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藏经结缘网

黄柏霖:竭诚方获实益论

发布时间:2023-10-19 08:25:46作者:地藏网
黄柏霖:竭诚方获实益论

所以我们这个地方就引用印光大师的开示,印光大师在《印光大师说故事》里面讲,「竭诚方获实益论」。我们知道印光大师说,「竭诚自可转凡心」,「念佛方能消宿业」。印光大师特别强调什么?印光大师特别强调恭敬心、至诚心,还有竭诚心,这是印祖特别强调的。印光大师说,「下人不深,不得其真」。这什么意思?我们都是下人,我们是凡夫,下人是谁呢?下人就是说,你不够谦下的话、你不够谦卑的话、你不够恭敬的话,就是「下人不深」。「不得其真」,你得不到宝,你见不到真实,你得不到真实的利益,这叫「下人不深,不得其真」。刚才我们提到《易经》的损卦,减损自己,贬损自己,你是可以得到利益的。可是问题是现在的人都不让,所以「下人不深,不得其真」。

他说,这个小到,言虽小可以喻大,从小比喻大的。他说,世间大的像经术文章,像学术文章,小的像你学「一才一艺」,你学一个才艺,你学一个小技术,或是说你要学谋生的技能,这叫「一才一艺」。如果你想要「妙义入神」,你想去融会贯通叫「妙义入神」。你想「传薪得髓」,你想得到它的精髓,你想得到你师父的薪传,师父把这个功夫教给你,你得到师父的一生经验的精髓,你想得到。「艺超侪伍」,就是你比别人多,更突出,叫「艺超侪伍」,就超越别人,用现在的话叫超越别人。「名传古今」,你的名字可以永垂古今。

如果你「不专心致志,竭诚尽敬」,怎么可以得得到呢?这八个字,如果你不专心致志,就是你不专心立志,竭诚尽致,做到极处了,你怎么可以得得到呢?所以印祖引用《管子》曰:「思之思之,又重思之,思之不得,鬼神其将通之。」「思之思之」就是你不断的在思惟,不断的思惟,思惟又思惟,思惟到后来还是得不到,但是最后豁然贯通,鬼神将其通,鬼神好像帮助你通了,「鬼神其将通之」。印祖说,是鬼神帮你通的,现在很多人都是什么?靠灵媒啊,靠问通灵的啦,就通了,不是啊。印祖说,「精诚之极也」,这是老法师说的,「精诚之极」就是老法师常说的,至诚感通,感通什么?智慧就通了啦,这个意思啦。

印祖就举一个例子,举四个例子,他举四个例子。第一个,汉朝的魏昭,汉朝的魏昭他去见郭林宗。他想跟他学这个,想跟他,请他传道、授业、解惑。因为魏昭认为「经师易遇,人师难逢」。我们讲人天师,可以开启你智慧的叫人师;只教你会读经啦、只教你会认识字,这叫经师。经师很容易遇到,但是人师难逢,这老和尚讲的,学生找不到老师,老师找不到学生。

老法师会遇到李炳南老师,李炳南老师就是他的人师。大学教授很多,但是净空法师要是没有遇到方东美教授,就没有他这一生的恢弘。老法师是从方东美教授开始的,他教他佛经哲学,就是方东美教授,就是老法师的人师。章嘉大师也是老法师的人师,乃至于李炳南老师,也是净空老法师的人师。所以人师难逢,经师易遇。李炳南老教授遇到孔德成先生,遇到印光大师,这两位儒、佛的大菩萨,都是李炳南老师的人师。

所以魏昭要去向郭林宗学,学他的学问,「因受业,供给洒扫」,所以他在旁边侍候郭林宗,帮他服务,我们现在讲说做侍者。有一次郭林宗有生病,他就叫魏昭煮稀饭给他吃。当魏昭把稀饭端进去的时候,把那个粥端进去的时候,郭林宗大声呵斥他说,「为长者作粥,不加意敬事,使不可食」。这个郭林宗大概是在考魏昭,他说,你为长者做稀饭,你不用心来做这件事情,这个东西不能吃。

魏昭什么话都没有说就退下来,也没有辩解,就把粥再端进去,再重做,重做以后再把粥端出来。然后又被郭林宗骂,郭林宗责备,总共呵斥他三次,魏昭「容色不变」,魏昭的脸色都没有变,这什么意思?他没有起瞋恨心。我们刚才特别探讨惩忿窒欲,惩忿就是把你的脾气改掉。我们现在的人,尤其现在人很没有耐性,动不动就生气,我们刚刚讲七情六欲,七情里面。魏昭被他们老师郭林宗给他骂三次,他三次没有退。现在的人怎么?你骂他一次他就跑掉啦。净空法师说,老师找不到学生,问题就在这里,没有耐心,他跑掉了,不做了。我为什么跟你学?你那脾气这么凶,这老师这么凶,怎么会教我东西?

以前,几十年前,李炳南老师跟净空法师在一起,在教净空法师的时候,有些学生被骂得很凶,有些学生就没有骂。老法师就不了解,就去问李炳南老师说,为什么某某人你会责备这么疾厉,这么严厉?为什么有些你没有责备呢?李炳南老师跟净空法师说,有些人可以教,有些人不能教。有能教的就教他,就讲,就责备。不能教的,不要跟他结恶缘。

你看魏昭被责怪,呵斥三次,容色不变,代表什么?他很恭敬、他很虔诚,他是用真心的,真心就不变,妄心就会变。郭林宗讲一句话,郭林宗说,「吾始见子之面,今而后知子之心矣。」这句话讲得非常好。他说,我刚开始见到你的时候,是看到你的长相外表,「吾始见子之面」,就是我刚开始见到你的时候,我只看到你的外表,但是今天我真的知道你的心了。从哪里看出来?他给他呵斥三次,他没有退,而且容色不变,这是第一个公案。

第二个公案,宋朝杨时跟游酢这两个人,他们两个都是宋朝的教育家、书法家。杨时跟游酢他们去侍奉伊川先生,伊川先生是宋朝大儒程颐。程颢、程颐这两位大儒是两兄弟,杨时跟游酢去侍奉伊川先生,就是程颐。有一天跟他请益了良久,很久。伊川先生就忽然间眼睛闭起来,杨时跟游酢就站在旁边,动都没动,也不敢离开,两个就站着不敢离开。过了很久了,伊川先生突然间眼睛张开,醒过来说了,「贤辈尚在此乎」,你们这些学生还站在这里吗?回去休息啦,「归休矣」,回去休息啦。杨时跟游酢乃退下来。要换成现在的学生早就跑掉了,老师睡觉,不要去吵他,我们赶快回家,我们去休息、我们去玩。现在哪里找到这种学生呢?乖乖地,老师没说不敢离开。结果他们两个退下来的时候,「门外雪深尺余矣」,外面的雪已经堆积得有一尺深了。古代的求学是这样子求学的,现在去哪里找这种学生?找不到。

净空法师以前在美国讲学的时候,每一次回来台湾都去见他的老师李炳南老教授。我们孝廉讲堂,在今年的三月二十八、二十九、三十,在台北科大我们举办李炳南教授圆寂三十周年的论坛。末学很荣幸,承蒙净空老和尚的提携,我才能在这边举办这样的一个论坛,我会尽心尽力的把它办好。李炳南老教授的圆寂三十周年论坛,净空老法师、还有果清律师、还有徐醒民老师、还有江逸子老师,都会在论坛上开示。所以古代的学生是这样求老师的啊,是这样子修学啊,现在找不到。所以净空法师去见李老师的时候说,老师你要多培养学生出来,提了好多次,李炳南老师都没有讲。最后李炳南老师讲一句话,你帮我找好了,你帮我找学生好了。从此以后,净空老法师就不敢再提了。

第三个公案,印祖所举的,他说,张九成,张九成十四岁去游郡庠。郡庠就是那时候县学,就是学校,县里面的学校叫县学。郡庠就是我们现在讲叫县学,县里面的学校。张九成「终日闭户」,就是整天关在一个房间里面,而且都没有出来。「比舍生隙穴视之」,他同学,他的同学从那个门缝给他偷看。「见其敛膝危坐」,他看到张九成,「敛膝危坐」就是什么?端身正意,坐在那边如如不动,像八风吹不动一样,非常地严谨。

而且张九成前面的书桌上,摆的诗书的书本,他对它好像这些书本、诗书,看像对神明一样恭敬。他的同学非常地惊讶,乃拜他为师。他十四岁的时候就这样,这么恭敬。以上这四位,张九成,还有宋杨时跟游酢,还有魏昭这四位。印光大师说,他们所学的只是世间的「明德新民,修齐治平之法」,就是在于明明德,在于亲民,在止于至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儒家的学问而已,他们所学的是学这个。

但是他们尊师重道如此的虔诚,所以他们可以「得学成德立」,学问也学到了,道德也建立起来了。以致于「生前没后」,以致于他们这四位,他们在生前的时候,他们死后,「令人景仰不已」,让人家佩服得不得了。他说,这个竭诚尽致,就好像你在下象棋的时候,全神贯注,你才有办法能够在下象棋的时候,能够得到胜利。由此看来,学问没有大小,都是两个字,以诚敬为主。所以印祖说,《金刚经》里面说,「若是经典所在之处,即为有佛。若尊重弟子。

」「又云:『在在处处,若有此经,一切世间天人阿修罗所应供养。当知此处,即为是塔。皆应恭敬作礼围绕,以诸华香而散其处。』」这一段经文是《金刚经》的经文。

《金刚经》所在的地方,就是佛所在的地方,我们要尊重、要恭敬,一切世间天人阿修罗所应供养的,你要知道经典所在之处,就是佛塔所在之处,「即为是塔」,应该恭敬作礼围绕,而且以花香供养。「何以令其如此」呢?《金刚经》里面讲,「以一切诸佛」,「何以令其如此。以一切诸佛,及诸佛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法,皆从此经出故。」所有十方三世一切诸佛,都是因为这部《金刚经》而开悟的。

「而诸大乘经,处处教人恭敬经典,不一而足。」因为「良以诸大乘经,乃诸佛之母」。所有大乘经典都是「诸佛之母」,就是佛母,佛母就是智慧之母。「菩萨之师,三世如来之法身舍利,九界众生之出苦慈航。虽高证佛果,尚须敬法。」你就算到成佛这个境界,他一样非常恭敬法宝。这个叫做「报本追远,不忘大恩」。「故《涅槃经》云:『法是佛母,佛从法生。三世如来,皆供养法。』况博地凡夫,通身业力,如重囚之久羁牢狱,莫由得出。」

这意思就是说,《涅槃经》都这样讲,「法是佛母,佛从法生。三世如来,皆供养法。」我们说供养佛、供养法、供养僧,一切供养中什么最大?法供养最大、最殊胜。印祖说,那我们博地凡夫全身都是业力,业障深重,就好像被判重罪的囚犯,被关在监狱里面一样,不能够被解脱、不能被释放。你今天何其有幸,有这个宿世的善根,可以得睹佛经,可以阅读佛经,就好像「囚遇赦书」,就好像囚犯遇到释放的公文书一样,你应该感到「庆幸无极」,应该感到很庆幸。

所以我们应该学这些圣贤,要竭诚尽敬,要「心意肃恭,身口清净」。你这样才可以在佛法大海中随分随力,可以得到真实的利益。就好像「如修罗香象,及与蚊虻,饮于大海,咸得充饱」。他就用个比喻,就好像修罗大象或者那些蚊子,牠去大海里面去吸一口水,都可以得到温饱。这意思是说,不管你根基深、根基浅,只要你能够这样恭敬,就可以从佛法的大海里面得到解脱。「又如一雨普润,卉木同荣」。「一雨」就是佛陀说法,一音说法,众生各各随类解,就像一场大雨下下来,所有这些大地的草木都得到滋润。「卉木」就是,花卉就是花跟树木,同样都可以欣欣向荣。

因此你自己「受持之功」,你自己受持这部经典的功德,「方不枉用」,才不会冤枉得不到利益。所以如果你能够这样,很竭诚恭敬。所以这里面特别跟你劝勉说,你对这些经典、书籍、字纸,是圣贤精神所寄托,你不能够作践,也就是不能够轻慢、不能够蹧蹋。就像我刚才讲说,那个资源回收环保站一样,她竟然把那些佛经拿来撕起来,当资源回收。那跟报纸是不一样、跟杂志不一样,杂志跟报纸不能够解决生死烦恼,佛经读了以后,可以得到清凉解脱。

所以你读佛经跟读报纸,它的功德力不一样、它的磁波不一样、它的磁场不一样。经在如佛在,所以我们在读诵经典,你看可以读经千遍,其义自现。你读佛经,你读一百遍、一万遍、一千遍都不会腻,而且心地清净,磁场非常好。我叫你读一本周刊跟月刊,一般风花雪月的文章,你读三遍你就腻了,你就看不下去了。为什么?因为经就是佛陀的法身舍利,它可以帮你解脱。

摘自《太上感应篇汇编》(第一七一集) 黄柏霖警官主讲

文字稿来源【太上感应篇共修网】

相关文章

猜你喜欢

  • 初识佛法

  • 佛学课本

  • 佛光教科书

版权所有:地藏经结缘网