佛了,没有涅槃可证,也没有,无佛可得,你就是佛了。所以「无法可说、无相可得」。但是众生的心里还是有个贪欲,他贪什么?他还是着那个相。如果刚开始就跟他讲说,「什么都没有,一法不立、万法皆空」,「众生会不相信这个法」,他不相信。「不但不相信」,而且还毁谤佛法,说你既然说「一切法本空」,又说什么法?

所以佛陀他就「观一切众生的心欲」,他在想什么,「给他说真的法」。他贪欲世间,佛陀就跟他讲,布施,放下悭贪,他贪瞋痴,佛陀就跟他讲戒定慧,他跟他讲说真的法。因为你给他说真的法,众生还是不能接受,因为他「有很多毛病习气」。所以必须要怎么样?渐渐地令他把毛病除掉,他才会相信。如果你一下子除掉这些,所有这些毛病归于空,那是办不到的。所以一方面要让他获得佛法,也就是说,佛要他护他这个实法,要这种实教,「另一方面也要护持众生」,让他不会退道心,也不会生毁谤心出来。这叫做「观众生心欲而将护之」。

「是故不即为说一切种智」,因为这个,所以佛就不马上说真实法。你看佛说法四十九年,从《华严经》开始,二乘人如聋如哑,所以佛陀只好到鹿野苑为五比丘说阿含时十二年,再来说方等时八年,最后般若时讲二十二年,最后法华涅槃时,才开权显实教你成佛。所以一开始,佛也没有讲真实实相法,「不是即刻就说」。所以一切种智,也是实相的般若。所以佛陀是「看众生的因缘和他的根性还没有成熟」,佛陀就在等着,而不说这种实相的般若。

这个是这里地方讲说,《法华》所说的「因缘生相、灭相、与不生灭」,我们做这样的一个补充。

再来,『七宝池内莲华之中,莲华开敷』,这个就必须要引用《观无量寿佛经》的经文来做对照。我们看《佛说观无量寿佛经》第十四观,我们知道,《观无量寿佛经》里面有十六观法。那么为什么会有《观无量寿佛经》呢?是因为阿闍世王受了提婆达多蛊惑、迷惑,他把他的父亲频婆娑罗王关入大牢。韦提希夫人她身上涂了这个蜜,到监狱里面来探视这个频婆娑罗王。韦提希夫人跟佛陀诉说她的苦,她想求生极乐世界。佛陀就为她说《佛说观无量寿佛经》。

所以这里面有十六观,其中第十四观,「上品下生者」,我们看经文,「上品下生者,亦信因果,不谤大乘,但发无上道心,以此功德回向,愿求生极乐国。行者命欲终时,阿弥陀佛,及观世音、大势至、与诸菩萨,持金莲华,化作五百佛,来迎此人。五百化佛,一时授手,赞言:『法子!汝今清净,发无上道心,我来迎汝!』见此事时,即自见身,坐金莲华,坐已华合,随世尊后,即得往生七宝池中,一日一夜,莲华乃开,七日之中,乃得见佛。虽见佛身,于众相好,心不明了,于三七日后,乃了了见。闻众音声,皆演妙法,游历十方,供养诸佛,于诸佛前,闻甚深法。经三小劫,得百法明门,住欢喜地。是名上品下生者,是名上辈生想,名第十四观。」

这里面就跟你讲上品下生的。他为什么是能够上品下生呢?因为他深信因果,他「不谤大乘」,他「发无上道心」,发菩提心,他用这个功德求生极乐世界。这位行者他命终的时候,阿弥陀佛跟观音菩萨,观世音、大势至菩萨与诸菩萨,「持金莲华,化作五百佛」,也就是说他是化佛来接引的,「来迎此人」。「五百化佛,一时授手」,说,法子,你今天很清净了,你发无上道心,我来迎接你。

那么这位行者他就看到自己坐到坐上金莲华,坐上去以后,这个华,莲华就合起来了,盖起来了,他就跟着佛陀,跟着阿弥陀佛,往生极乐世界,在七宝池中,经过一日一夜,莲华才开,在七日之中才能见到佛。虽然他能见到佛身,但是对佛的相好庄严,他还是不明了,因为他不是实报庄严土,「心不明了」。所以要再经过三七日以后,他才能够「了了见」,然后闻众音声演说妙法,「游历十方,供养诸佛」,然后他才能够在诸佛前,「闻甚深法」。经过三小劫,他「得百法明门,住欢喜地」。

这个是上品下生,他的莲华开合要,上品下生莲华开合要多久?一日一夜莲华才开。莲华开合是一日一夜,七天他才能够见佛,这是上品下生。这是莲华的开跟合,上品下生是一日一夜。

再来,「佛告阿难,及韦提希:『中品上生者,若有众生,受持五戒,持八戒斋,修行诸戒,不造五逆,无众过患,以此善根,回向愿求,生于西方极乐世界。』」佛告诉阿难跟韦提希夫人,中品上生的话,他是持五戒、持八关斋戒,他不造五逆罪,他没有其他的过患,用这个善根回向求生极乐世界。那么「临命终时,阿弥陀佛,与诸比丘,眷属围绕,放金色光,至其人所,演说苦、空、无常、无我,赞叹出家,得离众苦。行者见已,心大欢喜,自见己身,坐莲华台,长跪合掌,为佛作礼,未举头顷,即得往生极乐世界。莲华寻开,当华敷时,闻众音声赞叹四谛,应时即得阿罗汉道。三明六通,具八解脱。是名中品上生者。」

接下来就说,这个中品上生他是怎么样?他是刚才讲过,他持五戒、八关斋戒,而且戒行修得非常好,他不造五逆罪,也没有众多的过患。他命终的时候,佛带诸比丘跟眷属「放金色光」,到他这个人往生的地方,为他演说苦、空、无常、无我,这是佛陀说的,苦、空、无常、无我。

所以今天就有一个居士来问我了,他是一个小学的校长,他说,老师啊,我们学佛究竟要怎么样?我就跟他简单地说。他说,我听法师开示,都教我们念佛,教我们要往生极乐世界,到底我要怎么学呢?我就跟他简单说,你入佛门,就好像你是小学校长一样,你必须要先三皈依,你有三皈以后,你就好像是注册完毕啊,你小学不是也要注册吗?也跟这个一样,你也要注册,注册就三皈五戒。三皈五戒以后就入佛门了,皈依三宝了。皈依三宝学什么呢?学到后来,你就慢慢体悟,佛陀为你说法,苦、空、无常、无我。

你就了解苦、空、无常、无我以后,你在日常生活里面,把你的行住坐卧,把你的六根对六尘,完全向阿弥陀佛学习,你学阿弥陀佛的慈悲,学阿弥陀佛的心念,学阿弥陀佛的待人处事,学阿弥陀佛的清净身口意三业,你把每一样行为都学成阿弥陀佛,你将来就像阿弥陀佛了。将来因缘成熟,你就往生极乐世界了。我用这样跟他简单解释,他说,我懂了,原来是这样是念阿弥陀佛了。所以你念顺境,你也把它转成阿弥陀佛;你遇到逆境,你也转成阿弥陀佛;你遇到喜欢的,也转成阿弥陀佛;遇到不喜欢的,你也转成阿弥陀佛。那你就变成阿弥陀佛,你就过阿弥陀佛的生活了。

这个就是中品上生的,阿弥陀佛跟诸比丘会跟他说、会为他说苦、空、无常、无我,他就赞叹他出家,「得离众苦」。那么这位修行者,「行者见己」,生欢喜坐莲华台,「长跪合掌,为佛作礼」。他莲华不久就开了,开了以后就闻到四谛,「赞叹四谛」,苦集灭道。他「应时即得阿罗汉道。三明六通,具八解脱」。这是中品上生。

那中品中生呢?「若有众生,若一日一夜,持八戒斋;若一日一夜,持沙弥戒」,刚才是中品上生,现在是中品中生,「持沙弥戒;一日一夜,持俱足戒;威仪无缺」,以此功德回向发愿求生极乐世界,「戒香熏修,如此行者,命欲终时,见阿弥陀佛,与诸眷属,放金色光,持七宝莲华,至行者前,行者自闻空中有声,赞言:『善男子!如汝善人,随顺三世诸佛教法,我来迎汝!』行者自见,坐莲华上。莲华即合,生于西方极乐世界。」

这是这个地方讲,「七宝池内莲华之中,莲华开敷,见阿弥陀佛」,我特别引用《观无量寿佛经》里面的这个中品中生、中品上生,还有上品下生,来跟各位分享这个莲华开合的时间。如果你们想要进一步了解,你们就去研读《佛说观无量寿佛经》,你就知道莲华开合的时间,都是依据他的善根福德因缘。往生与否看信愿,品位高下看功夫,你还要看他的功夫。

好,我们这一段的这一个字句解说我们就解释到这里。接下来我们来看白话解:

周梦颜,又名思仁,字安士,江苏崑山读书人。博通经藏,深信净土法门,自号为怀西居士。他认为众生所造的无量罪过,淫和杀业占据了大半,因此就写了戒杀、戒淫两种书。他的戒杀书叫《万善先资》,文字恳切深痛。每当经过一切神祠,一定祝愿说,「唯愿尊神,发出世心,莫受血食,一心常念阿弥陀佛,求生净土」。思仁自今二十四岁,一直到寿尽,中间若杀一小鱼虾,乃至家中眷属,若有一人伤害蚊蚁,唯愿尊神及时纠正,严厉惩罚,迅雷击碎我所写的书板。思仁至今二十四岁,一直到寿尽,过河见鱼,抬头见鸟,不思救度,反而萌发杀机,亦同此誓。思仁自今二十四岁,一直到寿尽,若梦寐中,见人杀生,不能至心称佛名号,发救度心,反而欢喜赞成其事,也同此誓。

他写的戒淫书,名叫《欲海回狂》。劝一切犯淫的人,先观想住母胎时的情状,明了种种的痛苦,这是停息淫欲的原始方便。再观想男女身体,充满脓血涕唾和恶露,犹如厕所,是聚集粪秽的场所,这是停息淫欲的对治方便。再观想死人毕直仰卧,寒冰透骨,黄水流出,臭不可闻,遍体生虫,处处钻啮,皮肉渐尽,骨节纵横,乃至坟破骨出,人兽践踏,而我这个身体,最后也是这样。再思考《法华经》所说因缘生相、灭相与不生灭,这是断除淫欲的根本方便。再观想自己在极乐世界七宝池内莲华之中,莲华开放,见到阿弥陀佛,坐在宝莲华上,以及种种庄严瑞相,又看见自己,向佛礼拜供养,做这样的观想时,发愿往生极乐世界,永脱淫阱,这是究竟解脱方便。

又着《阴骘文广义》三卷,《西归直指》四卷。乾隆四年正月,与家人诀别,说自己就要归西了,家人请以香水沐浴,他阻止说,我已经香水沐浴很久了。谈笑而逝,奇异香气非常浓郁,充满了房间,时年八十四岁。

好,最后我们来探讨这一段〈周安士居士传〉里面他讲的「我香汤沐浴久矣」。这「香汤」是什么呢?我跟各位报告,这个有事跟理。譬如说我常去助念,我也帮助过很多往生的往生者的家属,我们莲友里面跟我去的,有些他也懂这个道理。比如说,助念八小时或是十二小时、或是二十四小时,这亡者要给他净身,一般眷属都会给他换衣服,要准备入殓。那净身要怎么做呢?一般我们都会教亡者的家属,就是用,我们一般讲叫阴阳水,就是煮热水,热水在煮的时候就放香棒下去,比如说檀木,檀香棒啦、檀木棒啦,放在那个锅子里面,然后倒水下去,然后把它滚汤。滚汤以后,那个水就会有香味。然后再加一点凉水下去,变温温的。这样叫做,我们一般叫做阴阳水,这就是香汤。这是对什么?这是对一般的众生,他们根器不是那么利,他们悟性不是那么高的,这是一种方便的施设,叫做香汤、香水。

这个地方是讲「香汤沐浴」嘛,就是说平常周安士菩萨他都勤修戒定慧,息灭贪瞋痴,刚才我们也讲过了,他二十四岁就觉悟了,他二十四岁就发菩提心了,他六十年都在讲经说法,所以他时时刻刻都是勤修戒定慧,然后他到最后往生的时候,他是谈笑而逝,谈笑而逝证明他是什么?他往生净土,所以他已经证得我们的五分法身香。

所以在《六祖坛经》里面讲,又叫「自性五分法身香」,就是戒、定、慧、解脱、解脱知见香。那戒定慧呢?就戒香、定香、慧香,解脱香、解脱知见香。我们来跟各位报告这「自性五分法身香」。

「永嘉大师说:『不除妄想不求真,幻化空身即法身,法身觉了无一物,本源自性天真佛。』」永嘉大师说,「不除妄想不求真」,我们有妄想,佛跟我们讲一真。所以我们在渐修的阶段里面,我们在修藉修德显性德,我们要舍妄归真,所以必须要伏住烦恼,断除妄想。如果你能够觉悟的话,明心见性,见性成佛的话,他能够破根本无明的话,那叫「不除妄想不求真」,他大彻大悟了嘛,他不要像我们这种业障深重的众生,我们还要次第的修上来,我们要修净业三福,要真的是上根利智的人,他「不除妄想不求真」啊。

「幻化空身即法身」,他如果能够悟《金刚经》一偈四句偈,「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他契入那个境界的话,他如果能契入「应无所住而生其心」,契入空有不二的法门,他当下就「幻化空身即法身」啦。

「法身觉了无一物」,等到等觉菩萨的一品生相无明破了以后,成究竟佛,圆满清净法身佛、圆满报身佛、百千亿化身佛,一体三身佛,清净法身的境界是「了无一物」的,「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呢。

「本源自性天真佛」,我们这念心体的本源,它本来就是天真佛啊。

所以佛教里面讲自性、佛身、法身、佛性、真如,都在讲我们本来的面目,父母未生前本来的面目,这叫「自性法身」。

佛陀在灵山会上,曾经对四大天王,拈摩尼宝珠问四大天王。佛陀就在灵山会上,就手上,佛陀拿了一个摩尼宝珠来问四大天王,请问四大天王,我这个摩尼宝珠什么颜色?四大天王就说,每个人看的都不同啊,有人就跟佛陀报告说,哎呀,我看到是青色的,我看到是黄色的,我看到赤色跟白色。这什么意思啊?摩尼宝珠就是我们的自性,《地藏经》赞偈里面讲,「明珠照彻天堂路」,那个地藏菩萨手上的那个摩尼宝珠就是我们的自性。地藏菩萨拿那个锡杖呢?就讲经说法。我们必须要大开圆解,才有办法契入我们的自性摩尼宝珠。所以你的自性知道它是青色、黄色、赤色、白色、你的见闻觉知都知道,这叫摩尼宝珠啊。

佛陀就告诉这个四大天王,问四大天王说,这什么颜色?那四大天王就报告。等一下佛陀再把摩尼宝珠放下来,空手说,这是什么颜色?佛陀又再把摩尼宝珠收回以后,双手就岔开了,我现在手中这个摩尼宝珠什么颜色?没有一个讲得出来,四大天王讲不出来,为什么?当然这四大天王是表法的。四大天王就跟佛陀报告说,佛陀,你现在手中空无一物啊,没有东西呀,什么摩尼宝珠?其实佛陀是要展示摩尼宝珠的作用,我手合起来,我开起来,我拍打一声,我都没有声音,你也都在听啊,我现在拍一声,各位有听到拍一声啊,我现在没有拍,你有没有听到声音,有啊,你的见闻觉知一直都是怎么样?「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所以佛陀这个手掌伸起来,手掌伸起来作用,也是摩尼宝珠的自性的妙用,摩尼宝珠就是自性嘛。

四大天王说,佛陀你手上没有东西啊。佛陀告诉四大天王说,我将一般世俗的珠子给你们看,你们会分别它的颜色,但是真正的宝珠在你们面前,你却视而不见,这么颠倒。你在看的那个就是你的摩尼宝珠,你现在不是看我这手拿东西吗?佛陀告诉他就是教他讲这一点说,你不是在见吗?那就是你的摩尼宝珠,你怎么没有看出来?还看着我手上的摩尼宝珠。我跟你讲这在表演,众生总是着相。所以为什么说一定要依方立相?为什么祖师大德、佛陀,他们说,告诉你往生西方。指方立相就是告诉你,往那个方向走,求生西方。西方代表圆满,这个意思。所以宝珠是清净本然,众生迷,不识法身,每个人都有。

所以六祖大师在《坛经》的〈忏悔品〉里面,他就教授「自性五分法身香」。这自性法身香就刚才我有讲过,戒香、定香、慧香、解脱香、解脱知见香。

戒香,就是「每一个佛弟子在自己心中无非无恶、无嫉妒、无贪瞋、无劫害,称为戒香」啊。所以六祖大师说,心地无非自性戒,心地无乱自性定,心地无痴自性慧。这自性戒定慧。所以这个戒香是我们自心本具的无恶、无嫉妒、无瞋、无劫害。

定香呢?就自心不乱是为定香嘛。

慧香呢?就自心没有障碍,常以智慧观照自性,不造诸恶,即使做善事,他也不执着,他也能离相,「敬上念下,爱护鳏寡贫穷」,这叫慧香啊。

解脱香呢?解脱香「是自心无所攀缘」,「不思善,不思恶,正与么时,哪个是明上座本来面目」,自觉无碍,称为解脱香啊。所以过去禅宗四祖道信大师初参僧璨大师就说,「愿和尚慈悲,开示我解脱法门。」僧璨大师问,反问,「谁绑住你?」道信大师就开悟了。

那解脱知见香呢?你连解脱那个知见都要放下来,你不能我已经解脱了。解脱知见香就是说,你「自心既然对于善恶都无所攀缘」,但是你也不会像二乘人一样「沉空守寂」,必须要怎么样?要倒驾慈航,「法门无量誓愿学,佛道无上誓愿成」,和光同尘,「和光接物,无我无人,从初发心一直到圆满菩提,真性毫无变易」。《金刚经》里面讲,度无量无边众生,实无众生得度者,就是解脱知见香啊,这个境界啊。你度了无量无边众生,哎呀,度了成千上万的,没有,一个都没度,「应无所住而生其心」。

我举一个公案给各位听,时间的关系,我尽量讲。「有一个信徒,过六十岁生日的时候,请良宽禅师为他消灾、祈福、祝寿」。禅师问他,我要问你祈求多少寿命啊?「信徒说:『我想活八十岁。』」禅师说,你现在已经六十岁了,距离八十岁剩下二十年了,二十年等一下就过去了。信徒说,禅师啊,难道我要求一百岁吗?一百岁也可以了,不过你只能加四十年了,一转眼就过去了。「信徒说:『难道我可以求一百二十岁吗?』」你看众生永远都不会满足,有八十岁,想要一百岁;一百岁,想要一百二十岁。禅师说,一百二十岁,也不过是增加六十年而已啊,你现在六十岁了,再加六十年,是「电光石火」,一下就过去了,「剎那就过去了」。「那怎么办呢?」禅师说,你要求无量寿啦,求永恒的寿命,往生净土啦。

这个是讲到「自性五分法身香」,我就讲这样的一个消灾延寿的故事。

第二个,过去在山西五台山昭果寺,有一位解脱禅师,「他曾经蒙文殊师利菩萨指示心印,后来更加谦卑的为大众服务,年月一久了,功行日高」,功夫很高了。有一天,文殊菩萨就想要试验他的修行,「趁他早晨为大众煮早粥」,就早餐,「做稀饭的时候,出现在解脱禅师的前面」,他大概是在做早餐。解脱禅师一看到,连看都不看他一眼。「文殊师利菩萨大惊」,在他面前跟他讲说,「上前就说」,喂喂喂,「我是文殊菩萨,我是文殊菩萨」。「解脱禅师应声便说:『文殊自文殊,解脱自解脱。』」他的意思是说,你是文殊,我是解脱,我有没有解脱是我的事情,你就是文殊,我也没有办法。这个禅宗的开示,双关语,文殊是文殊,解脱是解脱的意思是说,智慧归智慧,你要是没有解脱,你也没有智慧。所以文殊菩萨在他前面晃来晃去,他说,「文殊自文殊,解脱自解脱」,我自己知道我的功夫。文殊菩萨一听啊,「知道解脱禅师是真的觉悟了。因为解脱禅师能够觉悟自性,肯定自己」,所以能够「文殊自文殊,解脱自解脱」。

所以薰习《六祖坛经》,不管你是念佛,你是参禅学道的人,你应该要知道,「自性五分法身香不从外得,要从自己的自性上去证悟,因为解脱不在他人身上」,也不在佛祖,佛祖是告诉你一个方向而已,就六祖大师说的,自修、自悟、自度。你自己能够悟道,当下就能够获得解脱,但是到最后连解脱也不可执着,解脱知见香。你的自性五分法身香现前了,你就可以像周安士菩萨一样,「我香汤沐浴久矣」啊。

今天本来是讲到「吾一十七世为士大夫身」,都没有办法讲完,今天只是刚开始讲一个前段〈周安士居士传〉。往后我们还有很长的岁月,我们来共同研讨。也希望大家能够从这一部《安士全书》,个个都能够断恶修善、转迷为悟、转凡成圣,最后我们同归极乐,往生净土。

今天就讲到这里。若有讲的不妥之处,请各位同修大德批评指教。阿弥陀佛。

相关文章

猜你喜欢

  • 初识佛法

  • 佛学课本

  • 佛光教科书

版权所有:地藏经结缘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