念佛三昧宝王论卷下
念过去佛因果相同门第十四
问:念现在的佛,专注一个境界,已经听到奥义了。所念的佛,是穷尽玄妙的极圣,尊号如来可以了。而能念佛的人,窥探到真理的门,但还在凡位,怎么能抬高到,说是等同正觉呢?
答:《观佛三昧海经》说,所念的佛,如出胎的狮子王,比喻佛果啊。能念佛的人,如在胎中的狮子王,比喻佛子啊。因果虽然不同,威神是相互继承的。论到那佛啊,更有什么不同呢?要使在胎的狮子,便能够咆哮吼叫吓得飞鸟落走兽藏的,没有的事啊。出胎以后,可以翘着脚期待,哪有欠缺呢?而因果相同,意义是一样的啊。又《法鼓经》说,如波斯匿王与敌国作战,有中毒箭的人,痛苦不堪忍受。听说有良药,名叫消毒,大王用药涂到鼓上,用木槌敲击,能使毒箭在鼓声中拔出,伤口平复如故。如果听到释迦牟尼的佛名,以及听到信方广比丘的名,能使身中贪嗔痴三毒的箭,随声拔出。所以这部经名叫大法鼓。释迦牟尼佛就是过去佛,是果啊。比丘就是方广人,是因啊。灭罪相同,道理一样啊。这两部经虽然没有达到极圣,听名获益,与佛没有差异。所以《法华三昧师资传》五卷中,说隋朝南岳慧思大禅师,有弟子叫大善禅师,修到慈悲三昧。当时衡阳内史官郑僧杲,素来不深信佛。曾经外出打猎,围困群鹿数十头,对县令陈正业说:“您常称赞大善禅师有慈悲的力量,他对这群鹿有什么办法?”陈正业就率领身边的数人齐声称念“南无大善禅师”一声,这时群鹿腾空飞出去了。这与观音菩萨的神力,又有什么不同呢?大善与智者当时齐名了。如果不轻侮圣人的话,那念佛三昧,消灭魔军平息灾难,犹如金在冶炼中了。哪能从早到晚,而不息止呢?
无心念佛理事双修门第十五
问:圆念三世佛,或专站面对一方,敬听幽深的意义了啊。是有念有思,有生有灭,怎么能与《胜天王所问经》用“无所念心而修念佛”的意旨相同呢?
答:无念的意思,人们多有错解,不仔细精研,恐怕还要迷路。现在用理事门辨析。说到理门,是真无念啊。解释说:有与无,就是这念本来没有了,为什么呢?佛是从念生的,心就是佛。如刀不会自己割自己,手指不会自己触碰自己。佛不会自以为是佛,心不会自以为是心。怎么能在佛外设立心,在心外设立佛?佛既然不是有,心又哪里是有呢?无心念佛,那意义很明白了。所以世人认为念佛,是有念啊,我却认为念佛,是无念啊,又有什么疑惑呢?再说念就是空,哪里还有念?不是念灭了才叫空,哪里还有无念?念性本来是空,哪里有生灭?那么所谓“无所念心”,就是“应无所住”(《金刚经》语)啊。所谓“而修念佛”,就是“而生其心”啊。所谓“无所念心”,就是“从无住本”(《维摩经》语)啊。所谓“而修念佛”,就是“立一切法”啊。所谓“无所念心”,就是“念即是空”(《心经》语)啊。所谓“而修念佛”,就是“空即是念”啊。宗旨没有区别,这就是表明中道了。能所双寂叫做止啊,能所双照叫做观啊。定慧不均,不是正受啊,哪能叫做三昧呢?那么如今的观照却常常空寂,就是“无所念心”了。空寂却常常观照,就是“而修念佛”了。如来证了寂照三摩地,念佛三昧是究竟的果位啊。所以这三昧,能生首楞严王师子吼定,很分明了。如《菩萨念佛三昧经》破相偈说:
念佛真金色,安住无著心。观法何名佛,摄心恒相续。金色非如来,四阴亦如是。离色非如来,想色应当知。此是佛世尊,最胜寂静处。善能灭一切,外道诸邪见。如龙王降雨,泽及于一切。
这部经说明了六度万行,没有一法不是念佛三昧啊。
问:理门已讲完,愿开示事门。使学者得到真实的无念,破例般若波罗蜜,开发无相大乘甚深禅定,不也博大吗?
答:关于理与事,相差多少呢?前面说明就事论理,现在说明就理论事。《大品经》说:“佛为钝根人说诸法空寂,因为那种人很容易生执见啊。为利根人说诸佛相好,因为如那莲花不染尘土啊。”那么须菩提是小乘解空第一,无名无相的执着,后来被佛授记,当来成佛,叫做名相如来。如果不是大乘法,就恐怕色声香味触有机会污染罢了,逃遁还来不及,哪敢徘徊游荡在名相的园林中呢?既然通达名相,所以获得佛的授记啊。
说到事门,须知佛从心生,般舟无念而佛已到。境出自我,法华三昧不请自来。“无所念心”的,断绝其它乱想啊。“而修念佛”的,善于专想一佛啊。那《文殊所说摩诃般若经》说,如有人学射箭,练习久了就熟能生巧。以后虽然无心,箭发出都能中。如果有人要进入一行三昧,随佛的方向所在,专称佛的名号。念念相续不断,就在念中见到三世佛。
如那练习射箭一样,练熟以后,无心都能射中。不是无念啊,又是什么呢?所以方等经说:“苦苦地念,不要休息。佛当然现前啊。”《璎珞经》说:“道名叫一心,多想不是道。”《坐禅三昧经》说,菩萨坐禅,不念其它一切,只念一佛。如清冷的海中,只有金须弥山王,以及功德法身,也是这样念。问:如果说无念就是三昧,直接超越无念,又何必迂回绕弯而用心念佛呢?
答:《楞伽经》说:“用楔子挤出楔子。”俗话说:“派贼去捉贼。”如今就是用念止念,有什么不可以呢?何况念得很熟啊,不用谋划而自然成,不用力了。如剑客舞剑,忽然挥向青云,用剑鞘的背去承接,没有过失手。庖丁解牛,刀刃的经过都是虚的,音声合乎桑林的舞曲。这是念得很熟啊,不也很明显吗?所以《大乘起信论》说:“如果知道虽然有说法,却并没有能说可说,虽然有念也没有能念可念,这就叫随顺。”如果能离了念,这就叫能入。能入的,就是真如三昧啊。何况无念的状态,在于妙觉,因为佛了知心初生的相啊。而说到初相,所谓的无念,不是菩萨十地所能知道的。而今天的人,还没有达到十信位,就不依马鸣大士的“从有说进入无说,从有念进于无念”,实在恐怕是仰慕高台而轻视那累积高台的土,颠倒衣裳找衣领,怎么可能呢?《大佛顶诸菩萨万行首楞严经》说:“大势至法王子,与那同伦的五十二位菩萨,就从座位起身,顶礼佛足,并对佛说:‘我忆往昔恒河沙劫,有佛出世,名叫无量光。十二如来相继为一劫,那最后的佛,名叫超日月光。那佛教我念佛三昧,譬如有二人,一人专门忆念,一人专门遗忘,这样的二人,就是或相逢或不相逢,或相见或不相见。那么二人相互忆念,二人忆念很深,这样的二人甚至从这一生到另一生,形影不离,不相违背。十方如来怜悯想念众生,如母亲想念儿子,如果儿子逃离,母亲虽然相信有什么用呢?儿子如果想念母亲,如母亲想念时一样,那么母子经过一生不相违背太远。如果众生的心,想佛念佛,现前和未来,必定见到佛,离佛不远了。不需要借助方便,自然能心开意解。如染香的人,身上自然有香气。这就叫香光庄严。我本在因地,因为念佛的心,进入无生法忍。如今在这世界,摄取念佛的人,归向净土。佛问圆通法,我没有别的选择。都摄六根,净念相继,证得三摩地,这是第一法门。”
了心境界妄想不生门第十六
问:不明了心及缘不可得,就生起二种妄想。如今存有所念的佛,能念的心,难道不是二种妄想吗?
答:《楞伽经》说:“了悟心以及境界不可得,妄想就不生。不生妄想心,就是种种远离能相所相。”我现今念千轮的卍字,佛的绀目白毫种种相,都是我自心变现,没有佛可得。缘既然没有,心哪里有呢?那能相的念,所相的佛,自然远离了,怎么能住留那二妄想呢?以前的圣人所知,展转相互传授,妄想没有自性,在这里悟了。又如观佛的实相,观自身也是一样的遇到的境界都是真,没有心不是佛。中道的真理遍满一切,哪里存留在所缘的佛呢?又有解释说,如有人鼻子上有墨点,对照明镜发现后,就厌恶那墨点,但只去擦镜子,怎么可能呢?好恶是非,面对现前境界,不了悟自心,只怪那境界,怎么可能呢?不如洗有分别的鼻墨,那一镜就圆满清净了,万境都真实了,拿起石头变成宝了,众生就是佛了。所以《续高僧传》说,齐朝有位向居士,写信联络慧可禅师说:“影子由于形体生起,回响随着声音而来。劳动形体去拨弄影子,不知形体是影子的根本。扬起声音去制止回响,不知声音是回响的根源。除去烦恼而求涅槃的,好比隐避形体而寻觅影子,离了众生而求佛性的,好比静默音声而寻求回响。所以知道迷和悟一个途径,愚和智没有差别。没有名造作名,因为那名,是非生起了。没有理造作理,因为那理,诤论兴起了。幻化不是真,谁是谁非?虚妄没有实,哪里空哪里有?于是知道得没有什么得,失没有什么失了。没有能亲自拜访面谈,大概表达一下我的意思,想来能回答我吧。”慧可禅师亲笔表达看法,回答居士说:“说此真法皆如实,契真幽理竟不殊。本迷摩尼谓瓦砾,豁然自觉是真珠。无明智慧等无异,当知万法即皆如。破此二见之徒辈,申辞措意作斯书。观身与佛无差别,何须更觅彼无余。”(大意是你说的都是真实不虚,契合幽深的真理竟然没有差别,没悟时宝珠就认为是瓦砾,醒觉后就是真珠,无明与智慧等同,万法都是如此,破了断常二见的人,申展词意写了这信,观自身与佛没有差别,何必再寻觅别的佛)这二位上士,依达摩大师开示的法修行,理当用心。都是念中道第一义谛的法身佛啊。必定不离念却存有无念,离生却立有无生。如果认为离了而另立,这是不明了烦恼就是涅槃,众生就是诸佛,怎么能悟到那瓦砾如真珠呢?既然离是不可以的,这个念佛,就是真无念啊。这个往生,就是真无生啊。能够如此,那意义分明了,如秋天的澄净,明月出云外了。哪里同愚人一样观手指而不观月呢?
版权所有:地藏经结缘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